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咄的意思_叱咄古义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09 0
  1. 叱咤风云如何解释
  2. 《送东阳马生序》中古今异义的有哪些?
  3. 静谧的谧,高邈的邈,莅临的莅,咄咄逼人的咄分别是什么意思?
  4.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何意思?
  5. 咄是什么意思?

叱的意思是指大声呵斥。

叱,汉字,读音chì。部外笔画:2,总笔画:5,笔顺:竖、横折、横、撇、竖弯钩。

古籍解释:康熙字典,《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尺栗切,音?。《说文》诃也。《仓颉篇》大诃为叱。《礼·曲礼》尊客之前不叱狗。《左传·昭二十六年》子囊带从野洩,叱之。《公羊传·庄十一年》手剑而叱之。《史记·淮阴侯传》喑恶叱咤,千人皆废。

叱咄的意思_叱咄古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又《集韵》亦作啸。《礼·内则》不啸不指。《注》啸读为叱。又《集韵》《韵会》?戚悉切,音七。《集韵》声也。《庄子·齐物论》叱者吸者。《注》若叱咄声。《陆德明·音义》?,昌实反,徐邈音七。 《毛晃曰》从口从七。或从匕,误。

常用词组:叱咄 chì duō,训斥,呵责;叱呵?chì hē,喝叫申斥;叱喝?chì hè,大声喝叫责骂;?叱骂?chì mà;叱责叫骂;叱问 chì wèn,大声喝问; 叱责?chì zé,怒骂叱责左右; 叱咤 chì zhà,怒斥,呼喝; 叱咤风云?chì zhà fēng yún,怒斥之声,令风云失色,形容轰动一时的人物,今多指将帅或左右世局者的威风气势

叱咤风云如何解释

叱吒的词语解释是:叱咤chìzhà。(1)怒斥,呼喝。

叱吒的词语解释是:叱咤chìzhà。(1)怒斥,呼喝。结构是:叱(左右结构)吒(左右结构)。拼音是:chìzhà。

叱吒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国语词典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发怒斥喝。《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红楼梦.第七五回》:「贾珍忙厉声叱咤,问:『谁在那里?』」也作「叱咄」。词语翻译英语variantof叱咤[chi4zha4]

二、网络解释

叱吒[释义]见“叱咤”。1、怒斥,呼喝。2、指呵斥。3、怒喝。

关于叱吒的诗词

《读西史·叱吒群雄握主盟》

关于叱吒的诗句

叱吒群雄握主盟叱吒几时休登场叱吒行云裂

关于叱吒的成语

促膝谈心王尊叱驭咄嗟叱咤鬼吒狼嚎喑恶叱咤词不达意啸吒风云

关于叱吒的词语

大公无私促膝谈心王尊叱驭叱嗟风云叱咤喑呜叱咤风云词不达意喑恶叱咤咄嗟叱咤啸吒风云

关于叱吒的造句

1、现在的他,风韵不再,英姿不再,高贵不再,淡雅不再。重莲二字,曾经是冠世美人,武霸天下的代称。重莲这个人,曾经叱吒江湖,纵横武林。不过,那是曾经。天籁纸鸢

2、元朝的成吉思汗就是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叱吒风云,威震欧亚,并且对中国和世界历史_生了巨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3、谁说活佛生来就赋有了神的力量,可以叱吒风云,能够度化苍生。在这苍茫的人间,有时候佛也禁不起一点风浪,因为因果定律,天意难违。心痛难当之时,佛亦会落泪。白落梅

4、侯活一生叱吒风云,但他对完美的执着却付上了巨大的代价。

5、拿破轮在十九世纪初出兵席_了大半的欧洲,所到之处,无人可与之抗衡,是位叱吒风云的历史人物。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叱吒的详细信息

《送东阳马生序》中古今异义的有哪些?

