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卒锐兵,长驱至国_轻兵锐卒必竭于外翻译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9 0
  1. 谁能告诉我“长驱直入”这个成语的由来?
  2. 介绍一下乐毅
  3. 成语长驱直入的意思?
  4. 长驱直入成语故事
  5.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6. 高一语文翻译,急求,明天要交的?

《先秦散文·战国策·昌国君献书报燕王(燕策二)》原文鉴赏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①,下七十余城②,尽郡县之以属燕③。三城未下④,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⑤,用齐人闲疑乐毅⑥,而使骑劫代之将⑦。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⑧。齐田单诈骑劫⑨,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注释 ①五国:燕、赵、楚、韩、魏。 ②下:攻陷。 ③郡县:作动词用。 ④三城:聊城、莒城、即墨城。实未下者为莒与即墨,聊城为燕将所守。 ⑤惠王:燕昭王之子。 ⑥闲:通“间”。疑,怀疑。 ⑦骑劫:燕将。 ⑧望诸君,赵王封乐毅于观津,号望诸君。 ⑨田单:齐将。以反间计使燕王撤换了乐毅。诈,骗。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_轻兵锐卒必竭于外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今译 昌国君乐毅替燕昭王会合了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攻陷了七十多座城池,把它们当作郡县全部收入了燕国的版图。在还有三城未攻下的时候,燕昭王死了。燕惠王继承了王位,由于齐国人使用反问计,他对乐毅产生怀疑,就派骑劫去代替乐毅统帅军队。乐毅闻讯逃往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齐将田单以诈术对付骑劫,终于打败了燕军,把七十多座城池重新收回给齐国。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①。燕王乃使人让乐毅②,且谢之曰③:“先王举国而委将军④,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⑤,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⑥,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⑦。将军过听⑧,以与寡人有隙⑨,遂捐燕而归赵⑩。将军自为计则可矣,(11)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遇将军之意乎(12)?”

注释 ①敝:衰弱。 ②让:责备。 ③谢:道歉。 ④委:托。 ⑤ :同“仇” ⑥会:适逢。弃群臣,死的委婉说法。 ⑦且:暂且。计事:考虑工作。 ⑧过:误。 ⑨隙:裂缝,指不合。 ⑩捐:弃。 (11)自为计:为自己打算。 (12)遇:待。

今译 燕惠王有些后悔,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衰弱之机进攻燕国。于是他派人去责备乐毅,并且向乐毅道歉说:“先王把整个国家都托付给将军,将军替燕国战败了齐国,为先王报了仇,天下之人没有不感到震惊的,我每日每天都不敢忘记将军的功劳。适逢先王去世,我刚登王位,左右的人贻误了我。我之所以派骑劫去代替将军领兵,是因为将军长期在外顶风冒雨地奔波。因此想召回将军,暂且不要谋划国事,好好休息一下。没想到将军误会了我的意思,以致与我产生不合,竟然抛弃燕国投奔了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还倒可以,但这样一来您又怎么报答先王对您的一片宠遇之心呢?”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①,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②。恐抵斧质之罪③,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④,故不敢为辞说⑤。今王使使者数之罪⑥,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⑦,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⑧,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⑨,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11),有高世之心(12),故***节于魏王(13),而以身得察于燕(14)。先王过举(15),擢之乎宾客之中(16),而立之乎君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17)。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18),而欲以齐为事(19)。’ 臣对曰: ‘夫齐,霸国之余教(20),而骤胜之遗事也(21)。闲于兵甲(22),习于战攻。王若欲攻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23)。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24)。且又淮北宋地(25),楚魏之所同愿也(26)。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27),具符节(28),南使臣于赵;顾反命(29),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30),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31)。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率锐兵,长驱至国(32),齐王逃循走莒(33),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八燕。大吕陈于元英(34),故鼎反乎历室(35),齐器设于宁台(36)。蓟邱之植(37),植于汶篁(38)。自五伯以来(39),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40),故裂地而封之(41),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42)。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43);蚤知之士(44),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45),收入百岁之蓄积(46),乃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47),执政任事之臣(48),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49),施及萌隶(50),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于胥说听乎阖闾(51),故吴王远迹至于郢(52)。夫差弗是也(53),赐之鸱夷而浮之江(54)。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55),故入江而不改(56)。夫免身全功(57),以明先王之迹者(58),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59),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60),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61)。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62)。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63)。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64),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注译 ①不佞:不才。 ②顺:不违。 ③抵:触犯。斧质:古时刑具。质:砧板。 ④不肖:不贤。 ⑤说:辩。⑥数:数说,列举。 ⑦侍御者:侍从,借指燕惠王。畜:养。幸:宠爱。 ⑧私:偏爱。 ⑨随:随意送给。 ⑩能:才能。当:相当。(11⑩举错:行为。错:通“措”。 (12)高世:出类拔萃。 (13)***:借。节:符节。魏王:魏昭王。 (14)得察:得到详察。 (15)过举:破格提拔。 (16)擢(zhuo,音浊):拔。 (17)亚卿:次卿,位居正卿之次。(18)轻弱,微弱。 (19)为事:指以报仇为事。 (20)霸国:春秋时齐桓公为五霸之一。余教:留存的教化。 (21)骤:屡。 (22)闲:通“娴”,熟习。 (23)图:算计。 (24)径:直捷。 (25)淮北:淮河以北地区,宋地,辖今豫及鲁、苏、皖三省间的地区。 (25)同愿,同有所欲。 (27)口:当为缺字“囗”。 (28)具:准备好。 (29)顾反命:等到回来覆命。顾,及。 (30)河北之地:黄河以北的齐地。 (31)举:全。济水之上,济水边。 (32)国:齐都临淄。 (33)莒(ju,音举):今山东莒县。 (34)大吕:齐钟名。元英,燕宫殿名。 (35)故鼎:齐国掠去的燕鼎。历室,燕宫殿名。 (36)宁台,台名。在今河北蓟县西。 (37)蓟丘:地名,今北京德胜门外。植,指树木。 (38)汶:水名,在今山东中部。篁,竹田。 (39)五伯:春秋五霸,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 (40)顿命:有损君命。顿,坠。 (41)裂地而封之,指封乐毅为昌国君。 (42)比:并列 (43)春秋:指历史。 (44)蚤知:先见。蚤,通“早”。 (45)夷:平。万乘,拥有万辆战车。 (46)八百岁:齐国自姜尚立国至齐滑王,历时约八百年。 (47)余义:遗训。 (48)任事:担任政事。 (49)顺庶孽:使庶子顺从。庶孽,非嫡妻所生之子。 (50)萌隶:百姓。萌,通“氓”。(51)伍子胥:名员,春秋楚人。阖闾。吴王夫差之父。 (52)郢: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伍员曾佐阖闾攻入楚国郢都。 (53)夫差:吴王,阖闾之子。 (54)鸱夷:皮囊。夫差迫伍员***,盛其尸于鸱夷中,投至江里。(55)量:气度,气量。 (56)不改:犹不化,传伍员怨限,虽投江而神不化,犹为波神。 (57)免身:身免于祸。全功,保全功名。 (58)迹:功业。 (59)离:通“罹”,遭。非,指错误处置。 (60)临:面对。 (61)出:为:做 (62)不洁其名:毁其君而自洁。 (63)数:屡次。 (64)亲:近,指听信

