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言谈高雅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8 0
  1. 幽兰赋的作品注释
  2. “雅”开头的四字成语
  3. 周瑜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4. 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叹什么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还有一些人对历史上周瑜的评价,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不是的话,就当我什么也没说……

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言谈高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三国·刘备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三国·孙权

孤非周公瑾,不帝也!——三国·孙权

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三国·孙权

吾得卿,谐也。——三国·孙策

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三国·孙策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程普

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三国·诸葛瑾、步骘

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三国·蒋干

谋无不成,规无不细。——三国·王朗

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西晋·陈寿

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 ——西晋·陆机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东晋·袁宏《三国名臣赞序》

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 ——南宋·陈亮《史论·酌古论·吕蒙》

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清·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清·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 ——民国·卢弼 《三国志集解》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周瑜以弱者而具有“横行天下”的气概,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敢以数万敌百万”(***对《南史·韦睿传》的批注。他在该传记叙南朝梁将韦睿率兵兼程参加钟离之战的文旁批注道: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的思想、并获得成功的突出代表。——当代·军事科学院《中国军事史》

三国荆州之争中***对周瑜的描写,就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这是***在人物刻画上与历史真实性大相径庭最突出的例子。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当代·荆州市三国演义研究会名誉会长雪年《周瑜---孔明没有比赢的三国英杰》

好周瑜!这‘操自送死’四个字,是何等的雄壮!周瑜,你真不愧为周瑜!当时,整个江东,整个中国,有没有另一个人,敢能说,曹操是来送死的呢? ——当代·华人学者黎东方《细说三国》

关公这样的义士也有不少,诸葛亮还有一个庞统对着,但综观三国百余年,只有周郎一人空前绝后,国士无双!——当代·韩唐《三国十讲》

孙子说:“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司马法》:“新气胜旧气”。周公瑾正是有一股朝气或新气。曹孟德在不战而得荆州之后,则是一股惰气杂以骄气。而张子布则是头巾气未除,加上一股暮气。故闻“谁步八十万”之虚声恫吓,便自茫然无措,从表面现象来立论。而周公瑾在强敌之***象前,神志不为之摇,剖析敌情,入木三分。“进住夏口”,先占地利心细于发,气壮如山。孙伯符谓之“英俊异才”,刘玄德叹为“文武筹略,万人之英”洵不虚也。以“枭雄”目刘备,以“熊虎”目关、张,品题恰到好处。而“徙备置吴”,娱以“宫室”“美女”,拆开关、张。“挟与攻战”之计,老谋深算,何等可畏。郭奉孝、程仲德辈,何曾想到这一层,只是劝曹孟德动刀耳!人之高下,计之短长,其相去又岂可以道里计哉!“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此绝妙谈辞,又五言佳句也。公瑾平生精意音乐,又安知不能诗耶?——当代·刘季高·《东汉三国时期的谈论》

他们一个个或醉心宦达,夙怀青云之志,或自比管仲,乐毅,或谓仕可进至刺史郡守,何尝有半点甘于淡泊的思想?以后他们以退为进,冠冕堂皇的自白,只能是自欺欺人。周瑜是三国时期文物兼备的军事人才,运筹帷幄,决胜疆场,一身系东吴安危,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将领。平心而论,诸葛亮在军事方面远不及周瑜。——当代·雍国泰·《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

想想看吧,一个24岁的年轻人,担任了一个地方的高级将领,驰骋战场,建功立业,而且娶得这个地方最美丽的女孩子为妻,作为一个男人还有比这更令人羡慕的吗?连苏东坡提起这件事情来还表现出他的无限羡慕呐!我们去品读一下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家了”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反正我是羡慕他,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妒别人呢?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他又怎么可能因为忌妒别人而会被别人气死呢?那是不可能的。————当代·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

幽兰赋的作品注释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三国时期东吴杰出的军事家,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精通音律,瑜长壮有姿貌,人称“美周郎”。协助孙策开创江东基业,辅佐孙权,于赤壁击败曹操,初步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

历史人物评周瑜:

◆《三国志》陈寿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孙权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孙权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蒋干称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刘备间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三国 孙权

◆吾得卿,谐也。——三国 孙策

◆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三国 孙策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 程普

◆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三国 王朗

◆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西晋 陈寿

◆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西晋 陆机

◆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东晋 袁宏《三国名臣赞序》

◆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南宋 陈亮《史论 酌古论 吕蒙》

◆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服矣。——南宋 洪迈《容斋随笔》卷五

◆孙策攻打刘繇之时,济于横江,大破之于牛渚(即***石矶)。周瑜从攻横江当利及东渡击枺陵,则知在江北。或曰:此功为大,每以语简而忽之,遂令乌林之役独传。——南宋 萧常

◆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然瑜之言不悖大义,鲁肃、吕蒙辈不及也。 ——元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清 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清 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民国 卢弼 《三国志集解》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宋代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发明家。

历史人物评诸葛亮: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国演义动画》诸葛亮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复诸葛亮丞相诏书:“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刘禅祭奠诸葛亮诏书:“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王维新:“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简称“三代下一人”。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意为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与三代的贤人(伊尹、吕尚、傅说等)相比。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综合以上来看,周瑜善军事,诸葛亮善治国,如论聪明程度而言,周瑜应略胜于诸葛亮。兵者,诡道也。真正的杰出军事家都是十分聪明的,而政治家主要是管理,即管理百官,制定政略,发展国力。因此善用兵者的周瑜应比诸葛亮略聪明,只是诸葛亮的形象太光辉,而人们对这种人无形中都要抬高地位,所以在人们心中诸葛亮自然要比历史上的聪明。因此周瑜比诸葛亮略聪明!