叱咤风云意思是大声怒喝,可使风云变色。形容威力、声势极大。相关知识如下:

1、叱咤风云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有巨大影响力和威慑力的人或事物,它的含义是形容声势浩大,气势磅礴,具有震撼力和威慑力。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庄子》,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英勇的将领和其他具有威慑力和影响力的人物。

2、叱咤风云这个成语的含义并不是简单的“大声怒喝”,而是指具有巨大的威慑力和影响力,能够让风云变色,让人物或事物在特定的环境下具有极高的声势和气势。

3、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具有英雄气概、领袖风范的人物或事物,这些人或事物通常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出超乎常人的能力和魅力,影响和改变整个局势。

4、叱咤风云这个成语的使用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它通常用于形容具有实际影响力和威慑力的人物或事物,而不是用于夸大其词或虚***宣传。

5、使用这个成语时要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使用不当导致误解或产生歧义。最后,要注意不要将这个成语误解为“叱咄风云”,因为“叱咄”是一个不同的词语,含义是“呵斥、训斥”,与“叱咤”的含义不同。

6、在使用叱咤风云这个成语时,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加深对其含义和应用的理解。例如,可以形容一位英勇的将领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带领士兵们取得胜利。

7、可以形容一位领袖在国家危机时刻挺身而出,带领人民渡过难关;还可以形容某个品牌或公司在市场上叱咤风云,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运用叱咤风云的注意事项

1、正确使用词语: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避免与其他词语混淆。结合具体语境: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使用不当导致误解或产生歧义。

2、突出重点:在使用这个成语时,要突出重点,强调人物或事物的威慑力和影响力,让听者或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震撼力。不要夸张: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不要夸张或过度使用,以免给人以虚***的感觉。

静谧的谧,高邈的邈,莅临的莅,咄咄逼人的咄分别是什么意思?

文中知识点考点很多,古今异义的词也不少。下面提供详解。

《送东阳马生序》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本文重点讲解古汉语中的实词、虚词、句式特点、词类活用、文化常识等内容。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文我小时就特别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考点

〔嗜学〕特别爱好学习,主要指读书,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译为“爱好读书”。嗜:读作shì,特别爱好。可以组词:嗜好、嗜读、嗜酒、嗜玩。

〔无从〕没有办法。现代汉语中依然使用,意思是: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做某件事)。如无从考查,无从入手。

〔以〕“无从致书以观”的“以”,是连词,表示目的,译作“来”,也就是说,“致书”的目的是“观”。“计日以还”的“以”也是连词,表示修饰,可不译,也就是说,“计日”是作为状语修饰“还”的,说明“还书”是“计算着日期”的,也就是“按期”。

〔笔录〕用笔录,就是用笔抄写。“笔”是词的活用,属于名词作状语,解释为“用笔”。

原文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就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考点

〔弗之怠〕这是一个文言特殊句式,即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这个句子有着特殊之处,那就是倒装,属于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因此,古人说的“弗之怠”,我们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去理解,理解为“弗怠之”,译为“不放松抄录书”。这里的“之”是代词,代抄录书这件事,“之”被放到了动词“怠”的前面了,因为这是一个否定句,否定词是“弗”。由此总结出宾语前置的一个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到动词前面。比如,古人常说的“未之有”“不己知”“不余欺”等,都是宾语前置,译为:“没有这回事”“不了解自己”“不欺骗我”。成语“时不我待”保留了文言句式,意思是“时不待我”。

〔走送之〕直译是“跑着送书”,可以意译为“赶快送书”。古人说的“走”是现代所说的“跑”。成语“走马观花”的“走”保留了古代的用法,本义是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下文“尝趋百里外”的“趋”指快步走;“行深山巨谷中”的“行”指行走。总结:古汉语中的“走”是指“跑”,“趋”是指快步走,而“行”才是现代所说的“走”。

