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有名的典故_出师有名的典故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9 0
  1. 求历史上名人受过高人指点而成功的典故
  2.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什么意思
  3. 出师一表引用了谁的典故
  4. 刘备三请诸葛亮是怎样的典故?
  5. 搜索有关诸葛亮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俗语各两句

很多人想拜师问我为什么不收徒弟,自98年开始传授姜太公奇门遁甲,带徒弟无数,2004年开始广收门徒。现说说自己对师徒之间关系与看法,纯属个人见解,请广大的易界同行勿怪。

古时学徒流行这么一句话: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师父。所以在过去,学艺一般是“三年零一节”出师,所谓“三年零一节”就是满三年之后,再逢到一个年节日,这学艺就算学所有成了。

在民国以前,学艺的老规矩是经人说合,写出门生贴,立下3年出师的规矩,然后徒弟在介绍人的陪同下,向师父作揖磕头行拜师礼。

出师有名的典故_出师有名的典故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徒弟入门后,先干粗杂活儿,担水、扫地等等,干上一年左右,师父考验徒弟过关后,才开始传授绝技,学徒期间,师父对徒弟管教很严,有的门生贴上就写着,师父失手打伤了徒弟,出事不许计较

学徒三年,耳闻目睹了师父施业的过程,学会了所有师父的技能,学徒满师,叫出师;对师父来说,叫出徒。

如今人们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学徒三年,每一个人学艺都想速成,都想三日不见刮目相看,师父一面想宣传自己的传承与文化,一面想挣钱养家,所以选徒的规矩都只是说一说就了事了,而当徒弟的门槛太低,花钱就可以拜师学易,师父选徒弟、和徒弟选师父都成了金钱的交易,甚至师父会对富有徒弟也刮目相看,敬如上宾。

现在的师徒乱成一片,如:

有的师徒之间变成师兄弟

有的徒弟到处拜师学艺,学易后本事比师父还高,然后师父反过来要给徒弟磕头行拜师仪式。

师父传授徒弟是给徒弟一个金饭碗,让徒弟有饭吃、有衣穿。但有一些徒弟在利欲熏心,为了名利,直接就道貌岸然,将师父的成果据为己有,甚至诽谤恩师。开始广收门徒,从不孝徒弟摇身一变成了欺世盗名的***甚至宣称一代宗师。

有一些为了学易到处拜师磕头,嘴上说着师徒如父子,想一想现在有多少徒弟能做到把师父当成父亲一样去孝敬和供养。

种种的师徒混乱现象,都是金钱惹的祸。

求历史上名人受过高人指点而成功的典故

典故: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隆中对,五丈原

成语:鞠躬精粹,死而后已,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鞠躬尽瘁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一诗绝千古,两表撼后世。

隆中三分策,四火天下惊。

征战耐五将,六出祁山忙。

七擒孟获功,名成八阵图。盖世无双

如鱼得水

思贤如渴

七擒七纵

龙盘虎踞

空城计

既生瑜,何生亮

集思广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伏龙凤雏

汉贼不两立

俭以养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轻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草船借箭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隆中务农。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刘表之子刘琦因其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便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诱骗至曹操辖地,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若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在连连战败的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222年8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便***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亲自夺取。)”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事诸葛亮为父,只是与诸葛亮共仕而已。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蜀汉以南中的丰富***为国家提供军用,蜀国变得富饶,便开始训练士兵,准备北伐。

北伐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诸葛亮斩马谡,上书自贬***,以右将军身份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司马懿为统帅督军抵抗,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食后勤有限,便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刘禅无用.蜀军战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什么意思

张良——“下邑奇谋”:攻占彭城后,刘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得意忘形之余大肆收集财宝、美女,整日花天酒地。项羽闻之彭城失陷,亲率三万精兵,急救彭城。刘邦数十万乌合之师难以协调指挥,连粮饷都筹备不齐,最终打败逃到下邑。刘邦心灰意冷,向张良寻求应对之策,张良说:“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与项羽有隙;彭城之战,项羽令其相助,他却按兵不动。项羽对他颇有怨恨,多次派使者责之以罪;彭越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怀有不满,而且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结果未成。这二人可利用。另外,汉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独当一面,大王如果能用好这三个人,那么楚可破也。”

“下邑之谋”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为最后的垓下之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出师一表引用了谁的典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出自宋代诗人陆游 的《书愤》其一

《书愤》其一

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扩展资料: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百度百科-书愤

刘备三请诸葛亮是怎样的典故?

