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是什么意思_知人论世是什么意思解释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8 0
  1. 论世知人是什么意思?论世知人成语造句和典故
  2. 知人论世的现代意义
  3.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4.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什么意思
  5.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说出自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认为:“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并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对此解释道:“至于‘知人论世’,并不是说诗的方法,而是言修身的方法,‘颂诗’、‘读书’与‘知人论世’原来三件事并列,都是成人的道理,也就是‘尚友’的道理。”可见,孟子“知人论世”说的本义是“尚友”,是成人之法,而作为说诗的方法,以至于作为我国古代文艺批评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引申出来的。但这并不妨碍其本义。如果撇开其“尚友”之前提,则“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的含义也非常明白,即颂诗读书必须知其人,论其世,要结合作者的立身、为人、处世来理解其作品,从而择其善者而从之,以其实现诗教的目的。因此,孟子的“知人论世”说,无论是作为修身之法,还是作为我国古代文艺批评方法的理论依据,都必须首先弄清楚其基础——人性论,否则,是难以把握它的真正意蕴的。孟子是从实践的角度构造其人性论的,其思想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的本心皆为善”;第二个层次是“以学问之道求其放心”;第三个层次是“推其本心”。在孟子的人性论中,第一个层次是“人的本心皆为善”。心在这里并不只是单纯的生理学上的意义,而是“一种道德精神主体。这种道德精神是***皆有,而且是本来就存在于人的生命之中的。” ①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是人之本性所在,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因此,孟子一方面强调固其本心的价值:“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孟子·离娄上》)一方面又指出失其本心的危害:“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人为何会失其本心呢?而如何才能固其本心而不失其本心呢?这就进入到孟子人性论的第二个层次:以学问之道求其放心。孟子看到人在现实社会中会面临很多诱惑而丧失本心,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放心”。对于那些失却本心的人来说,他们应该把自己的本心找回来,这不仅是做人最基本的一点,也是做君子的第一步,不求回“放”心,就永远只能停留在与禽兽无异的水平上。那如何将失去的本心找回呢?孟子指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看到了学问之道对于人自身修养的影响,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不仅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以积累,还可以对自己的操守、德行产生积极的影响,清除本心所受的蒙蔽,求回“放心”。早在孟子以前就有人对文艺的教化作用提出过见解, “楚国的贤大夫申叔时就对文艺的‘人教’作用发表过一番议论:‘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②孟子在前人见解的基础上,将文艺的这种“人教”作用与人的本性联系在一起,认为人通过对文学艺术的学习不只是达到一个教育、感化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可以使人不丧失本性。即使有人失却本心,但通过学习一样可以找回自己的本心,这就比前人的“人教”观点更具深度,也更透彻地指出了学习是人从文艺中得到最大益处的唯一渠道。孟子认为善于学习善的言行也是圣人、君子的一个优良品德,他以舜为例说明了这一点:“舜之居深山之中

论世知人是什么意思?论世知人成语造句和典故

典故出处:清·叶廷琯《鸥陂渔话·范石夫朋旧尺牍跋语》:「石夫高尚之情,谨慎之识,俱可见焉。附录之,亦可以论世知人也。」 成语意思:犹言知人论世。谓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亦泛指鉴别人物,评论世事。 成语注音:ㄌㄨㄣˋ ㄕㄧˋ ㄓㄧ ㄖㄣˊ 通用拼音:lun shi zhī ren 拼音简写:LSZR 使用频率: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论世知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例句:《中国现在记》楔子:「但是穷而在下,权不 *** ,虽抱着拨乱反正之心,与那论世知人之识,也不过空口说白话,谁来睬我?」

知人论世的现代意义

成语名称: 论世知人 lùn shì zhī rén

知人论世是什么意思_知人论世是什么意思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论世知人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论世知人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论世知人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犹言知人论世。谓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亦泛指鉴别人物,评论世事。

百科解释如下:

发 音lùn shì zhī rén

释 义 犹言知人论世。谓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亦泛指鉴别人物,评论世事。

 出 处先秦·孟轲《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用 法联合式;作谓语;指鉴别人物的好坏

 示 例但是穷而在下,权不,虽抱着拨乱反正之心,与那~之识,也不过空口说白话,谁来睬我? ★《中国现在记》楔子。 孟子论诵诗读书,而归之论世知人,真不可草草。(《载酒园诗话》 清·贺裳)