今译 望诸君于是派人给燕惠王送上一封书信,信中写道:“我不才无用,不能遵从先王的教导,做到使大王的左右顺心。我害怕触犯了死罪,会伤害先王明察臣子的声誉,又会损害足下坚持正义的形象,所以逃亡到赵国。自己身上背着不贤的罪名,因此不敢陈述辩解。现在大王派使者数说我的罪行,我怕您左右的人不能体察先王畜养宠幸我的道理,又不明白我为何侍奉先王的用心,听以斗胆以这封书信回答大王。我听说,贤德圣明的君主:不把禄位送给偏爱的亲信,而是把它授与功劳多的人;不把官职随便赠给宠儿,而是把它授与才能相当的人。所以考察才能后委任官职的,是成功的君主,根据操行来结交朋友的,是成名的士人。我拿所学的来观察,先王的行为举止,有超尘绝俗的动机,因而我凭借魏王使节的身份来到燕国,从而得到先王的明察。先王破格举用,把我从宾客之中擢拔上来,让我位居群臣之上,不让父兄当亚卿,却让我当了亚卿。我自认为遵从命令秉承教导,可以幸免于罪,因此才接受任命而没有推辞。先王命令我道:‘我对齐国抱有的深仇大恨,由来已久。不管我国弱小不弱小,反正要与齐国大干一场。’我回答道:‘齐国,称霸诸侯的遗业犹存,多次胜仗的事迹尚在。他们熟习军事,精通争战。大王如果想进攻齐国,那一定要发动所有国家来算计它。要这样干,联合赵国则是一条最快的捷径。况且淮北、宋地,又都是楚、魏都想得到的地方。赵国如果同意联合,楚国、魏国、宋人又同心协力,四国一起发动进攻,那齐国就可以彻底被打败。’先王道:‘好。’我这才接受命令,准备好符节,南下出使赵国;一等回来报告后,便随即发兵攻打齐国。赖有天道相助.凭借先王的圣明,齐国黄河以北地区,随着先王发兵到济水边,一举全部占领了。进发到济水边上的军队,奉命攻击齐军,将他们打得大败。轻装的战士们手持精锐武器,长驱直入,打到齐国的都城,齐王逃窜到莒,仅仅保留了一条性命。珠玉财物,战车盔甲,以及各种珍贵器物,全都被搬回了燕国。大吕钟陈设在元英宫,夺回的旧鼎放回到历室殿,齐国的器物摆在了宁台上。燕国蓟丘的树术栽到了汶水边的竹田里。自从春秋五霸以来,没有人功绩能赶得上先王的。先王认为我实现了他的志愿。认为我没有废弃他的命令,所以封我为昌国君,使我能与小国诸侯同列。我不才无能,自队为遵从命令秉承教导,可以幸免于罪,因此才接受任命,没有推辞。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功业建成了,不去废弃它,所以载记于历史;有先见之明的士人,名声确立了,不去败坏它,所以著称于后世。至于先王,他报仇雪恨,荡平拥有万辆战车的强大齐国,收缴了齐国八百年的积蓄。等到他去世那一天,留下昭示后嗣的遗嘱,居官执政的臣子能据以遵循法令、安抚庶子,实行于治理百姓方面,完全可以垂教于后世。我听说,善于制作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善于开始的不一定善于终结。从前阖闾***纳了伍子胥的主张,所以吴王的足迹远到楚国的郢都。夫差却不这样,他赐给伍子胥一个皮囊,装上五子胥的尸体投入江中。所以吴王夫差不理解于言可以建功立业,把伍子胥沉入江中并不后悔;伍子骨未能予见君主的不同气量,因而被投入江也难消一腔怨恨。身免于祸,保全功名,借以彰明先王的功业,这是我的上策。遭受毁谤屈辱的错误处置,败坏先王的声誉,这是我最害怕的。面临不测之罪,靠侥幸心理获得好处,讲究义的人是不愿干的,我听说古时候的君子,断绝交往时不说恶言恶语;忠臣离去时,不以诽谤君主来博得好名声。我虽不才,但也多次受过君子的教诲。我担心阁下听信左石的话,不能体察我这被疏远之人的行为,所以斗胆以书信奉答,谨请您予以留意。”

集评 清·金对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善读此文者,必能知其为诸葛《出师》之蓝本也。其起首、结尾,比《出师》更自胜无数倍。”“叙得甚婉、甚峭、甚详、甚省。”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察能论行,则始进必严;善成善终,则末路必审。乐毅可谓明哲之士矣。至其书辞,情致委曲,犹存忠厚之遗。其品望固在战国以上。”

滑·张星徵《国策评林》引张子登语:“凄惋感恻,所谓长歌之悲,过于恸哭。”

清·储欣《国策选》:“书词婉雅,比诸策士为醇。或曰当与前后出师表一例,或曰是国策第一篇文字,予俱不谓然。”

清·张星徵《国策评林》:“若必自谓去国为无罪,则浅丈夫之言耳。此叙破齐之功,独归先王,不敢居功也。不敢居功者,不敢辞罪也。不敢辞罪者,荷先王之知遇,而不能全终始于后王也。凡用十四个‘先王,字,进出无限血泪。而己之不忍去,与不得不去者,其故都在个中。”