“雅”开头的四字成语

注释

1 乾德:即天德。上天的德泽。《晋书·四夷传序》:“夫恢恢乾德,万类之所资始;荡荡坤仪,九区之所钧载。”广运:广大深远。《书·大禹谟》:“帝德广运。”孔传:“广谓所覆者大,运谓所及者远。”甄:造成。《后汉书·班固传下》:“甄殷陶周。”万类:犹万物。发端:开始,开头。《文心雕龙·诠赋》:“及仲宣靡密,发端必遒。”

2 坤元:与“乾元”对称。指地之德。《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洪载:谓地德广大,无不载育。鞠:指鞠育,养育。《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天物:泛指自然界鸟兽草木等物。《商君书·算地》:“夫弃天物、遂*民者,世主之务过也。”滋演:滋生演变。王谠《唐语林·补遗四》:“今似蔷薇者,得非分枝条而滋演哉?至今叶形尚处梅槐之间,可取此为证。”

3 群品:犹群类。这里指众多种类的花草。纷糅:纷繁杂乱。《楚辞·九辩》:“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王逸注:“纷糅,众杂也。”禀:承受。陶潜《饮酒》:“禀气寡所谐。”二仪:天地。成公绥《天地赋》:“何阴阳之难测,伟二仪之奓(奢)阔。”均育:谓均等的造育。

4 颖拔:秀逸超群。《北史·杨素传》:“素尝以五言诗七百字赠番州刺史薛道衡,词气颖拔,风韵秀上,为一时盛作。”奇秀:奇特秀美。陆龟蒙《丁隐君歌》:“连江大抵多奇岫,独话君家最奇秀。盘烧天竺春笋肥,琴倚洞庭秋石瘦。”

5 容质:容貌姿质。《晋书·列女传·王广女》:“王广女者,不知何许人也。容质甚美,慷慨有丈夫之节。”高妙:优异美妙。刘向《说苑·善说》:“臣之所能令悲者,有先贵而后贱,先富而后贫者也;不若身材高妙,适遭无道之主,妄加不道之理焉。”风仪:风度和仪容。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庾太尉风仪伟长,不轻举止,时人皆以为***。”俊爽:秀美爽拔。

6 董公:指中国***的创始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先辈。曾称赞兰有“四清”,即“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孔圣:对孔子的尊称。阮籍《咏怀》:“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蔡邕《琴操·猗兰操》记载:“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独与众草为伍。’”兰花遂有“王者之香”的美誉。

7 流芬:指流播的花香。射越:谓远散。陈王:曹植的封号。所作《七启》曰:“紫兰丹椒,施和必节”。肴馔:谓菜肴。李复言《续玄怪录·辛公平上仙》:“臻与公平止西廊幕次,肴馔馨香,味穷海陆。”

8 贞:坚定不移。指操守。《后汉书·张衡传》:“苏武以秃节效贞。”耿节:指坚贞而高洁的节操。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早驰问望,晚怀耿节。”所南:郑思肖,号所南。宋末诗人、画家。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已被掠夺,象征着他凛然的民族气节。

9 睇:视,望。汉殿:指西汉时所建猗兰殿。孝武:指汉武帝刘彻,谥号孝武皇帝。风云:比喻雄韬大略。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气蕴风云,身负日月。”

10 兴废:指盛衰、兴亡。楚宫:指战国时期楚国兰台之宫。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屈宋:屈原和宋玉的合称。玉润: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优美的文辞。

11 越王:指越王勾践。史载,越王勾践曾在兰渚山广植兰花。芳丘:这里指兰渚山。

12 会稽:指古会稽郡。亭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行修禊之礼,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右军:王羲之曾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故世称“王右军”。

13 袭:相因,继承。《史记·乐书》:“三王异世,不相袭礼。”赏:谓欣赏,赏观。

14 休光:比喻美德。韩愈《与于襄阳书》:“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史乘:谓史书。赵翼《题竹初自述文》:“将垂史乘芳,更炳金石光。”英声:美好名声。王迥《同孟浩然宴赋》:“屈宋英声今止已,江山继嗣多才子。”遐年:谓年代久远。左思《魏都赋》:“虽则衰代,而盛德形於管弦;虽逾千祀,而怀旧蕴於遐年。”张铣注:“怀古而积於远年。”

15 惟:作语助,用于句首。《书·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窈窕:幽深貌。孙绰《游天台山赋》:“邈彼绝域,幽邃窈窕。”

16 襟:谓襟屏,环绕。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溪濑:溪水。陆游《溪上小酌》:“岸帻出篱门,投竿俯溪濑。”倚:靠着。

17 惊湍:犹急流。潘岳《河阳县作》:“山气冒山岭,惊湍激岩阿。” 轰豗:形容众声喧阗。文天祥《文山观大水记》:“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逸势:谓奔腾的势头。郭璞《江赋》:“激逸势以前驱,乃鼓怒而作涛。”电走:如电急闪。形容极其迅速。杨显之《潇湘雨》:“腿上无毛嘴有髭,星驰电走不违时。沿河两岸长巡哨,以此加为排岸司。”

18 巉崖:高耸险峻的山崖。《西游记》:“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岑崟:山高峻貌。司马相如《子虚赋》:“岑崟参差,日月蔽亏。”六翮:鸟翼的代称。刘基《戏为雪鸡篇寄詹同文》:“雪鹤排云舒六翮,长鸣远逐浮丘伯。”

19 微径:小路。杜甫《飞仙阁》:“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迮迫:狭窄。丛薄:茂密的草丛。张九成《秋兴》:“譬彼鹪鹩心,平生在丛薄。”