〔稍逾约〕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稍:这里是副词,表示程度轻微,指稍微,稍稍。下文的“稍降辞色”的“稍”也是副词,解为“稍稍,稍微”。而下文的“廪稍”是指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廪”读作lǐn,指粮食;“稍”指公家给予的粮食,也叫“俸米”。

〔以是人多以书***余〕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以是:因此。“以是”的“以”是介词,这理解为“因”;“是”是代词,解为“此”。“以书”的“以”也是介词,这里解作“把”。“***余”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理解为“***于余”,意思是“借给我”。

〔因得〕就能够。因:副词,就,便;得:动词,能够。

原文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文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忧虑没有***、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放温和些。

考点

〔既加冠〕成年以后。既:副词,已经,……后。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就是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冠”作名词,读guān,“加冠”中的“冠”指帽子,为名词,读一声;“冠”单用作动词,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就要读guàn。

〔患无砚师、名人与游〕担心没有***、名人与我交往。患:动词,担心,忧虑。与: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与之”意思是“与我”。游:动词,交游,交往。

〔先达〕有道德学问的前辈。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同“德高望重”。

〔门人***〕学生。

〔尝〕副词,表示已经过去,解为“曾经”;未尝:不曾,没有。

〔降〕读作jiàng,动词,降低,减少。

原文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我在旁边站着侍候,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获得不少教益。

考点

〔余立侍左右〕我在旁边站着侍候。这句话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立侍”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理解为“立侍于左右”,介宾短语“于左右”是动词“立侍”的状语,理解为“于左右立侍”,因此,翻译为“在旁边站着侍候”。

〔以〕“俯身倾耳以请”与“不敢出一言以复”中的“以”,都是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

〔焉〕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的意义,解作“于之”,这里理解为“向他”,“请焉”就是“向他请教”。兼词是指古代汉语里一个词同时兼有两个词的词性和意义。这类兼词大都起两个词的作用。兼词一般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词经常连用并快读而造成的,因此又叫合音词。古代汉语里常见的兼词有“诸”(之于、之乎)、“盍”(何不)、“焉”(于之)。下文的“***诸人”的“诸”也是兼词,是“之于”的合音字,“***诸人”就是“***之于人”,意思是“向别人借书”。

〔或遇其叱咄〕或:代词,有时;叱咄:读作chì duō,训斥,呵责。

〔礼愈至〕礼节更加周到。至:形容词,本指最高、最好,这里是指周到。

〔卒获有所闻〕终于获得不少教益。卒:副词,终于;获有:获得;所闻:本指听到的东西,这里指教益。

原文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文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考点

〔当余之从师也〕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当:介词,介绍时间,可译为“在”;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从:动词,跟从;也:助词,表示句中停顿。

〔行深山巨谷中〕省略句,“行”的后面省略介词“于”,理解为“行于深山巨谷中”;倒装句,属于介宾短语后置,理解为“于深山巨谷中行”,译为“在深山大谷中行走”,也可以***用倒装句翻译,译为“行走在深山大谷中”。

〔四支僵劲〕四肢僵硬。注意:“支”是通***字,同“肢”,指人的胳膊、腿。

〔持汤沃灌〕拿来热水洗濯。注意:“汤”的古义是“热水”,成语“赴汤蹈火”中保留了这一用法。

〔久而乃和〕很久才暖和,而:表修饰,不译。和:形容词,暖和。

〔寓逆旅〕省略句,理解为“寓于逆旅”,意思是“寄居在旅店”;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译为“在旅店寄居”。两种译法都可以。

〔日再食〕每天供给两顿饭。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再:两次,如“再拜”是表示拜两拜;食:读作sì,供养,给……吃。

原文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穿的供给不如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考点

〔被绮绣〕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被:同“披”,这里指穿;绮绣:读作qǐ xiù,指华丽的丝绸衣服。

〔腰〕名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容臭〕香袋。臭:读作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

〔处其间〕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理解为“处于其间”,意思是“生活中他们中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略无:毫无;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以:连词,因为;者:代词,……的事情。