总案 战国时代,臣僚的升沉荣辱全系于君王一身,随着君王的易人,一些忠臣良将往往会由权势人物沦为死囚逃犯。本文所写的乐毅便是这样一个悲剧性人物。燕昭王在位时,乐毅颇受赏识重用,他也披肝沥胆地为昭王报了一箭之仇。燕惠王登台后,这位功臣却身受猜忌,不得不逃往赵国,以避杀身之祸。乐毅的遭遇,控诉了昏君惠王的虚伪与狡诈,暴露了君主专制的黑暗与残忍。

乐毅答复燕惠王的书信,历来传颂不已。它曾令***“未尝不废书而泣”,也曾被清人举至孔明《出师表》之上。它之所以见重于后世,主要是因为文中字里行间凝聚着一位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满腔忧愤之情。乐毅对燕国赤胆忠心,随昭王浴血征战,却无端受到惠王的猜疑;他无奈去国奔赵,惠王却又致书“数之罪”。本来坚持忠臣去国不洁其名的乐毅,迫不得已,才修书作答,剖白自己委曲的心境。其中忧深愤广的真情透纸而出,读之令人扼腕。本文不仅以情见长,而且善于叙事说理。叙事围绕先王对自己的信任,集中铺叙君臣同心破齐的经过;说理则依据当时的价值观、道德观,引证伍子胥的历史事实,着重阐述自己奔赵的动机。同时,情、事、理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文章益发显得情辞并茂,感人至深。

谁能告诉我“长驱直入”这个成语的由来?

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正义今定州。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集解徐广曰:“属常山。”○索隐地理志常山有灵寿县,中山桓公所都也。□正义今镇州灵寿。乐羊死,葬於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索隐中山,魏虽灭之,尚不绝祀,故后更复国,至赵武灵王又灭之也。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集解徐广曰:“赵有沙丘宫,近钜鹿。”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正义说苑云:“燕昭王问於隗曰:‘寡人地狭民寡,齐人取蓟八城,匈奴驱驰楼烦之下。以孤之不肖,得承宗庙,恐社稷危,存之有道乎?’隗曰:‘帝者之臣,其名臣,其实师;王者之臣,其名臣,其实友;霸者之臣,其名臣,其实仆;危困国之臣,其名臣,其实虏。今王将自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才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理以求臣,则人臣之才至矣;北面等礼,不乘之以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才至矣;西面逡巡以求臣,则师傅之才至矣。诚欲与王霸同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於是常置隗为上客。”以招贤者。乐毅於是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闵王强,南败楚相唐眛○索隐莫葛反。於重丘,○索隐地理志县名,属平原。□正义在冀州城武县界。西摧三晋於观津,○索隐地理志观津,县名,属信都,汉初属清河也。□正义在冀州武邑县东南二十五里。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齐。闵王自矜,百姓弗堪。於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於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集解徐广曰:“嚪,进说之意。”○索隐嚪音田滥反,字与“啖”字同也。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闵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於是并护○索隐护谓总领之也。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闵王之败济西,亡走,保於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於昌国,集解徐广曰:“属齐。”○索隐地理志县名,属齐郡。□正义故昌城在淄州淄川县东北四十里也。号为昌国君。於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正义即墨今莱州。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於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於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於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索隐燕将姓名也。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於观津,号曰望诸君。○索隐望诸,泽名,在齐。盖赵有之,故号焉。战国策“望”作“蓝”也。尊宠乐毅以警动於燕、齐。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於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正义沧德二州之北河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於莒,入于临菑。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於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正义乐毅见燕昭王有自高尊世上人主之心,故***魏节使燕。故***节於魏,以身得察於燕。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正义杜预云:“父兄,同姓群臣也。”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於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馀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於兵甲,习於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於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於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正义济上在济水之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於宁台,○索隐燕台也。□正义括地志云:“燕元英、■室二宫,皆燕宫,在幽州蓟县西四里宁台之下。”大吕陈於元英,○索隐大吕,齐锺名。元英,燕宫殿名也。故鼎反乎■室,◇集解徐广曰:“■,历也。”○索隐燕鼎前输於齐,今反入於■室。■室亦宫名,战国策作“历室”也。□正义括地志云:“历室,燕宫名也。”高诱云:“燕哙乱,齐伐燕,杀哙,得鼎,今反归燕故鼎。”蓟丘之植植於汶篁,◇集解徐广曰:“竹田曰篁。谓燕之疆界移於齐之汶水。”○索隐蓟丘,燕所都之地也。言燕之蓟丘所植,皆植齐王汶上之竹也。徐注非也。□正义幽州,蓟地西北隅有蓟丘。又汶水源出兖州博城县东北原山,西南入?。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慊於志,○索隐按:慊音苦簟反。作“嗛”,嗛者,常慊然而不惬其志也。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於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馀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於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索隐言子胥怀恨,故虽投江而神不化,犹为波涛之神也。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索隐诽音方味反。堕先王之名,○索隐堕音许规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索隐谓既临不测之罪,以幸免为利,今我仍义先王之恩,虽身讬外国,而心亦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正义言君子之人,交绝不说己长而谈彼短。忠臣去国,不絜其名。○索隐言忠臣去离本国,不自絜其名,云己无罪,故礼曰“大夫去其国,不说人以无罪”是也。□正义言不絜己名行而咎於君,若箕子不忍言殷恶是也。臣虽不佞,○索隐不佞犹不才也。数奉教於君子矣。索隐上“数”音朔。言我已数经奉教令於君子。君子即识礼之人。谓己在外,犹云己罪,不说王之有非,故下云“不察疏远之行”,斯亦忠臣之节也。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集解夏侯玄曰:“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知机合道,以礼始终者与!又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於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德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则大业定矣。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夫千载一遇之世,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不屑苟利,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夫讨齐以明燕王之义,此兵不兴於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著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於天下矣。迈全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武之事矣。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收民明信以待其弊,将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原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施之。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仕穷则徙,微子适周之道。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勇者义著,昭之东海,属之华裔,我泽如春,民应如草,道光宇宙,贤智讬心,邻国倾慕,四海延颈,思戴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虽淹留於两邑,乃致速於天下也。不幸之变,世所不图,败於垂成,时运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齐之士流血於二城之下,奓杀伤之残以示四海之人,是纵暴易乱以成其私,邻国望之,其犹豺虎。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溺之仁,且亏齐士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度,弃王德之隆,虽二城几於可拔,霸王之事逝其远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殊哉?其与邻国可以相倾?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也。岂不虑不速之致变哉,顾业乖与变同。繇是观之,乐生之不屠二城,未可量也。”