20 根荄:草木的根。《韩诗外传》:“草木根荄浅,未必撅也,飘风兴,暴雨坠,则撅必先矣。”遐陬:边远一隅。陆游《会庆节贺表》:“臣迹滞遐陬,心驰魏阙。”形迹:踪迹。陶潜《答庞参军》:“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榛芜:指丛杂的草木。元季川《山中晚兴》:“华叶随风扬,珍条杂榛芜。”

21 敛:收缩。王勃《饯韦兵曹》:“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霄末:犹天末。

22 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晋书·陆机传》:“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23 同盟麋鹿:谓与麋鹿结盟,相约为友。结邻:结为邻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华夫人赠一小奚奴曰阿双,帮司炊爨,并订他年结邻之约。”林吹:犹林风。

24 流俗:泛指世俗。多含贬义。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喧扰:嘈杂纷扰。安栖:犹安息。谓安居生息。幽僻:幽静而偏僻。陈岩肖《庚溪诗话》:“此鼓或埋於土中,或沦於水滨,或隐蔽於幽僻之地。”

25 朝云:早晨的云气。暮霭:黄昏时的云雾。王世懋《横塘春泛》:“山连暮霭迷前浦,云拥春流入远江。”挥:散播。

26 挹:汲取。沆瀣:夜间的水气,露水。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兮餐朝霞。”丰润:丰沛的润泽。灵雨:雨水的美称。《诗·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渥滋:优厚的滋润。

27 元造:指造化、天地。精粹:精华。王仁裕《***天宝遗事·任人如市瓜》:“剖石***玉,皆得其精粹者。”秉:持。醇和:纯正平和。蔡邕《释诲》:“夫子生清穆之世,禀醇和之灵。”颐志:犹养志。张正见《应龙篇》:“隐居可颐志,自见焉得彰。”

28 恍然:仿佛。归有光《詹仰之墓志铭》:“予与之谈秀甫之为人,恍然如生,相与为泪下。”林泽:指隐居的地方。辛文房《唐才子传·曹松》:“松野性方直,罕尝俗事,故拙於进宦,构身林泽,寓情虚无,苦极於诗,然别有一种风味。”隐沦:指隐士。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却:还。深闺:旧时指女子居住的内室。白居易《长恨歌》:“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淑丽:指贤淑美丽的女子。蔡邕《静情赋》:“余心悦于淑丽,爱独结而未并。”

29 玄阴:谓冬季极盛的阴气。王粲《七释》:“农功既登,玄阴戒寒,乃致众庶,大猎中原。”青帝:司春之神。

30 迟日:春日。皇甫冉《送钱唐骆少府赴制举》:“迟日未能销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阳天:指阳光明媚的春天。清明:指天气晴朗和暖。坤维:地。张协《杂诗》:“大火流坤维,白日驰西陆。”

31 惠风:和风。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广被:遍及。韩愈《顺宗实录四》:“盖以文德广被,腹心有助焉。”浮岚:飘动的山林雾气。欧阳修《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欲令浮岚暖翠千万状,坐卧常对乎轩窗。”

32 甘霈:犹甘雨。沈瑱《贺雨赋》:“嘉廪储之望岁,喜甘霈之流滋。”周施:普遍散布。九地:犹言遍地、大地。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33 淑气:温和之气。柳道伦《赋得春风扇微和》:“青阳初入律,淑气应春风。”韶景:春景。谢朓《赠王主簿》:“徘徊韶景暮,惟有洛城隅。”

34 偕:俱,同。《诗·秦风·无衣》:“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荣:泛指草木的花。

35 神姿:谓神奇的姿态。朗彻:清秀爽脱。镜:照。《墨子》:“镜于水,见面之容。”疏影:疏朗的影子。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泓澄:指清澈的水。王禹称《与方演寺丞觅盆池》:“涵星冰月无池沼,请致泓澄数斛盆。”

36 文藻:犹文彩。清绮:犹清丽。龚自珍《调笑》:“迟起,迟起,孤负江山清绮。”烁:光彩闪动貌。素***:白色的光彩。沈约《谢敕赐缉葛启》:“素***冰华,絺文霜洁。”灵景:日景。日光。左思《咏史》:“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吕向注:“灵景,日景也。”

37 蕴:藏蓄。奇芳:奇特的花香。潜发:暗发。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河源潜发其岭,分为二水。”轻飙:犹轻风。

38 袭:触及,熏染。《红楼梦》:“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岩:谓山岩。谢灵运《名山序》:“枕岩漱流。”沁:渗入。一般指香气。唐彦谦《咏竹》:“醉卧凉阴沁骨清。”

39 匹:匹俦、同类。萧艾:即艾蒿。臭草。杜甫《种莴苣》:“中园陷萧艾,老圃永为耻。”俦:俦比,匹拟。

40 曼曼:形容距离远。《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山谷眇兮路曼曼,眷东顾兮但悲叹。”旁溢:向四面八方流去。龚自珍《识某大令集尾》:“聪明旁溢,姑读佛书,以炫博览。”氲氲:谓弥漫充满貌。《全元散曲·醉太平·嘲友人游春不至》:“方尘衮衮,香雾氲氲,东风何处不精神。”诡殊:奇异,奇特。《新唐书·吐蕃传上》:“明年,上宝器数百具,制冶诡殊,诏置提象门示群臣。”

41 遗:弃。陆云《大将军宴会》:“遗华反质。”麝薰:麝香。李商隐《无题》:“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馥烈:香气浓烈。司空图《十会斋文》:“天香馥烈,拥日气以盘空。”清逸:谓花香清新超逸。

42 厘比:比较,审察。《魏书·甄琛传》:“此由诸坊混杂,厘比不精,主司暗弱,不堪检察故也。”国香:兰花素有“国香”之美誉。谓其香甲于一国。宋之问《过史正议宅》:“国香兰已歇,里树橘犹新。”