〔口体之奉〕吃穿的供给。之:助词,译为“的”。

〔盖〕句首语气词,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

〔且〕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

原文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译文现在我虽然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参与到君子行列里,而承蒙皇上的恩宠眷顾,跟随公卿大人后面,每日侍奉在皇帝身边,以备询问,四海之内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考点

〔耄老〕年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耄耋:读作mào dié,指高龄;高寿。如:耄耋之年;寿登耄耋。

〔犹幸预君子之列〕犹且有幸列入官员的行列。犹:副词,尚且,犹且,还。幸:副词,幸而,幸亏,有幸。预:动词,参与。君子:这里指有官位的人。

〔缀公卿之后〕跟随在公卿的后面,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思是在朝中做了官。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理解为“缀于公卿之后”。缀,动词,这里是“跟随”的意思。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

〔日侍坐〕每日侍奉在皇帝身边。古代陪侍在座位边叫做“侍坐”,陪侍在左右叫做“侍侧”。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四海之内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这是作者表示自谦的话。四海:天下,全国。谬称:错误地称说。氏名:姓名。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意思是:像我这样不才之人都能在全国有“谬称”,比我有才能的人经过苦读更会大有作为。况:连词,何况;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介词,比。

原文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文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送来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考点

〔诸生学于太学〕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注意词的活用:“日”是名词作状语,译为“每日”;“岁”是名词作状语,译为“每年”。注意实词:“廪稍”指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遗”读作wèi,意思是“给予,赠送”。

〔司业、博士〕都是古代学官名。明清时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进入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监生。司业是国子监的副长官,协助长官祭酒主管监务;博士是国子监的老师。

〔***诸人〕向别人借。诸:兼词,兼有“之于”。

〔其〕代词,他们。

〔非天质之卑〕不是天资低下。这是判断句,“非”表示判断。天质:天资;之:助词,不译。

原文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译文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谈论事理,言辞温和,脸色和悦。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特地讲述自己求学的艰难情况来告诉他。说我勉励乡人学习,是我的本意啊;诋毁我夸耀自己仕途得意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是不理解我啊!

考点

〔朝京师〕到京都朝见皇帝。这里指作者退休后到京城南京朝见皇帝。朝:读作cháo,朝见。京师:京都。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理解为“朝于京师”。

〔以乡人子谒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浦江县和东阳县在明朝同属金华府,所以说是同乡人。谒:读作yè,拜见。

〔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论辨〕议论辩驳。辨:通***字,同“辩”,辩论,辩驳。

〔言和而色夷〕言辞谦和,脸色平易。而:连词,不是并列关系;夷:读作yí,形容词,平和。

〔其将归见其亲〕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两个“其”都是代词,第一个“其”译为“他”,第二个“其”译为“他的”。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这是一个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何意思?

谧:本义为安静, 指环境的安静,没有动荡,不受打扰。

邈:本义:距离遥远),⑵ 久远,⑶ 渺茫,⑷ 高远,⑸ 优秀。

莅:意为:到。

咄:表示惊怪,如“~~怪事。” 2.表示呵叱:“~!你这光棍!那么简单”。

谧(mì)

笔画数:12,部首:讠

(形声。本义:安静) 同本义(指环境的安静,没有动荡,不受打扰)

谧,静语也,一曰无声也。——《说文》

其化清谧。——《素问·气交变大论》。注:“谧,静也。”

其政谧。——《五常正大论》。注:“谧,静也。”

海表谧然。——《三国志·东夷传》

四海谧然,宇内晏清。——《魏书·于栗忠传》

内外寂谧。——《汉武帝内传》

谧然(平静的样子)

谧宁(宁静)

谧尔(安静的样子)

谧谧(沉寂的样子)

邈(miǎo)

本意:距离遥远

同本义,通“藐” [remote;be far away]