使用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写《出师表》,屡屡北伐的典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出自宋代诗人陆游 的《书愤》其一 《书愤》其一 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搜索有关诸葛亮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俗语各两句

三顾茅庐。

典故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三国演义》成书过程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已知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称为嘉靖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继嘉靖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现,它们都以嘉靖本为主,只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的增删、卷数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等,内容没有大的改动。

有关诸葛亮的典故轶趣

三顾茅庐

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也叫诸葛孔明),刘备很高兴,便决定去访聘.当时诸葛亮正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刘备携同关羽,张飞到隆中,不巧诸葛亮出了门,没见到.

过了几天,刘备再冒著风雪去拜访,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两次见不到孔明,刘备有些失望,但是为了成就大业,他求才心切,不顾张飞关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访.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不过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

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三顾茅庐」后来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

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麼才学 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麼本事!」

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

「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环境. 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初出茅庐

新官上任三把火

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领兵十万,到达博望城,逼近新野.刘备叫来关张二人 商议迎敌,张飞原本对刘备说的「得了孔明如鱼得水」很不服气,便赌气地说:「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敌 」 刘备说:「智谋靠孔明,勇武须二弟,怎麼可以推诿呢 」 刘备叫孔明指挥作战,孔明怕关张等人不听从号令,便要了刘备的宝剑和印章,显示他正掌握兵权,违令者斩.孔明派兵遣将,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败夏侯敦.

这场漂亮的胜仗,使关张开始佩服诸葛亮,从此诚心诚意地听从他的调遣.《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有首评议诗赞扬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成语「初出茅庐」原说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就打胜仗,后来则用以比喻刚刚进人社会工作,缺乏实际经验.例如:别看他「初出茅庐」,却有一股冲劲,又肯虚心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业务,作出了成绩.

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以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成真,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一时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於死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甚麼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能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

七擒七纵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登上帝位,蜀国兴盛起来.当时南中地区(现在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却作乱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战事节节胜利,最后剩下南中首长孟获还继续反抗.诸葛亮了解到孟获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决定攻心为主,把孟获争取过来.

诸葛亮善用计谋,第一次交锋就把孟获活捉了.他游说孟获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孔明也不勉强他,把他放了,让他再来较量.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获终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诸葛亮命令孟获和各部族首领照旧管理原来的地区,不派出官吏,也不留军队,使***和各民族长期相安无事,稳定了蜀国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无后顾之忧」的条件.「擒」就是捉拿,「纵」就是放.「七擒七纵」比喻对战胜对方稳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

淡泊明志

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进了草庐大门,到了中门,只见门上写看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来显示自己的志趣,用心境平静来远离名利.这副对联表现了诸葛亮品德修养的一个方面.诸葛亮《戒子书》则是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还是一样.

诸葛亮与武当

诸葛亮,三国时人,出生於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十四岁时,他姐弟三人随叔父诸葛玄到了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市),不久,又随叔父到了襄阳投奔刘表.叔父逝世后,诸葛亮姐弟三人就在襄阳城西二十多里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置了田产定居下来.

诸葛亮天资超凡,居於隆中之卧龙岗,躬耕之余,博览诸子百家,显示出很高的知识才华.据《诸葛亮集》载,诸葛亮当时曾结交过许多荆州名士,谦恭请教,,知识愈加广博.当时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他在襄阳一带传授道业,收有很多门徒.

据《仙鉴》记载,司马徽因见诸葛亮有经世之才,便向他说:「以你的才华,应当再访名师,充实你的学问.汝南灵山萼公玖熟谙政治,军事之雄韬大略,我常常向他请教,他的知识我们永远也学不完,你可以向他虚心求之.」诸葛亮很高兴,就随司马徽拜萼玖为师.

诸葛亮在萼玖处住有一年, 萼玖却什麼也不教,但诸葛亮仍旧恭恭敬敬奉侍老师,直到萼玖认定诸葛亮确实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时,终於将《三才秘篆》,《兵法阵图》,《孤虚相旺》诸书一一传授给他.这些书有道学的,有天文气象的,,有兵法的,大多是诸葛亮以前未曾涉及到的学问,这使他受益颇大.