於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索隐音纪闲反,乐毅之子也。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於赵。◇集解张华曰:“望诸君冢在邯郸西数里。”

乐间居燕三十馀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索隐栗,姓;腹,名也。汉有栗姬。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索隐言赵数距四方之敌,故云“四战之国”。□正义东邻燕、齐,西边秦、楼烦,南界韩、魏,北迫匈奴。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於鄗,禽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间之宗也。於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身只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索隐民志不入谓国乱而仕离心向外,故云“不入”。又狱囚自出,是政乱而士师不为守法也。然后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正义言家室有忿争不决,必告邻里,今故以书相告也。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正义二者,谓燕君未如纣,燕民未如殷民。复相告子反燕以疑君民之恶,是寡人不为君取之。

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索隐乐乘,乐毅之宗人也。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后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后十六年而秦灭赵。

其后二十馀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后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集解徐广曰:“在北新城。”□正义地理志云信都有乐卿县。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集解一作“巨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於齐,称贤师。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索隐本亦作“巨公”也。乐臣公教盖公。○索隐盖音古阖反。盖公,史不记名。盖公教於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索隐述赞昌国忠谠,人臣所无。连兵五国,济西为墟。燕王受间,空闻报书。义士慷慨,明君轼闾。间、乘继将,芳规不渝。

~~~~~~~~~~~~~~~~~~~~~~~~~~~~~~~

我恰好有此文电子书,上面贴的是原文。不知道lz到底是要大意,还是翻译,或者原文。

介绍一下乐毅

长驱直入 ( cháng qū zhí rù )

解 释 驱:快跑;长驱:策马快跑;直入:径直进入。迅速向很远的目的地前进。形容进军迅猛顺利。用来表示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挺进,深入敌方心脏。

出 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7回:“自此,卢俊义等无后顾之忧,兵马长驱直入。

《战国策·燕策二》:“轻卒锐兵,长驱至国。”汉·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直入敌围者也。”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

示 例 郭小川《在社会主义***中》诗:“运载物品的列车,正放声呼啸着,向山林~。

近义词 势如破竹、直捣黄龙

反义词 步步为营、退避三舍、裹足不前

歇后语 特快列车过隧道

典 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公元219年,曹操为夺取战略要地荆州,与刘备在这一带酣战。刘备的大将关羽用重兵围住了襄阳,曹操的堂弟曹仁固守襄阳毗邻的樊城,处境相当困难。

这年七月,曹操派虎威将军于禁率军增援曹仁。不久,樊城这一带连降大雨,汉水泛滥。关羽乘机引水去淹曹军,结果于禁全军覆没,被迫投降。

由于洪水冲进樊城,曹仁处境危急。一些部将劝他放弃樊城,乘船退走。但有人极力反对,说是水势不可能一直这样大,过些时日会退去,还是紧守为好。曹仁觉得有理,决定紧守樊城。

不久,曹操又派大将徐晃率军去樊城解围。徐晃老谋善算,暂不将部队直接开到樊城,而在稍远之处驻扎下来,然后派人用暗箭把信射入樊城,与曹仁取得联系。正好曹操还在组织其他兵马增援,得知徐晃的行动非常赞同,要他等待各路兵马到齐,一并开向樊城。

当时,刘备一部分军队驻在离樊城不太远的偃城。徐晃带领一些军队来到偃城郊外,故意挖掘陷坑,似乎要截断偃城军队的退路。驻军中计,匆匆撤离偃城。于是徐晃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座城池。

这时,曹操组织的十二路兵马已经赶到。于是徐晃和这些兵***合起来,打算和曹仁内外夹击关羽。

关羽在围头和四冢(zhong)两处地方驻有军队。徐晃表面上装出要进攻围头的样子,实际上亲率大军进攻四冢。等关羽发现徐晃主攻的方向时,为时已晚。匆匆赶到四冢的五千兵马很快被徐晃击败。接着徐晃率领部下,一直冲进了关羽对曹仁的包围圈中。关羽的将士不敌败走,襄阳,樊城终于解围。

徐晃的捷报传到曹操那里,曹操立即写了慰劳令,派人送到前方。令中写道:“我用兵三十多年,所知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像你那样长距离不停顿地策马快跑,一直往前,冲入敌人的包围圈中。”

成语长驱直入的意思?

乐毅,字永霸,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汉族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燕伐齐之仇。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赵武灵王时,因避沙丘之乱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

此时,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但燕国弱小又地处僻远,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敌制胜,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首先礼待郭隗,借此招揽天下英才。乐毅适于此时替魏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仅次于上卿的***)。

当时齐国非常强大,齐愍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接着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打败宋国。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愍王因此而骄矜自满。由于齐愍王的骄横自恣,加上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

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乐毅回答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便派乐毅去赵同惠王盟约攻齐,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又分别到楚国和魏国进行联络。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愍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

乐毅返燕后,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予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愍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愍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参见济西之战)。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

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愍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入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南)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

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3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入燕的版图,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乐毅攻燕齐五年,攻齐70余城,皆为燕地,唯独莒、即墨未攻下。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除莒城和即墨两处之外,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国军队手里。乐毅能在短时攻下齐国70余城,难道用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其实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观津(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号望诸君。赵王这样尊宠乐毅,是藉以警惕燕、齐,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乐毅奔赵后,他来到齐国,一反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和争取齐人的正确政策,而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田单设谋诳骗燕军,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劫,转而追歼燕军到黄河边上,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从莒迎齐襄王(愍王死,襄王立于莒)归临淄。