43 千仞:形容极高。空明:空旷澄澈。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航北湖之空明,觑鳞介之惊透。”这里指空旷澄澈的溪流。

44 愁烟:惨淡的烟云。以其易于勾起愁思,故称。陆龟蒙《问吴宫辞》:“霜氛重兮孤榜晓,远树扶疏兮愁烟悄眇,欲摭愁烟兮问故基,又恐愁烟兮推白鸟。”

45 听:听任,任凭。《汉书·景帝纪》:“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舒卷:谓舒展和卷藏。吴伟业《赠松郡副守涪陵陈三石》:“湖天摇落云舒卷,巫山萧森路折盘。”

46 窈冥:深远渺茫貌。郭璞《山海经图赞·神二女》:“游化五江,惚恍窈冥。”壶中之天:即壶天。谓仙境、胜境。张乔《题古观》:“洞水流花早,壶天闭雪春。”

47 粉黛:搽脸的***和画眉的黛墨。借指妆饰。玉蕤:比喻莹洁的花。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寒雀满疏篱,争抢寒柯看玉蕤。”

48 铅华洗尽:谓从低俗与世俗中脱离出来。狷介:谓孤僻高傲,洁身自好。苏轼《贾谊论》:“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49 高士:谓志趣、品行高尚出俗之士。《战国策·赵策三》:“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逸放:谓超逸放达。纷浊:紊乱混浊。傅咸《仪凤赋》:“秽惟尘之纷浊兮,患俗网之易婴。”遐逝:隐退。张衡《归田赋》:“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50 功名: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不以功名为念,五经三史何曾想。”场屋:特指科举时试士子的地方,也称科场。《宋史·陈彭年传》:“太平兴国中举进士,在场屋间颇有隽名。”爵禄:官爵和俸禄。《周礼·夏官·司士》:“凡邦国,三岁则稽士任而进退其爵禄。”脱屣:比喻看得很轻,无所顾恋,犹如脱掉鞋子。《三国志·魏志·崔林传》:“刺史视去此州如脱屣。”

51 清:寂静,冷清。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色:姿色、容仪。令:美善。《诗·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闻令望。”中:指内心。懿:美善。《诗·大雅·庶民》:“好是懿德。”

52 高致:高尚的品格或情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裴松之注引虞溥《江表传》:“干(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洒落:洒脱豁达。江淹《齐司徒右长史檀超墓铭》:“高志洒落,逸气寂寥。”俗情:世俗的情态,不高尚、不高雅的情态。哀悴:悲痛忧伤。《后汉书·孔融传》:“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

53 枕漱:即枕流漱石。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谓隐居山林。王錂《春芜记·访友》:“湖海伴渔樵,任尘埃暗宝刀,枕流漱石吾堪老。”真元:指本性。洪升《长生殿·神诉》:“悔深顿令真元露,情坚炼出金丹固。”徐朔方校注:“真元,本性。”

54 违:谓远离。宦途:犹仕途。仕宦登进之路。王禹称《书斋》:“莫笑未归田里去,宦途机巧尽能忘。”尘缁:谓尘污、污垢。高启《题大黄痴天池石壁图》:“身骑黄鹄去未远,缟素飘落流尘缁。”

55 固:安守,坚守。陶渊明《饮酒》:“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霜雪:喻指高洁的情操。孔融《荐祢衡表》:“忠果正直,志怀霜雪。”玉峙:犹玉立。指操守坚定。握珠:比喻满腹经纶,富有才学。

56 萧然:空寂,凄清貌。陶潜《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摧折:即摧眉折腰。谓低眉弯腰,卑躬屈膝,巴结奉承。荐媚:犹献媚。

57 唐宗:即唐太宗李世民。曾作《芳兰》:“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振藻:谓显扬文***。《晋书·皇甫谧传》:“方今同命并臻,饥不待餐,振藻皇途,咸秩天官。”禁苑:帝王的园林。班固《西都赋》:“西郊则有上囿禁苑,林麓薮泽陂池,连乎蜀汉,缭以周墙,四百馀里。”

58 晦翁:朱熹,号晦翁。曾作《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摛翰:犹舒笔。谓执笔作文。郭璞《尔雅序》:“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

59 韩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曾作《猗兰操》(又称《幽兰操》):“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琴操:琴曲的一体。徽音:优美的乐声。多指琴声。柳宗元《李西川荐琴石》:“从此他山千古重,殷勤曾是奉徽音。”含怆:犹含悲。

60 李太白:李白,字太白。曾作《孤兰》:“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诗肠:指诗思、诗情。唐孙华《长夏闲居杂感次随庵韵》:“诗肠苦与墨同磨,时逢炎景欢娱少。”凄惘:伤感怅惘。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袁彦伯为谢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将别,既自凄惘,叹曰:‘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

61 施:指唐代施肩吾。曾作《兰渚泊》:“家在洞水西,身作兰渚客。天昼无纤云,独坐空江碧。”羁旅:寄居异乡。韩愈《又与柳中丞书》:“夫远征军士,行者有羁旅离别之思,居者有怨旷骚动之忧。”长思:遐想、幽思。

62 杨:指唐代杨炯。曾作《幽兰赋》。美质:美好的素质。方孝孺《尊闻斋记》:“今之人岂皆不若古人之有美质哉?”赍:怀抱。

63 辞人:指善于作诗文的人,包括诗歌辞赋在内。《南史·文学传序》:“自汉以来,辞人代有。”才子:富有文才的人。《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垺,宫中呼为‘元才子’。”野客:指隐逸者。杜甫《柟树为风雨所拔叹》:“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达卿:谓显达的官宦。松烟:指墨。安鸿渐《题杨少卿书后》:“端溪石砚宣城管,王屋松烟紫兔毫。”剖怀:抒***怀。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金石之音清越优美,后因用以比喻文词的优美。宣情:发抒情感。嵇康《声无哀乐论》:“歌以叙志,舞以宣情。”

