赍志而殁的意思_赍志而没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1 0
  1. 这个字念啥?清给出汉语拼音,多谢
  2. 描述人去世的成语
  3. 太史慈的故事:素有智算救孔斗孙贵重然诺赍志而没
  4. 赍在文言文的意思
  5. 赍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赍jī 基本字义

1. 怀抱着,带着:~恨。~持(拿着)。~志而没(mò)(志未遂而死去)。2. 把东西送给别人:~发(资助)。~赏。~盗粮(把粮食送给盗贼,喻帮助敌人做坏事)。3. 旅行的人携带衣食等物:“行者~,居者送”。

这个字念啥?清给出汉语拼音,多谢

全军覆没: 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

赍志而殁的意思_赍志而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神出鬼没: 出:出现;没:消失。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赍志以没: 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同“赍志而殁”。

击排冒没: 指攻击排斥,轻率而不顾一切。

赍志而没: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头出头没: 比喻追随世俗。

有一搭没一搭: 表示故意找话说。也表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描述人去世的成语

赍恨jī

基本字义赍(賫)jī怀抱着,带着:赍恨。赍持(拿着)。赍志而没(m?)(志未遂而死去)。把东西送给别人:赍发(资助)。赍赏。赍盗粮(把粮食送给盗贼,喻帮助敌人做坏事)。旅行的人携带衣食等物:“行者赍,居者送”。

太史慈的故事:素有智算救孔斗孙贵重然诺赍志而没

僾见忾闻 僾:仿佛,隐约;忾:叹息。仿佛看到身影,听到叹息。形容对去世亲人的思念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祭义》:“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白首同归 归:归向、归宿。一直到头发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后用以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

出处:晋·潘岳《金谷集作诗》:“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抱恨终天 恨:悔恨;终天:终身。旧指因父母去世而一辈子感到悲痛。现指因做错某事而后悔一辈子。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丹客住了哭,对富翁道:‘本待与主翁完成美事,少尽报效之心,论证知遭此大变,抱恨终天!’”

长眠不起 死亡的别称。

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郑友过一冢,驻马而吟,久不得属,冢中人续之曰:‘下有百年人,长眠不知晓。’”

从容就义 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出处:宋·朱熹《近思录》:“感慨杀身者易,从容就义者难。”

丹心碧血 丹心:红心、忠心。碧血:血化为碧玉。碧: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

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元·郑元祐《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成龙去 指帝王去世。

出处:《史记·封禅书》:“黄帝***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鼎成龙升 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一·象简龙衣联》:“高庙鼎成龙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来,奔而不朝,盖以叔不拜侄也。”

鼎湖龙去 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出处:唐·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粉骨捐躯 指粉身碎骨,献出生命。

出处:唐·杜牧《又谢赐批答表》:“势当戮力尽瘁,粉骨捐躯,知无不为,见死宁避!”

赍志而没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赍志而殁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赍志以没 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同“赍志而殁”。

赍志以殁 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同“赍志而殁”。

久归道山 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捐躯报国 舍弃身躯,报效国家。

出处:《元史·王戢传》:“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

捐躯赴难 躯:身体。指舍弃生命,奔赴国难。

出处:三国·魏·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捐躯殉国 殉国: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

出处:北魏·杨炫兺《洛阳伽蓝记·追光寺》:“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慷慨就义 慷慨:情绪激昂;就义:为正义而死。正气凛然,意气高昂地为正义而死。

出处:李六如《六十年代的变迁》:“现在是四更时分,彭、刘、杨三位,同在制台衙门前慷慨就义了。”

溘然长逝 指死去。

溘然长往 溘:忽然。指人突然死亡,常作悼念死者用词。

出处:《楚辞·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

令原之戚 指兄、弟去世。

出处:《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龙去鼎湖 指帝王去世。

出处: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

披麻戴孝 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你也想着一家儿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

山颓木坏 册:泰山;颓: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断。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出处:《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寿满天年 天年:自然寿数。人活满自然寿数而去世。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二:“诸公皆生人道,为王公大人,享受天禄。寿满天年,仍还原所,以俟缘会,又复托生。”

死不瞑目 瞑目:闭眼。死了也不闭眼。原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现常用来形容极不甘心。

出处:《三国志·吴书·孙坚传》:“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死于非命 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出处:《孟子·尽心上》:“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泰山梁木 象泰山崩塌,梁木毁坏一样。比喻伟人死亡。

出处:《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染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同垂不朽 一同流传,永不磨灭。

为国捐躯 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可怜成汤首相,为国捐躯。”

呜呼哀哉 呜呼:叹词;哉:语气助词。原为表示哀痛的感叹语,旧时祭文中常用。现用以指死亡或完蛋。

出处:《诗经·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左传·哀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香消玉碎 比喻年轻美貌女子死亡。

香消玉损 比喻年轻美貌女子死亡。同“香消玉碎”。

香消玉殒 比喻美丽的女子死亡。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0回:“香消玉碎佳人绝,粉骨残躯血染衣!”