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死,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但又怨恨乐毅奔赵、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于是惠王派人责难乐毅,而且向他道歉说:“先王曾以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大败齐军,报先王之仇,天下人为之震动,我也时刻记看你的功绩。可是刚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听信于左右而误国。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暴露于荒郊野外,怕你太辛苦,所以请你回来调息,并想同你共议国事。将军却误听传言,和我产生怨隙,弃燕降赵。将军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合宜的,可你如何报先王的知遇之恩呢?”于是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这才打消了燕惠王对乐毅的某些偏见,便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

尽管乐毅受到不公,但乐毅也并不因个人得失而说赵伐燕,以泄私恨,而是居赵、燕两国客卿的位置,往来通好,乐毅最后卒于赵国。

点评:史书上虽没有记载乐毅在军事理论上有什么建树,但他指挥燕赵联军,连克齐国七十余城的不凡业绩,证明他是一位有杰出才能的军事家。他在《报燕惠王书》中提出的国君用人的思想,对封建帝王在用人问题上提出了要求,他与燕昭王在兴燕破齐的事业中建立的君臣情谊,为封建社会的贤人志士所向往。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覆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长驱直入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长驱直入

成语接龙长驱直入

入圣超凡 凡胎浊骨 骨肉未寒 寒蝉仗马 马水车龙 龙吟虎啸 啸傲风月回月朗星稀 稀奇答古怪 怪诞诡奇 奇才异能 能不称官 反裘负薪薪尽火传 传檄而定 定国安邦 邦家之光 光复旧物 物竞天择 择福宜重重规叠矩 矩步方行 行易知难 难弟难兄 兄死弟及 及宾有鱼 鱼贯雁比比物丑类 类聚群分 分别部居 居不重茵 茵席之臣 臣门如市 市道之交交口赞誉 誉不绝口 口干舌焦 焦金流石 石烂海枯 枯木再生 生生不息息交绝游 游戏笔墨 墨子泣丝 丝恩发怨 怨家债主 主忧臣辱 辱门败户户曹参军 军临城下 下马看花 花朝月夕 夕惕朝干 干干翼翼 翼翼飞鸾鸾凤分飞 飞土逐肉 肉食者鄙 鄙俚浅陋 陋巷箪瓢 瓢泼大雨 雨凑云集集矢之的 的一确二 二缶钟惑 惑世盗名 名下无虚 虚往实归 归奇顾怪怪雨盲风 风回电激 激忿填膺 膺箓受图 图穷匕见 见贤思齐 齐心并力力排众议 议不反顾

长驱直入的成语典故

出处:汉·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版有长驱直入敌围者权也。”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随即命令驻扎在荆州一带的关羽攻打曹操部将曹仁占据的襄(xiānɡ)阳、樊(fán)城。不久,樊城这一带连降大雨,汉水泛滥。于禁所率援军均被水淹,在关羽水军猛攻下,于禁被迫投降,庞德力战被俘杀。之后关羽又将驻守在樊城的曹仁团团围住,随时准备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将失败的消息,就派徐晃率军前去支援曹仁,同时派人联合孙权夹击关羽。关羽于是就在营寨四周挖战壕,以抵御徐晃的进攻。而徐晃带领军队越过重重障碍,直攻关羽的大本营,大败关羽。在曹操、孙权军队的夹击下,最后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

徐晃使曹军反败为胜,因而威名大震。曹操为了嘉奖徐晃,专门写了一封书信《劳徐晃令》,让人带给徐晃。信中说: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意思是说:我带兵打仗三十多年,也知道不少善于用兵打仗的著名军事将领,却还没有遇到像你这样远距离不停顿地快速前进,直冲入敌人重围而打胜仗的人。

徐晃胜利后回到曹操驻扎的地方,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他,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宴会。

什么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抵挡不住

所向披靡

suǒ xiàng pī mǐ

解释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靡;不能读作“mí”。

辨形靡;不能写作“糜”。

近义词所向无敌、一往无前

反义词强弩之末、畏缩不前

辨析~和“所向无敌”;都有“力量强大;无往不胜”的意思。但~表示力量强大没有阻挡;有比喻性;“所向无敌”表示没有竞争对手;有陈述性。

例句

(1)我军英勇无敌;~;使敌人闻风丧胆。

(2)渡江战役以后;人民***势如破竹;~;迅速解放了中国大陆。

谁能告诉我“长驱直入”这个成语的由来

长驱直入 ( cháng qū zhí rù )

解 释 驱:快跑;长驱:策马快跑;直入:径直进入。迅速向很远的目的地前进。形容进军迅猛顺利。用来表示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挺进,深入敌方心脏。

出 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7回:“自此,卢俊义等无后顾之忧,兵马长驱直入。

《战国策·燕策二》:“轻卒锐兵,长驱至国。”汉·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直入敌围者也。”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

示 例 郭小川《在社会主义 *** 中》诗:“运载物品的列车,正放声呼啸着,向山林~。

近义词 势如破竹、直捣黄龙

反义词 步步为营、退避三舍、裹足不前

歇后语 特快列车过隧道

典 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公元219年,曹操为夺取战略要地荆州,与刘备在这一带酣战。刘备的大将关羽用重兵围住了襄阳,曹操的堂弟曹仁固守襄阳毗邻的樊城,处境相当困难。

这年七月,曹操派虎威将军于禁率军增援曹仁。不久,樊城这一带连降大雨,汉水泛滥。关羽乘机引水去淹曹军,结果于禁全军覆没,被迫投降。

由于洪水冲进樊城,曹仁处境危急。一些部将劝他放弃樊城,乘船退走。但有人极力反对,说是水势不可能一直这样大,过些时日会退去,还是紧守为好。曹仁觉得有理,决定紧守樊城。

不久,曹操又派大将徐晃率军去樊城解围。徐晃老谋善算,暂不将部队直接开到樊城,而在稍远之处驻扎下来,然后派人用暗箭把信射入樊城,与曹仁取得联系。正好曹操还在组织其他兵马增援,得知徐晃的行动非常赞同,要他等待各路兵马到齐,一并开向樊城。

当时,刘备一部分军队驻在离樊城不太远的偃城。徐晃带领一些军队来到偃城郊外,故意挖掘陷坑,似乎要截断偃城军队的退路。驻军中计,匆匆撤离偃城。于是徐晃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座城池。

这时,曹操组织的十二路兵马已经赶到。于是徐晃和这些兵***合起来,打算和曹仁内外夹击关羽。

关羽在围头和四冢(zhong)两处地方驻有军队。徐晃表面上装出要进攻围头的样子,实际上亲率大军进攻四冢。等关羽发现徐晃主攻的方向时,为时已晚。匆匆赶到四冢的五千兵马很快被徐晃击败。接着徐晃率领部下,一直冲进了关羽对曹仁的包围圈中。关羽的将士不敌败走,襄阳,樊城终于解围。

徐晃的捷报传到曹操那里,曹操立即写了慰劳令,派人送到前方。令中写道:“我用兵三十多年,所知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像你那样长距离不停顿地策马快跑,一直往前,冲入敌人的包围圈中。”

长驱直入成语接

入木三分

分秒必争

争先恐后

后来居上

上天入地

地久天长

长驱直入……

给分吧!

长驱直入的成语解释

长驱直入 ( cháng qū zhí rù )

解释:驱:快跑;长驱:策马快跑;直入:径直进入。迅速向很远的目的地前进。形容进军迅猛顺利。用来表示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挺进,深入敌方心脏。

成语接龙,意味深长→长驱直入→入木三分→( )→( )→( )→( )→(

分毫不差--差强人意--意气风发--发奋图强--强人所难

成语长驱直入是什么意思

长驱直入

[ cháng qū zhí rù ]

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指长距离不停顿的快速行进。形容进军迅猛,不可阻挡。

出 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七回:“自此;卢俊义等无后顾之忧;兵马长驱直入。”

长驱直入的成语接龙

入木三分 分毫不差 差强人意 意料之外 外刚内柔 柔情侠骨 骨肉至亲 亲密无间 间见层出 出乎意料 料敌制胜 胜利在望 望子成龙 龙飞凤舞 舞鸾歌凤 凤凰来仪 仪态万千 千言万语 语出惊人 人山人海 海阔天空 空穴来风 风吹草动 动如脱兔 兔死狐悲 悲喜交集 集腋成裘 裘弊金尽

寻找长驱直入长驱直入的成语接龙

长驱直入复 -->入吾彀中-->中西合制璧-->璧合珠连-->连编累牍。

长驱直入

cháng qū zhí rù

解释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指长距离不停顿的快速行进。形容进军迅猛,不可阻挡。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轻卒锐兵,长驱至国。”汉·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直入敌围者也。”

结构联合式。