64 兰溪:位于黄州兰溪镇,镇东有竹林磴,为箬竹山群峰之一,其处多兰,其下有溪,故称兰溪。兰溪自麻城出,东流入长江。会昌四年暮春,时杜牧在黄州任刺史,曾作《兰溪》:“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咏:指诗词。荆楚:楚国别称。故实:旧事。皎然《奉同颜使君真卿***寺经藏院会观树文殊碑》:“故实刊周典,新声播鲁诗。”

65 汉水:即汉江。征:远行。沅湘:沅水和湘水的并称。历:行,游历。杜光庭《李筌》:“遍历名山,博***方术。”

66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江总《秋日侍宴娄苑湖应诏》:“雾开楼阙近,日迥烟波长。”辗转:谓流经许多地方。屈子:指屈原。戴叔伦《过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播徙:流离迁徙。《宋书·志序》:“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

67 汨罗:指汨罗江。澜波:波涛。谢朓《将发石头上烽火楼》:“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英灵:犹英魂,对死者的美称。司马光《祭宠颖公文》:“心焉陨绝,言不成章,英灵有知,临此薄酹。”

68 沈骸:犹沉身。指投水而死。刘孝标《辩命论》:“伍员浮尸於江流,三闾沈骸於湘渚。”解皓:解,脱去、捐弃。皓,白、洁白。和鄙:和,混合、混同。鄙,庸俗、鄙陋。

69 九畹:《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芜没:湮灭。杨慎《观金润甫画壁歌》:“翻嗟古来才士芜没亦何限,感慨为尔击节生遥悲。”重渊:深渊。陆机《文赋》:“於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冥契:谓在冥间相投合。

70 芳华:芳香的花朵。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遗风:犹余风。谓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史记·吴太伯世家》:“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

周瑜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雅”开头的四字成语有:

雅人深致、雅俗共赏、雅量高致、雅人清致、雅人韵士。

1、雅人深致yǎ rén shēn zhì

释义:雅:高雅,高尚;致:情趣。人品高尚,情趣深远。原是赞赏《诗经·大雅》的作者有深刻的见解。后形容人的言谈举止不俗。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纡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造句:纡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2、雅俗共赏yǎ sú gòng shǎng

释义: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出处:明·孙人儒《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造句:这台节目,有声乐也有歌舞,还有曲艺,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3、雅量高致yǎ liàng gāo zhì

释义:气度宽宏,情致高雅。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惟与程普不睦”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干(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造句:他们都说他是一个雅量高致的人。

4、雅人清致yǎ rén qīng zhì

释义:形容人的言谈举止不俗。同“雅人深致”。

出处:清·梁章钜《浪迹续谈·不食物单》:“《随园食单》所讲求烹调之法,率皆常味蔬菜,并无山海奇珍,不失雅人清致。”

造句:烹调之法,率皆常味蔬菜,并无山海奇珍,不失雅人清致。

5、雅人韵士yǎ rén yùn shì

释义:高雅而有风致的文人。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科诨》:“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又《声容·治服》:“若果如是,则亦艳妆村妇而已矣,乌足动雅人韵士之心哉。”

造句: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不能和那些雅人韵士相比的。

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叹什么

观之华夏历史,有“看杀卫玠”、“面若冠玉”,其所谓“有颜值”者不可谓之少也。

而其人也善,有翩翩君子之气,非当世之“小鲜肉”可遑论并称也。

谈及三国,则亦诸多风流人物,而莫有胜于东吴周公瑾者也。

怀瑾握瑜,风流顾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故时人有云: 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谈及周瑜,人们第一反应大多是“帅气”。

陈寿所著,裴松之注的《三国志》《周瑜传》中开篇就写:“瑜长壮有姿貌”。

《三国志》里虽不乏对人物外貌的描写与称赞,但如此直接地说“有姿貌”倒是不多。

就连对周瑜不怎么友好的《三国演义》也承认“当先一人,姿质风流,仪容秀丽。”

当时吴中多呼为“周郎”。

“郎”在古代,是官职名,也是对美男子的称呼,“周郎”,也就是“周美男”的意思了。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今合肥庐江舒县)人。

周瑜出身大族,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 太尉 之职,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

《三国演义》中周瑜出场是在第十五回,“瑜叔周尚,为丹阳太守,(周瑜)今往省亲,到此(历阳)与策(孙策)相遇。”

于是“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的两人便约定一起打天下。

那一年,是建安三年,周瑜二十四岁。

同一年,孙策攻破皖城,纳得大乔,周瑜自娶小乔,留镇巴丘。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周瑜自巴丘引兵千里奔丧,后辅佐孙权。

建安十三年孙权征江夏,周瑜出任大都督。

一身银袍的少年将军,文能出谋划策,武能亲冒矢石,得名誉天下的美人在侧,还是个“官三代”,可以说是人生赢家了。

坊间流传的周公瑾,还有一项“ 曲有误,周郎顾 ”的绝技。

《三国志》中写:“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

《江表传》中记载周瑜的话是:“ 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 。”

抚琴,非有君子之气者不能为也。

所谓君子,便是要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必不为。

看起来,这样的周瑜似乎与《三国演义》里“赔了夫人又折兵”,被诸葛亮“三气”而死的形象并不相符。

但事实上,周瑜不仅不小气,还“性度恢廓”、“折节容下”。

昔日,程普见周瑜年轻便数度***,周瑜仍旧以长辈之礼相待,程普赞叹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可见周瑜的气量与品质。

曹操派去游说周瑜的蒋干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说周瑜气量甚高,有君子之风,不是言语可以策反的。

能以人格魅力折服讨厌自己的人,甚至是敌方阵营的说客,这该是何等的风雅尚洁?