一命归西 指死亡。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不留神?好,噗哧一下儿,我不就一命归西了吗!”

一命归阴 指死亡。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9回:“兰生一铜人横扫过去,打着穆春腰肋,一命归阴。”

一命鸣呼 指死亡。常含幽默诙谐意味。

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又过半年,忽然刘二感天行时气,头疼发热。正是:‘福无双至从来有,祸不单行自古闻。’害了六七日,一命呜呼,已归泉下。”

一命呜呼 呜呼:叹词,古代祭文末多有此词,后即以此为死亡的代称。指人死亡。

出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汤峻岩说:‘杀两个叫花子开张!这两个叫花子就是这样一命呜呼了。’”

饮恨而终 饮恨:心里怀着怨恨和冤屈。内心满怀着怨恨或冤屈死去。

出处:唐·蒋防《霍小玉传》:“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如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

永垂不朽 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出处:《魏书·高祖纪下》:“虽不足纲范万度,永垂不朽,且可释滞目前,釐整时务。”

油干灯尽 比喻很快就要死亡。同“油干灯草尽”。

出处:《荡寇志》第四四回:“孔厚道:‘嫂嫂揣理,小生并非不出力,只我不是神仙,那有灵芝仙药,所用不过树皮草根,油干灯尽,大命已终,如何救得。’”

又弱一个 弱:丧失,减少。又少了一个。表示哀悼人去世。

出处:《左传·昭公三年》:“二惠竞爽犹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

与世长辞 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行将遁迹山林,与世长辞矣。”

玉碎香残 比喻美貌女子的死亡。

出处: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十七出:“玉碎香残荒郊卧,云抛雨断重泉堕。”

玉碎香消 比喻女子死亡。

出处:明·无名氏《寻亲记》第二十四出:“玉碎香消镜台荒,绿云缭乱懒梳妆。”

远垂不朽 永垂不朽。

出处:明·李贽《与汪鼎甫书》:“所谓水中盐味,可取不可得,是为千古绝唱,当与古文远垂不朽者也。”

月坠花折 月亮落下,鲜花夭折。比喻美女死亡。

出处:清·洪升《长生殿·补恨》:“誓世世生生休抛撇,不提防惨凄凄月坠花折,悄冥冥云收雨歇,恨茫茫只落得死断生绝。”

珠沉玉碎 比喻美女的死亡。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把左手向身后一绰,便要提起那把刀来,就想往项下一横,拼这副月貌花容,作一团珠沉玉碎。”

珠沉玉磒 比喻美女的死亡。同“珠沉玉碎”。

壮志未酬 酬:实现。旧指潦倒的一生,志向没有实现就衰老了。也指抱负没有实现就去世了。

出处:唐·李频《春日思归》:“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

赍在文言文的意思

太史慈,东汉末、三国时将领。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太史慈智算超人,勇武出众,为人所称;而他笃行信义,注重然诺,更是难能可贵。

一、素有智算救孔斗孙太史慈年轻时聪颖善学,志向远大。他在郡府中担任奏曹史时,郡守与州牧闹矛盾,不可开交,朝廷尚未理清是非曲直。在这种情况下,谁先上章说明情况,谁就可能先人为主,占据有利地位。当时,州里弹劾郡守的表章已经送走,而郡守的表章尚未送出。郡守情急之下选中了21岁的太史慈前往挽回败局。太史慈来到洛阳,不露声色地与州吏攀谈,骗出表章,用刀割得四分五裂。州吏气急败坏,太史慈又骗他说两人均有过错,不如悄悄地一起逃走。州吏相信了太史慈,二人一道逃离洛阳。出城不久,太史慈借故与州吏分手,又悄悄跑回洛阳,把郡守的表章呈递上去。太史慈因为此事出了名,人们都夸他有智算。太史慈担心受州官迫害,逃到辽东避祸。

大名士孔融任北海相,听到太史慈的所作所为,认定他是难得的奇才,很想与他交结,于是便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亲,并厚致馈遗。黄巾起义爆发后,孔融为防侵扰,出兵屯驻都昌,结果被黄巾军管亥部包围。正好太史慈由辽东回家,母亲命他去救助孔融。太史慈在家里停留三天,尽其孝道,然后单人步行,直接到都昌城中拜见孔融,随后又请缨去平原搬救兵。

太史慈挑选两个骑兵,让他们各自做了一个箭靶举着,天一亮就背犍提弓上马,直冲出城。城外黄巾军见状以为太史慈要突围,非常惊骇,兵马出动,严加戒备。太史慈不慌不忙,拨马到城下护城壕内,叫骑兵把靶子树立起来,然后用箭射靶,射完返回城去。第二天早晨,又照样做。同城的兵士已经有些懈怠。第三天早晨,太史慈出城依旧照此行动。黄巾营中人已经对此习以为常,连一个起来看的人都没有了。这时,太史慈突然策马,风驰电掣,破围而出。等到围兵发觉,为时已晚。有几个追赶的,被太史慈连发数箭,一一射死。