用法多用于战争。一般作谓语、定语。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长驱直入的成语故事:

公元219年,曹操为夺取荆州与刘备在襄阳与樊城一带激战,关羽围住襄阳。曹仁固守樊城,曹操派徐晃率军去救援曹仁,用掐断偃城蜀军的后路来对付关羽的水攻,蜀兵害怕就主动撤军。曹军长驱直入樊城,解了樊城之危。

成语: 长驱直入

拼音: cháng qū zhí rù

解释: 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指长距离不停顿的快速行进。形容进军迅猛,不可阻挡。

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轻卒锐兵,长驱至国。”汉·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直入敌围者也。”

举例造句: 我根据数日来的长驱直入,满相信着先头部队是已经进入了武昌。 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

拼音代码: cqzr

近义词: 势如破竹、直捣黄龙

反义词: 步步为营、退避三舍、裹足不前

歇后语: 特快列车过隧道

灯谜: 特快列车过隧道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

英文: push deeply into

高一语文翻译,急求,明天要交的?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於灵寿,其後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後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於是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未於重丘,西摧三晋於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於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於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於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於昌国,号为昌国君。於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於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於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於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於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於燕、齐。

 齐田单後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於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於莒,入于临菑。

 燕惠王後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於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故***节於魏,以身得察於燕。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於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馀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於兵甲,习於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於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於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於宁台,大吕陈於元英,故鼎反乎磿室,蓟丘之植植於汶篁,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慊於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於後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馀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脩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後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於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於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於赵。

 乐间居燕三十馀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於鄗,禽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间之宗也。於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身祇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然後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後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後十六年而秦灭赵。

 其後二十馀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後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於齐,称贤师。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於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乐毅传

原文附注释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①,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 乐毅

之乱而齐大败燕②,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③,力不能制④,于是屈身下士⑤,先礼郭隗以招贤者⑥。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⑦,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①沙丘之乱:指前295年,主父武灵王与少子惠文王同游沙丘,长子章乘机作乱,欲杀惠文王以自立,公子成等发兵平乱,章败,逃入武灵王行宫,公子成率兵围困,杀章,武灵王被饿死。②子之之乱:指前315年,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为政三年燕大乱。前314年齐宣王袭燕,杀燕王哙及子之。③辟:同“僻”。偏僻。④制:制胜。⑤屈身:降抑身分。⑥先礼郭隗:指燕昭王听从郭隗建议,先礼尊郭隗自己,为其筑宫,拜其为师以招揽天下贤士。⑦委质:古代臣下向君主敬献礼物,表示献身称“委质”。质,通“贽”。 当是时,齐闵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①,西摧三晋于观津②,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③,已而复归之④。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闵王自矜⑤,百姓弗堪⑥。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⑦,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⑧。”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以伐齐之利⑨。诸侯害齐闵王之骄暴⑩,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⒀,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闵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⒁,齐皆城守⒂。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⒃,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⒄,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⒅,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⒆,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⒇,欲连兵且留齐(21),南面而王齐(22)。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23),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①楚相:梁玉绳《史记志疑》:“‘楚相’乃‘楚将’之误。”当是。②三晋:指韩、赵、魏三国。春秋末,晋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各立为国,故称“三晋”。这里指魏、赵两国。③争重为帝:争取尊为帝号。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闵王为东帝。④已而复归之:指齐闵王接受苏代的劝说,称帝后两个月即自行取消帝号,仍旧称王。⑤自矜:自尊自大。⑥堪:忍受。⑦余业:先人遗下的功业。⑧与:结交,联合。⑨?(dàn,旦):以利益引诱人。⑩害:以为祸害。?合从:当时诸侯国在外交的一种策略,即“合众弱以攻一强”。从,同“纵”。?并护:统一指挥。⒀罢归:停止攻击,撤回本国。⒁徇: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⒂城守:据城固守。⒃说:同“悦”。⒄飨:用酒食招待人。