大概正如《楚辞》中所言,“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

时势造英雄,三国无疑是最好的时代。

所谓一战而成名,周瑜的那一战,就在赤壁。

建安十三年春,周瑜官拜大都督。

九月,曹操伐荆州,刘表之子刘琮投降。

曹操得水军、船兵数十万,旌旗咄咄直逼东吴。

这与当年曹操所处的境地何其相似?

昔日袁绍尽起数十万大军挥师许都,曹操退无可退,迎之又貌似以卵击石。

如今东吴的朝堂也是众说纷纭,以寡敌众简直就是找死,而周瑜竟说:“曹自送死,而可迎(迎合)之耶?”。

他举出几点:

一是曹操有后患,关西马超、韩遂尚未平定;

二是天气盛寒,马匹缺乏草料;

三是北方将士水土不服,必生疾病,于是请精兵三万进住夏口。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是请注意,

这里“火烧连营”的主意,其实是周瑜的部下黄盖提出来的。

事实上,《三国志》中关于赤壁之战的主要记载多在《吴传》,《诸葛亮传》中反而只提到“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其篇幅,别说远不及对诸葛亮为刘备向孙权求助的描写,简直就是没有内容,只写了前因——孙权出兵配合刘备打曹操,和后果——曹操战败回邺城,对最重要的战争过程反而只字未提。

如果说诸葛亮果真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么陈寿为之做传是没有理由不写进去的。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诸葛亮是在曹操大军南下,刘琮投降以后,向拥兵柴桑的孙权求助,以三寸不烂之舌促成了孙刘第一次联盟,并在战后协助了调整与重建。

所以《三国演义》中绘声绘色,精妙绝伦的赤壁之战,所谓“草船借箭”,“借东风”的故事,恐怕都只能是罗先生的艺术加工了。

可以说, 赤壁之战,是由周瑜全权指挥,东吴诸将士齐心协力,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打出的一场漂亮保卫战。

不过曹操的退,绝不是溃退,哪怕到了这样狼狈的境地,他还是留了曹仁等守江陵城,并最终退守襄阳,令东吴再无法向北挺进。

但周瑜的胜,也并非侥幸,他当即便追到南郡,后在与曹仁大战中中箭,伤未及愈又亲自出战,击退曹仁。

一片橙红色的火光里,周瑜的双眸中映照出的是“两分天下”的宏图野心。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死相十分惨烈,是被诸葛亮气到吐血身亡,还不忘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三国志》里写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这时候,周瑜是想打通西面的巴蜀,与西凉马超结盟,然后北上,可见,其志不在小。

一个人能有如此长远的政治见地,又怎会轻易地被气死呢 ?

倒像是《三国演义》特意为周瑜塑造出了双重人格,使其智谋只在面对曹操时有效,一旦遇见了诸葛亮,就只有施“美人计”不成而“别有幽愁暗恨生”了。

宏图已定,孙权也接受了,于是周瑜就回江陵“为行装”准备向西进军,只是行到巴丘(今湖南岳阳。一说是庐陵巴丘,今峡江县巴邱镇)不幸病亡,时年三十六岁。

孙权痛哭流涕道:“公瑾有王佐之姿,今忽短命,孤何赖哉!”

建安十五年,将星陨落。

千年前,这个与孙策一同打下基业的人,这位怀瑾握瑜的少年将军,这位风流顾曲的翩翩君子。

如今翻开史书看来,依旧是横刀跃马,谈笑风生的模样。

“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大概就是如此吧。

(来源于bilibili ***)

永远不要相信罗贯中

以正史三国志为主证据,以其他在史学界有崇高威望的正史为辅,野史和三国演义不予考虑,也请想回贴辩论的朋友引用史料时慎重。 关于这一点我要特别强调,因为野史可靠信较低,后人附会以及美化的地方很多。

1 军事:周瑜 9分。诸葛亮 5分。

点评:

周瑜:赤壁之战已经不须多说,这场名垂千古的战役放到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以弱胜强的经典之战,面对精通军事的强敌曹操和曹操的30万大军,周瑜在整个战役中表现出了完美的治军,谋略,用人,临阵指挥,战前预见等等综合军事能力,周瑜一手培养出来的3万水军军团的强大作战能力也极大地扩大了战果,正是这一系列缺一不可的优秀军事素质的全面综合作用,才有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赤壁之战后攻南郡,南郡兵多将广,战略要地,周瑜又胜。

此外,周瑜与孙策多年南征北战,为打下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百战百胜——————攻横江、当利,皆拔之。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从攻皖,拔之。 复近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总的来说,给予9分。

诸葛亮:三国演义为诸葛亮虚构了大量战绩,但其实赤壁之战,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定汉中,取蜀,空城计。。。。等等所谓战绩都是罗贯中帮诸葛亮打的。正史上的诸葛亮一生打仗不多,胜利的战役更少,其最有名的就是北伐攻魏,也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六出祁山“,但每次都以诸葛亮撤退失败告终。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正史“三国志”里也早有评价:“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其短处。

对这个评价,有亮迷提出军事预见,军事理论为依据辩驳,但须知一切理论最终都要为实践服务,诸葛亮的所有军事理论,用到现实中效果却都并不尽如人意,五次北伐攻魏,都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而去,最后却都失败而返,以被司马懿活活拖死而终。中间虽然有一些小规模战争的胜利,但对整个天下局势产生不了决定性的影响,更不能对魏国造成什么大的打击。而在本国方面,却因为连年征战劳民伤财,反而加速了蜀国的提前灭亡,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败。这与周瑜定江东,赤壁一战天下三分的影响完全不能相比。