到了平原,太史慈说动刘备立即调遣精兵三千跟随自己驰救都昌。黄巾军听说有救兵前来,撤围而去。从此,孔融越发尊重太史慈,亲昵地对他说:子义,你是我的小友!太史慈回乡,把始末禀告母亲,母亲笑着对他说:你有机会报答孔北海,我真高兴!扬州刺史刘繇是太史慈的同郡乡亲。太史慈从辽东归来,没来得及与他见面。后来,太史慈专程到曲阿去拜访他。正逢孙策率兵来此,有人劝刘繇让太史慈担任大将军之职,刘繇不肯,说:我起用子义,许子将该嘲笑我了!只派太史慈去侦察敌人的轻重虚实。

太史慈与孙策相遇。太史慈只有一名骑兵随从,孙策则带着13名骑士,而且都是猛将。太史慈挺身向前相斗,正好与孙策交手。孙策刺中间太史慈的坐骑,把太史慈背后的手戟也抓了过来,太史慈则夺走了孙策的头盔。正斗得难解难分之际,两家兵马同时赶来,两个人这才放手。

二、贵重然诺赍志而没太史慈跟刘繇逃奔豫章,遁入芜湖,流亡山泽中,自称为丹阳太守。当时,孙策已平定宣城以东,唯有泾县以西尚未顺服。太史慈趁势进驻泾县,建立屯守军府,山越之人争相归附。孙策亲往讨伐,活捉了他。部下把太史慈带来,孙策抢步上前,亲与松绑,并握着他的手说:还记得神亭时吗?如果当时你抓住我,会怎样处置呢?太史慈回答:那就不好说了!孙策大笑:今天起,我要和你共图大业!说完,立即任命太史慈署理门下督。回到吴地后,又授以兵权,任命他为折冲中郎将。

刘繇在豫章去世后,他手下有一万多部众徘徊观望,无所归附。孙策打算派太史慈去探看虚实,伺机招抚。孙策手下人都说太史慈此去,一定不会再回来了。孙策却非常自信:当今世上,子义舍了我,还能追随谁呢?孙策在昌门为太史慈送行,握着太史慈的手说:此日一别,不知你何日归来?太史慈回答:60天之内。

二人珍重而别。

太史慈既去,人们议论纷纷,都认为对太史慈不该过于信任,让他走也是一大失策。孙策不以为然:你们都想错了!他绝不是翻云覆雨之辈。他贵重然诺,一言九鼎,一旦意许知己,即使生死攸关,也不会违信弃义。

后来,太史慈按时返回,众论乃息。太史慈愈发得到孙策的信任。

刘表的侄儿刘磐勇猛,多次侵扰艾县、西安等地。孙策为靖安地方,分出海昏、建昌左右六县,任命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在海昏设立治所,督帅将士抵御刘磐,刘磐从此绝迹,不再侵扰。孙权执政,因为太史慈能抵御刘磐,也把南方的事都交托他管理。

太史慈身高七尺七寸,须髯若神,猿臂善射,箭无虚发。有一次,他跟随孙策讨伐敌人,一个敌兵爬到楼台上,用手托着楼台的护梁叫骂。太史慈引弓搭箭,一箭射去,射穿了敌兵的手掌,把手钉在护梁上。

建安十一年,太史慈41岁,不幸去世。临死,他仰天叹息:大丈夫生在世上,应该手提七尺长剑,立不世之功。现在志向未遂,却要死去了!

赍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赍本意是指拿东西给人,送给,也指凭借、借助。

该文字在《周礼·外府》和《周礼·小祝》等文献均有记载。

赍组词:赍材、赍旨、赍投、赍赏、赍敕、赍擎、赍奉、赍捧、赍米、赍恨、赍汩、赍献、赍祓、赍传、赍具、赍遣、赍用、赍装、赍运等。

例句:

1、赍志而没,志未遂而死去,此恨难平。

2、风云变幻,正道临渊,先烈赍志,捐躯赴难。

3、一百赍志而没——志未遂而死去,此恨难平。

4、风云变幻,正道临渊,先烈赍志,捐躯赴难。

5、只可惜他生不逢辰,赍志以终。

赍字开头的成语只有三个,分别是赍志以殁,赍粮藉寇,赍盗粮,借贼兵。

1、赍志以殁 [ jī zhì yǐ mò ]

解释: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同“赍志而殁”。

出自: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不已。”

2、赍粮藉寇 [ jī liáng jiè kòu ]

解释:赍:资助;藉:同“借”;寇:贼寇。借给敌寇兵器,送给盗贼粮食。比喻做有利于敌人、坏人的事。

出自:《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

3、赍盗粮,借贼兵 [ jī dào liáng,jiè zéi bīng ]

解释:赍:以物送人;兵:兵器,武器。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

出自:战国·赵·荀况《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