⒅卤获: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卤,通“掳”,掠夺。⒆纵:施放。反间:使敌人间谍为我所用,或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20)隙:感情上的裂痕,怨仇。(21)连兵:断断续续用兵。(22)王齐:在齐称王。(23)不善:不怀好意。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①,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②,入于临菑。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以伐燕③。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④,且谢之曰⑤:“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⑥,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⑦,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⑧,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⑨,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⑩。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①设诈诳燕军:指田单先以请降示弱麻痹燕军,再以“火牛阵”奇袭燕军。诈:欺骗;诳:迷惑。②迎襄王于莒:齐闵王兵败奔莒,为援齐楚将淖齿所杀,后莒人立闵王子为王,即襄王。③:疲困。④让:责备。⑤谢:道歉。⑥雠:仇恨。⑦弃群臣:抛下了群臣,是死去的委婉说法。⑧暴(pù,瀑)露:露天食宿。指战地生活的辛苦。⑨过听:误听。⑩捐:弃。?遗:给予。 臣不佞①,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 铜钱

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②,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③,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④,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⑤,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⑥。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⑦,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⑧,故***节于魏⑨,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⑩,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⒀,可幸无罪⒁,故受令而不辞。 ①不佞:没有才能。是自谦的说法。②数:列举罪状,指责、数落。③侍御者:君主的侍从。这里实指燕惠王。畜:收留。幸:宠信。④白:明白。⑤禄:爵禄。私:偏私。⑥能当者:指才能胜任官职的人。处:安排,任用。⑦论:衡量。行:品行。⑧高:超出。世主:一般的君主。⑨***:借。节:符节。古代君王传布命令或征调兵将的凭证。这里是出使的意思。⑩过举:过分地抬举。?厕:置身于。?父兄:这里指宗室大臣。⒀承教:接受教导。⒁幸:侥幸。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①,而欲以齐为事②。”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③。练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④。顾反命⑤,起兵击齐。以天之道⑥,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⑦。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循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⑧,大吕陈于元英⑨,故鼎反乎磿室⑩,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慊于志⒀,故裂地而封之⒁,使得比小国诸侯⒂。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①轻弱:指燕国国力薄弱。②以齐为事:把向齐国复仇作为自己的职分。③最胜:多次取胜。最:积聚。《战国策》,“最”作“骤”。④具:准备。⑤顾:回顾,回头。形容时间之速。反命:即“返命”,复命。⑥道:同“导”,引导。⑦河北之地:指黄河以北的赵、魏地区。举:全部。之:到。⑧宁台:燕国台名。⑨大吕:齐国钟名。元英:燕国宫殿名,在宁台之下。⑩故鼎:指曾被齐掠走的 乐毅

燕国宝鼎。磿室:燕国宫殿名,在宁台之下。?汶篁:齐国汶水出产的竹子。?五伯:又作“五霸”。春秋时称霸一时的五个诸侯盟主。其说不一,通行的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⒀慊(qiè,窃):满足。⒁裂地:割地以封。⒂比:比同,并列。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①;蚤知之士②,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③,收八百岁之蓄积④,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⑤,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⑥,慎庶孽⑦,施及乎萌隶⑧,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⑨,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⑩,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⒀;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⒁,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①《春秋》: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是儒家经典之一。这里泛指史书。②蚤知:先知,有预见。蚤,通“早”。③夷:平定。万乘:万辆兵车。古代一车四马叫“乘”。④八百岁之积蓄:指齐自开国至燕昭王破齐约八百年间积存的珍宝财物。⑤余教:留下的政令、训示。⑥修:通“修”。⑦慎庶孽:慎重地对待妾生子弟。⑧施(yì,义):推及。萌隶:百姓。⑨作:创作,开孔。⑩说:主张。听:听从,接受。?鸱夷:马革做的囊袋,形似鸱鸟,用以收敛骸骨。?寤:通“悟”。明白。先论:指伍子胥早先的建议,即拒绝越王请降,停止对齐用兵。⒀沈:同“沉”。⒁不同量:有不同的气量、抱负。入江而不化:《索隐》云:“言子胥怀恨,故虽投江而神不化,故虽投江而神不化,犹为波涛之神也。” 夫免身立功①,以明先王之迹②,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③,堕先王之名④,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⑤,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⑥;忠臣去国,不絜其名⑦。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⑧。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⑨,故敢献书以闻⑩,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 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 ①免身:免遭自身灾祸。②迹:事迹,功绩。③离:通“罹”。遭遇。④堕:同“隳”。毁坏。⑤以幸为利: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指为赵害燕以谋取个人名利。⑥不出恶声,不 乐毅

说他人坏话。⑦不絜其名:不洗雪自己的罪名或冤屈。絜,同“洁”。⑧数:多次。⑨疏远:指被疏远的人。行:行为。⑩闻:使听到。?通:交好。 乐间居燕三十余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①,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栗腹、乐乘②。乐乘者,乐间之宗也③。于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④,赵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⑤,以冀其听;商容不达⑥,身只辱焉⑦,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⑧,狱囚自出⑨,然后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⑩,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后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后十六年而秦灭赵。 ①四战之国:指赵国多次与四方之敌作战。②禽:同“擒”。③宗:同祖称“宗”。④重:多。⑤犯:冒犯。⑥商容不达:指殷纣时商容因谏被贬。达,显达。⑦只(zhǐ,纸):同“只”。⑧民志不入:民心涣散。⑨狱囚自出:狱中囚犯逃出。喻政局混乱,法令废弃。⑩负:担负。桀:凶暴。?以上三句的意思是说:家庭内部有纷争不尽述己意却把它告诉邻里。喻指乐间未能尽陈伐赵之害却出奔赵国。?二者:指乐间未能犯颜直谏和背燕奔赵这两种做法。 其后二十余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后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①,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②。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③,显闻于齐,称贤师。 ①乐臣公:《索隐》:“本亦作‘巨公’也。”②亡:逃亡。③黄帝、老子之言:即“黄老之学”。战国、汉初道家以传说中的黄帝同老子相配,并同尊为道家创始人,形成黄老学派。言:学说。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①。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②,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①废:放下。②本师:宗师。