振景拔迹,顾邈同列。——陆机《谢平原内史表》

互相轩邈。——吴均《与朱元思书》

又如:邈若山河(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邈绵(遥远;旷远);邈廓(辽阔);邈远(遥远);邈然(遥远的样子)

久远。指时间长 [long]。如:邈永(久远);邈殊(久远);邈绝(久远);邈如旷世(仿佛隔了久远的年代)

渺茫,模糊不清 [uncertain;not sure]。如:邈如(虚无缥缈的样子);邈思(遐想);邈渺(渺茫的样子)

高远,超卓 [high and far;long-range]。如:邈行(高远超卓的行为);邈绝(高远);邈志(远大的志向)

莅(lì)

〈动〉

(1) (形声。从艸,位声。从立,隶声。本义:走到近处察看)

(2) 同本义?

涖,视也。——《尔雅》

宿眂涤濯,莅玉鬯。——《周礼·春官》

(3) 治理;统治;管理?

刁莅事三年。——《韩非子·十过》

楚庄王莅政三年。——《韩非子·喻老》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4) 又如:莅官(官员到任);莅会(到会);莅政(莅正。掌管政事);莅民(管理百姓)

(5) 来;到?

方叔莅止,其车三千。——《诗·小雅·***芑》

今年莅淮海。—— 王禹偁《扬州寒食赠屯田张员外》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庄子·在宥》

矜庄以莅之。——《荀子·非相》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老子

吾子将莅之。——《仪礼·士冠礼》

(6) 又如:莅止(来到);莅临(亲自到达。多指为政者或上级官吏的到来)

词性变化

◎ 莅 lì

〈象〉

形容水声、风声的象声词。如:莅莅(形容流水声);莅飒(树木摆动的声音。形容行动迅速)

咄(duó)

详细释义

(形声。从口,出声。本义:呵叱声)同本义

咄,相调也。——《说文》

咄,相诃也。——《字林》

咄,啐也。——《苍颉篇》

咄!口无毛。——《汉书·东方朔传》。注:“叱咄之声。”

郭舍人疾言骂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史记》

咄!你是个破落户。——《水浒传》

又如:咄叱(呵责);咄啐(呵斥);咄骂(呵斥辱骂)

咄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

出处: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选段: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扩展资料: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写给同乡马君的一篇劝学的文章。文中以作者青少年时代在买书、求师不易的条件下如何苦学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太学生珍惜时间,勤学不怠,专心致志,刻苦自励。通篇围绕劝学这一中心结撰。

文章语气平和,有循循善诱之致,无妄自矜夸之气。全篇文字晓畅明白,布局次序井然,文意转接自如,足以体现作者的老成典型之面目。对比方法的运用,是本文写法最明显的特点。主要将太学诸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自己过去学习时的艰苦进行对比;将自己从师时生活的俭朴与同舍生的奢华进行对比。

咄的意思表示惊异。

咄咄表示惊怪,如咄咄怪事。? 表示呵叱咄你这光棍那么简单。基本词义 咄 duō<叹形声。从口,出声。本义呵叱声)同本义 [tut-tut]咄,相调也。

——《说文》咄,相诃也。——《字林》咄,啐也。——《苍颉篇》。又《前汉·西域传》郁立师国,王治内咄谷。《注》咄,丁忽反。

又《韵会》咄咄,惊怪声也。《後汉·严光传》帝卽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耶。《晋书·殷浩传》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又《增韵》咄嗟,咨语也。《晋书·石崇传》尝为客作豆粥,咄嗟便办。又《正字通》或曰汾之闲,尊者呼左右曰咄,左右必诺。司空图作休沐记用之。

字的作用

1、记录信息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符号系统。汉字在历史上曾经被周边国家和民族借用去记录不同的语言。

2、文化组成部分汉字对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创造和繁荣民族经济文化、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对外传播中华传统文明等起到了极其重大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