 常 用一般成语

 年 代古代成语

 词 性中性成语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view/372193.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v10336694.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的理论命题,最早是由孟子在一次谈话中随意提出的,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之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后人要与古人为友(“尚(上)论古之人”),主要途径便是诵读古人留下的诗书。通过阅读与理解古人撰着的诗书等文献,就可以与古人进行“活的交流”,从而从古人身上获取道德精神力量,这就是所谓“知其人”。与此类同,孟子所谓“论其世”,也是指将诗书等古代文献看作是某种社会政治状态的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表征。凡此都体现了孟子以道德说诗的基本立场。

在孟子那里,由“知人论世”而“尚友”是目的,而“颂其诗,读其书”则是手段。而当后人将目的转移到“颂其诗,读其书”本身时,“知人论世”便成为最重要的手段了。无论“知人论世”是作为目的还是作为手段,它所强调的都是作品与作者及社会的联系和一致性,并要求读者在这种联系与一致性中阅读和理解作品。在这一意义上,孟子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文学阐释、文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从而形成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①

显而易见,孟子是将“诗”、“书”等古人撰着的文献视为“知人论世”的根据,亦即历史认识的一种“文本”,重视的无疑是作品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因此,就其本质而言,“知人论世”的范式无疑接续着并体现着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史学研究传统,即将诗书等古代文献视为历史锁链的一环或历史本相的表征加以理解和阐释。在后世对“知人论世”这一文学阐释、文学研究范式的实际运用中,也大***掘并加强了文学作品的这种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孟子所说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实际上只是一种随感式的评论,缺乏严密的内在逻辑性,因此,“知人论世”研究范式本身的理论内涵便隐含着三重意义指向:其一,读者经由“颂其诗,读其书”,然后才“知其人”;或读者经由“颂其诗,读其书”而达到“论其世”;或读者经由“颂其诗,读其书”,从而“知其人”,并进而“论其世”。其二,与之相反,读者因为先“知其人”,然后才“颂其诗,读其书”;或读者为“论其世”而“颂其诗,读其书”;或读者为“论其世”、“知其人”,而去“颂其诗,读其书”。其三,以上两种兼而有之。

细细品味孟子的行文语气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什么意思

“以意逆志”的“意”是读者之“意”,“逆”是探究、追溯的意思;“志”为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即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是指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从而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意思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以意逆志”出自春秋孟子的《孟子·万章上》。

原文:故说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信斯也,是周无遗民也。

译文: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如果拘于词句,那《云汉》这首诗说:“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相信这句话,那就会认为周朝真是一个人也没有了。

“知人论世”出自春秋孟子的《孟子·万章下》。

原文: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译文: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扩展资料

“知人论世”的主张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直到今天,无论现代主义以来的新兴文学批评方式方法已走得有多远,多新奇,但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大学讲台上,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依然在主要使用着的,还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

所谓“时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绍”、“中心思想”、“主题”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无一不是“知人论世”或“以意逆志”的产物。由此足以见出孟子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之一,正是由本章的文字所发生的。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百度百科--以意逆志

百度百科--知人论世

问题一:什么叫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 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即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问题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的“意”是读者之“意”,“逆”是探究、追溯的意思;“志”为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即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是指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从而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问题三: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什么意思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近义词:以己度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近义词:以己度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知人论世,

出处:《孟子?万章下》:“颂其,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示例: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指鉴别人物的好坏

问题四:白居易《花非花》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旨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集评

杨慎《词品》卷一云:白乐天之辞,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花非花,雾非雾”,虽《高唐》、《洛神》,奇丽不及也。张子野衍之为《御街行》,亦有出蓝之色。

茅瑛《词的》卷一云:此乐天自谱体也。语甚趣。

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云:《花非花》,近刻有作古风者。唐诗《揽香集)中收此。

评析:《花非花》是变格的仄韵七绝,他把前二句各分为三三句法。其实是为 *** 而作的,“花非花”二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 *** 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元稹有一首诗《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也是描写这一情况。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问题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说法是孔子提出来的对还是错? 不对,这两种说法源于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为历代学者重视。

以意逆志: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

知人论世: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曰:‘只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孟子?万章上》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问题六: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人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1分)“落”字活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和雄壮景象。(2分)

(2)“日照虹霓似”句比喻新颖,既状其形,又绘其色(1分),使阳光照耀下的多彩瀑布更为具体可感,刻画了瀑布瑰丽的神***。(2分)以“天清风雨闻”状写瀑布的声威,晴空万里,遥望瀑布,似可听到其风雨交加的声响。(2分)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第三层,从上下四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首二句交待“望庐山瀑布水”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以余观之,***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韦居安《梅硐诗话》亦谓此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并认为“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