译文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羊曾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后来中山复国了,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而乐家的后代出了个有名人物叫乐毅。 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国力是不能克敌制胜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正在这个时候,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当时,齐闵王很强大,南边在重丘战败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他与秦昭王共同争取尊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归称王。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闵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是霸国如今仍留着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可不能轻易地单独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攻击它。”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别人去联合楚国、魏国,又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诱劝秦国。由于诸侯们认为齐闵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而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闵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单独留下来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不肯投降。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是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 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准备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 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 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致使燕军惨败损兵折将丧失了占领的齐国土地;可是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战败齐国,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没有不震动的,我哪里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正遇上先王辞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误了我。我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年在外,风餐露宿,因此召回将军暂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计。不想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从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 臣下没有才干,不能恭奉您的命令,来顺从您左右那些人的意愿,我恐怕回国有不测之事因而有损先王的英明,有害您的道义,所以逃到赵国。现在您派人来指责我的罪过,我怕先王的侍从不能体察先王收留、宠信我的道理,又不清楚我用来奉事先王的诚心,所以冒昧地用信来回答。 我听说贤能圣明的君主不拿爵禄偏赏给亲近的人,功劳多的就奖赏他,能力胜任的就举用他。所以考察才能然后授给官职的,是能成就功业的君主。衡量品行然后交往的,是能树立声誉的贤士。我暗中观察先王的举止,看到他有超出一般君主的心志,所以我借为魏国出使之机,到燕国献身接受考察。先王格外抬举我,先把我列入宾客之中,又把我选***高居群臣之上,不同父兄宗亲大臣商议,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己也缺乏自知之明,自认为只要执行命令接受教导,就能侥幸免于犯罪,所以接受任命而不推辞。 先王指示我说:“我跟齐国有积久的怨仇,深深恼恨齐国,不去估量燕国的弱小,也要把向齐国复仇作为我在位的职分。”我说:“那个齐国,至今保留着霸国的基业,而又有多次作战取胜的经验。士兵训练有素,谙熟攻战方略。大王若要攻打它,必须与天下诸侯联合共同图谋它。若要与天下诸侯图谋它,不如先与赵国结盟。而且淮北,原属宋国的地区是楚、魏两都想得到的地方,赵国如果答应结盟就约好四国联合攻打它,这样齐国就可以被彻底打败。”先王认为我的主张对,就准备了符节派我南去赵国。很快我就归国复命,随即发兵攻打齐国。靠着上天的引导,先王的神威,黄河以北地区的赵、魏两国军队随着先王全部到达济水岸上。济水岸上的军队接受命令攻击齐军,把齐国人打得大败。我们的轻快精锐部队,长驱直入直抵齐国国都。齐王只身逃跑奔向莒邑,仅他一人免于身亡;珠玉财宝战车盔甲以及珍贵的祭祀器物全部缴获送回燕国。齐国的祭器摆设在宁台,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被齐国掠去的原燕国宝鼎又从齐国取来放回磿室,蓟丘的植物中种植着齐国汶水出产的竹子,自五霸以来功业没有赶上先王的。先王认为自己的志向得到满足,所以划出一块地方赏赐给我,使我能比同小国的诸侯。 我听说贤能圣明的君主,功业建立而不废驰,所以能写在《春秋》一类的史书上;有预见的贤士,名声取得而不毁弃,所以能被后人称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耻,平定了具有万辆兵车的强大国家,缴获了齐国八百多年所积存的珍贵宝物,等到先王辞世之日,还留下政令训示,指示执政掌权的臣属,修整法令,慎重地对待庶出子弟,把恩泽推及到百姓身上,这些都可以用来教导后代。 我听过这种说法,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从前伍子胥的主张被吴王阖闾***纳,吴王带兵一直打到楚国郢都;吴王夫差不***纳伍子胥的正确建议,却赐给他马革囊袋逼他***,把他的尸骨装在袋子里扔到江里漂流。吴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张能够建立功业,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里而不后悔;伍子胥也不能预见君主的气量、抱负各不相同,因此致使被沉入江里而死不瞑目。 免遭杀身之祸而建功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作出的事情。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我恐怕先王侍从听信左右近臣的谗言,不体察被疏远人的行为。所以献上这封信把我的心意告诉您。希望君王留意吧。 于是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乐毅死于赵国。 乐间住在燕国三十多年,燕王喜***用他的宰相栗腹的计策,打算攻打赵国,便询问昌国君乐间。乐间说:“赵国,是同四方交战的国家,它的百姓熟悉军事,攻打它是不行的。”燕王喜不听,于是攻打赵国。赵国廉颇还击燕军,在鄗(hào,耗)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擒获了栗腹、乐乘。乐乘,与乐间是同祖。于是乐间逃到赵国,赵国于是攻燕国。燕国割让了许多土地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围而去。 燕王悔恨没听用乐间的建议,乐间已经在赵国,就给乐间写了一封信说:“殷纣王时,箕子不被任用,但他敢于冒犯君王,直言谏诤,毫不懈怠,希望纣王听信;商容因劝谏纣王而被贬谪,他身受侮辱,仍希望纣王改弦更张。等到民心涣散,狱中的囚犯纷纷逃出,国家已不可救药,然后两位先生才辞官隐居。因此纣王背上了凶暴的恶名,两位先生却不失忠诚、高尚的美誉。这是为什么呢?他竭尽了为君为国而忧虑的责任。现在我虽然愚钝,但还不像殷纣那么凶暴;燕国百姓虽不安定,但也不像殷朝百姓那么严重。有道是,家庭内部有了纷争,不尽述自己的意见,却去告诉邻里。这两种做法,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乐毅墓

乐间、乐乘怨恨燕王不听从他们的计策,两个人终于留在赵国。赵国封乐乘为武襄君。 第二年,乐乘、廉颇为赵国围困燕国,燕国用厚礼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围。五年之后,赵孝成王去世。悼襄王派乐乘代替廉颇的官职。廉颇攻打乐乘,乐乘逃奔,廉颇也逃到魏国。此后十六年秦国灭掉赵国。 二十年之后,汉高帝经过原来赵国属地,问那里的人说:“乐毅有后代吗?”回答说:“有个乐叔。”汉高帝把乐卿封赐给他,封号称华成君。华成君就是乐毅的孙子。乐氏家族还有乐瑕公、乐臣公,他们是在赵国将要被秦国灭掉时逃到齐国高密的。乐臣公长于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在齐国很有名气,人们称他为贤师。 太史公说:“当初齐人蒯通和主父偃读乐毅给燕王的那封信时,都曾不禁放下书信掉下眼泪来。乐臣公钻研黄帝、老子的学说,他的宗师叫做河上丈人,现在还不清楚河上丈人是那里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教盖公。盖公在齐地高密、胶西一带执教,是曹相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