另外,我国伟大的军事家***也认为诸葛亮北伐失败主要还是在于战略失误,而非其他各种客观原因,“司马懿更大的智略还在于不战,使亮自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被司马懿故意拖死的。从这一点看,诸葛亮显然不能算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比不上司马懿也比不上周瑜。对***的评论有兴趣或有疑问,可以自己去研究。

总的来说,诸葛亮虽然败多胜少,但在军事上还是有一定才华和表现的,应算一个虽非优秀但却合格的军事统帅,故给予5分。

2 战略:周瑜:9分,诸葛亮,5分。

评价:周瑜的谋略,一是体现在赤壁战前的分析,一是体现在他予孙权书里的取蜀之见

赤壁战前,周瑜的分析极为到位,”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极其犀利有眼光,赤壁之战的胜利也说明了这一点。

周瑜的取蜀之见也极有眼光,周瑜传记载: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分析非常到位。

有反对取蜀的人认为周瑜此法不能成功,因为前有曹操后有刘备,虎视耽耽。但前文中已说明,曹操内忧外患,已无余力对付孙权,而刘备在后方虽然极不情愿让孙权得蜀,但他们最大的敌人依然是曹操,刘备既无实力也无勇气跟孙权撕破联盟在背后偷袭孙权,因为这么做的后果必定是两败俱伤,便宜曹操。而周瑜能征善战,军团作战实力强大,刘璋暗弱,军事和政治能力都极其平庸,又正忙着和张鲁作战,周瑜无论***取偷袭还是正面进攻,胜算都很大。因此周瑜说"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非常有把握。甚至可以说这把握比赤壁之战还大。当年赤壁之战刘备听说周瑜只有3万人要打曹军30万觉得他在吹牛,但事后证明周瑜没有吹牛,取蜀方略更是如此。

诸葛亮:能体现诸葛亮谋略的只有一个隆中对,征汉中和取蜀攻略则是由刘备,***等人完成。隆中对先天不良,存在着很多问题,***作为军事大家,曾经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这也是***惯用的策略。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3 用人:周瑜8分,诸葛亮3分。

评价:周瑜气度宽宏,雅量高致,他为东吴推荐了鲁肃等很多人才,每次推荐时都要说对方的才干十倍于自己。并且每次作战前,周瑜都会全盘谋划,集思广益,听取下属的意见,这种习惯在赤壁之战等战役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与曹操的善于用人,喜欢听取下属意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予8分。

诸葛亮:诸葛亮一生唯谨慎,无论是打仗还是用人均如此,他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绝不***手于人,虽然勤奋但却缺乏全盘战略的智慧,也无擅长用人的度量和管理人才的才能,致使蜀国人才凋零,到后来竟出现了“蜀中无大将,缪化为先锋”的情况,用错马谡导致北伐失败更是一大短,而北伐时没有***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袭计策而***用硬碰硬正面作战的打法,跟强大的魏国打消耗战,事后也被证明是完全失策的。而诸葛亮死后任命的杨仪、费祎也很不怎样。总的来说,给予3分比较合理。

4 政治眼光:周瑜9,诸葛亮8。

点评:

周瑜气度开阔,胸怀天下,胆略过人,不畏强权,常有为东吴逐鹿天下之雄心。三国志记载:曹操大破袁绍后,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命令孙权送子为人质。孙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周瑜说:”江东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所向无敌,有何必要送人质?人质一入,就不得不听从曹操,有命召就不得不往,受制于人。而好处不过一侯印,仆从十馀人,车数乘,马数匹,怎能与南面称孤相提并论?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兵犹火也。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

这番言论非常强硬有魄力,对孙曹二人当时的政治情况分析也很到位,孙权听了周瑜的话便没有送人质。曹操心怀怨恨,数年后倾大军意欲入侵东吴,此次又是周瑜和鲁肃力排众议主张迎战,周瑜还为孙权精辟地分析了曹军弱势和我军必胜的原因,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周瑜最终以少胜多,在赤壁大破曹军。而赤壁之战也以孙吴的大捷和曹操的大败而告终,周瑜以他卓越的政治魄力和绝佳的军事才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奠定了东吴的基业。

诸葛亮:诸葛亮的隆中对应算是一种战略,前面已与周瑜的战略一起分析。而以政治眼光而论,个人以为孔明择主应算是政治眼光的良好体现,孔明选择刘备,而不选择孙权或曹操显然是非常正确的政治选择。此后联吴抗曹,东征后再联吴,都是非常正确的政治选择。故给予8分。

总的来说,两人都是奠定本国基业的股肱之臣,平手。

5 胸襟气度:周瑜9分。诸葛亮5

虽然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而把周瑜塑造成一个心胸狭窄的小人,但正史中的周瑜气度宽宏,胸襟广阔,三国志裴注云:“(程)普……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敬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而同时代人也都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谋无不成,规无不细,“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等等。

诸葛亮:陈寿《三国志》评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但从三国志中找不出关于他胸襟气度特别广阔的例子,而在史学界,关于托孤大臣李严为何被贬黜,诸葛亮是否排斥异己大权独揽的疑问依然争执不休,众说纷纭,有人评价诸葛亮是和霍光一样的“正直的权臣”,个人深以为然。从这方面看,诸葛亮的胸襟气度比之周瑜颇有不如。

6 气质风度:周瑜9,诸葛亮6。

周瑜:三国志云”瑜长壮有姿貌“,翻译过来就是身材高大又有姿色,有姿色一词常用于女性,可以推测周瑜长相比较偏向秀气类。三国演义系***家言,其对周瑜的描述”仪态风流,姿容秀丽“可以不予***纳,但民间更有美周郎之说,而苏轼更是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表达对周郎风***的仰慕之情