数月之后,萼玖见他已能领会到所授著作的奥妙,就向他推荐说:「南郡有个武当山,此山有七十二峰,三十二岩,二十四涧,风景奇异,该山天柱峰,紫宵峰为最高,这两峰之间隐修的道家高人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北极教主,精於《琅书》,《玉册》,《灵符》等六甲秘文及五行道法.你在我这里学的主要是兵法,而未精学道术,这深显不够,长此下去会落入偏激的左道之流,所以,我将带你拜北极教主为师,再深研道法.」

於是,诸葛亮随萼玖便上了武当山.

北极教主收诸葛亮为徒后,也对他进行了一番考验,每日令他砍柴担水,食以黄精.这样住了很久,见其果有诚心,方授之以道术.然后令其下山行世.这以后,诸葛亮也曾再访萼玖及北极教主,但终无所获,於是,继续隐耕隆中.

司马徽因知诸葛亮大器已成,所以后来刘备向司马徽访问世事时,司马徽向他首先推荐的治世人才就是诸葛亮. 这以后就发生了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拜为蜀相,终於显示出政治,军事天才的一系列动人经历.

按后人考隆中,卧龙岗,似有南阳,襄阳之争.据《诸葛亮集》「亮家於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所记,当以今襄阳为确.原因有二:一,襄阳当时归南阳郡所辖,当有南阳之称;二,襄阳接壤今之宜城县,宜城有地名曰邓林,其名久远,三国时可能以邓林名邓县,隆中归此邓县所辖极有可能.

又按道家者流有出世,住世,隐修,治世之不同,汉之张子房,三国时诸葛亮可谓住世,治世一派之代表.从诸葛亮一生的事迹来看,他於萼玖和北极教主处学得的道门学问很多,其中广博及政治,军事,天文,历法,医药,符篆等等,这在他***刘备打天下的生涯中,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他唯一未能学得到的就是神仙炼养之术,使他终未得享天年而病逝.或许这也是他道门师长看他是个治世的料子,且有治世的抱负,因而因材施教的结果吧!

关於诸葛亮的歇后语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著想

诸葛亮招亲——才重於貌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是请你这个诸葛亮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不是"皮匠"是"裨将"

(刘玉琴)

常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用了不知多少年,竟以为是「卑贱者最聪明」的理论依据,或者说是「集思广益出智慧」的箴言,就连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也是这样解释的.无事静思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对实,那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隐居隆中,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提出占据湖南湖北四川,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吴抗曹,进而统一全国的大政方针和策略,即著名的《隆中对》.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七擒孟获,禳星增寿……,这些***我们先不去分辨哪些是故事,哪些是史实,单就「连弩」,「木牛流马」两项军事科技的发明,就可知诸葛亮绝非臭皮匠可比,不管是三个,还是三十个.那「连弩」能一口气连发十支箭,就如同现在能一口气连发二十发,四十发炮弹的火箭炮,也说不定这火箭炮的发明者就是借鉴了「连弩」的原理,或者说是受了这原理的启发.再说那「木牛流马」,它实际上是用木头做的像牛又像马的半机械化的手推车, 在古战场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轻便快捷地运输军需物资,不知救了多少急,解了多少难呀!这等雄才大略智慧超凡之人,哪是三个臭皮匠可比的呢!做皮大衣,皮囊,皮鞋,皮裤,皮帽的皮匠师傅们和诸葛亮相比,不论从学识,志向,技能,理论,实践……都不是一路,「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能跟诸葛亮在一起谈经论道策划天下事,乃至在军事上有所发明创造吗

偶尔听人说,这「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能是讹传,就急急翻书,从《辞海》pí部里查到了「裨将」二字,「裨」是辅佐之意,即「副」或「偏」,「裨将」古代指副将.这才对了呢——「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三个常期在诸葛亮身边工作,与之合作共事的副将在集思广益时,才与诸葛亮有可比性.多少年来,人们把「裨将」弄成「皮匠」了,也真真是对诸葛亮他老人家大大的不公和大大的不敬.至於那个「臭」字,我想,不要把它当成形容词,权且当作说著顺口的音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