诸葛亮:三国志云”亮身长八尺,姿容甚伟“,虽然伟字也是赞美,但在三国志里,写成“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就有刘表、蒯越、公孙瓒、何桢、何熙、张既、蒋干、彭羕、孙权、孙桓、程普、吕范、陆绩、张温、朱据等一大批人,显得非常廉价,可见这句形容只是表示长相端正,中人之姿而已。

因此,周瑜9分,诸葛亮6分应该是比较恰当的。

7 品德忠诚。周瑜10,诸葛亮10。结果:平手。

周瑜:周瑜与孙策内结骨肉之亲,外连君臣之义,多年征战为东吴打下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孙策去世后,年轻的孙权即位,东吴人心浮动,周瑜带兵来归,虽然军权在握,但他见众人对孙权执礼甚慢,就带头行君臣礼,拥护孙权,稳定了孙权的地位。后来更是为扩大东吴领土而甲不稍解四处奔波,最后因劳累伤病而死于出征途中,可见其对东吴至死不渝的忠诚。

诸葛亮:先主病逝,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诸葛亮后来虽然大权独揽,却并没有象曹魏的司马家族那样反叛篡位,而是跟周瑜一样为国尽忠而死,其忠诚可见一斑。

8 内政治理:诸葛亮8分,周瑜4分。

评价:诸葛亮是蜀国丞相,对于他的内政治理三国志中有大量溢美之词,在此不一一转述。本传中所有对诸葛亮善于内政的理由,竟全是由陈寿和他人的评价赞美组成,严重缺乏实际证据,而诸葛亮传中6000多字的传记,其中竟有将近一半是对话和评论,与别人的传也大不相同,事例记载严重不足。

但三国志毕竟是目前研究三国最可靠的史料,我们给予高度信任,因此仍打8分,给予高度评价。

周瑜方面: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从侧面亦可以看出周瑜的内政才干——

1 周瑜二十岁就出任县长,三国志记载他很年轻就“恩信著于庐江”,建立恩信必定只能靠理民才干,而不可能仅仅靠军事才能。2 赤壁后周瑜当了南郡太守,而他一死,鲁肃和程普都收不住南郡,只能借给刘备,这说明周瑜当太守的能力很强,至少比鲁肃强多了。3 周瑜曾帮助孙策资助了不少粮草船只,对孙策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这也是后勤内政的一部分。4 周瑜二十四岁就当了太守,驻扎在前线巴陵,除了军事,应该也监管当地民事的。

总上所述,虽然周瑜内政上表现不多,但上述史料表明,周瑜只不过没精力搞内政后勤,并不是不会这方面不行,如果周瑜一直活下去的话,后来陆逊当的荆州牧,肯定是周瑜来当的。 但毕竟史书上对周瑜内政记载较少,因此只给予4分。

9 艺术才华:周瑜8,诸葛亮5。

三国志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在音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已经达到世人皆知的地步。

而在文学方面,周瑜留世的不多,只有从遗书上可以略窥其文***:“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瑜死不朽矣。”

这封遗书全部***用四字骈言,对仗工整,用词雅致,既体现了周瑜的战略思想和临死不忘王事的忠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虽然这封遗书是周瑜临死前口述,时间非常仓促,但还是从中可以看出周瑜高超的文学修养。

诸葛亮:诸葛亮主要作品是前后出师表。前出师表在正史中有记载,后出师表疑点甚多,盛传是其侄诸葛恪伪造。但在此处我们不以为非,相信乃诸葛亮所作。

总评:周瑜文武全才,于文学音乐方面都颇有造诣,而诸葛亮从正史看,只体现了文学方面的才能。故一个给8分,一个给5分。

10 外交:诸葛亮4,周瑜1 。

这一条我本不想设置,因为无论周瑜还是诸葛亮都没有特别体现,但似乎有人对此津津乐道,并以此作为诸葛亮外交才能的证据,说明周瑜外交不如诸葛亮,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诸葛亮唯一能体现其外交才能的只有赤壁之战前出使东吴,劝说东吴抵抗曹操,但在此之前,鲁肃便已劝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三国志鲁肃传云: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从上可见,无论诸葛亮来不来,鲁肃已经在劝孙权联合刘备迎战曹操,孙权也已经认真考虑接受他的意见了。诸葛亮到东吴后也劝说孙权迎战,但孙权畏惧曹操兵力,仍然犹豫害怕,于是鲁肃劝孙权招周瑜还,周瑜对孙权晓以大计,给他分析曹军弱势和我军必胜的原因,三国志周瑜传云: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从上可见,促成孙刘联盟的首要功臣是鲁肃,其次则是周瑜对曹操军事情况的精辟分析使孙权有了信心,诸葛亮既不是促成孙刘联盟的发起人,也没能打消孙权对曹操的畏惧使孙权打定主意抗曹。诸葛亮去东吴的主要作用,只是做了做联络的信使,一个传声筒而已。给予4分应该是恰当的。

周瑜方面,外交本与他这样的军事统帅无关,如果一定要谈,三国志裴注所引中接见蒋干可为一例,周瑜接见蒋干显示东吴威仪,而拒曹操诱降,使蒋干没来得及开口便已噤声,回去后只得向曹操感叹”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间尔“。故评分1 。

总分:周瑜77,诸葛亮58,瑜略胜。周瑜以36岁的短短年华而有如此大的贡献,不能不说是奇才,诸葛亮36岁时其成就远不及周瑜,尤其是他的很多才华如内政等都是在人生后半段表现出来。因此周瑜的英年早逝实在是东吴的一大损失。

而与此对比,诸葛亮虽然在历史上的确是个出色的名相,但在三国演义的吹捧下,民间形象被越来越神化,已经严重偏离其真正的历史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