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_降其志不辱其身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12 0
  1.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2. 论语《微子篇》翻译
  3. 论语微子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微子篇怎么翻译
  4. 《论语●子张篇》阅读题
  5. 你最欣赏哪位文人的出世之道?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_降其志不辱其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櫌而不辍。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出自《 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谪,但不离开父母之邦,所谓“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评价。

坐怀不乱(zuòhuáibùluàn):形容男子在***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出处:《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例句:***都说他无行,其实水秀才原是坐怀不乱的。

论语《微子篇》翻译

----幸福禅沙龙讲座纪实

要以譬喻,而得开悟,合乎于义,达乎于中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

阮宣子(修)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下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1),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2),致黄泉(3),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庄子——外物》

三个例子告诉我们:用否定的方法更易避开,以肯定的方法表达事物的局限性,更具有法门接引之利,颇合禅宗机锋之意,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中国文化还有一大特点即是善用隐喻、暗示——冯友兰说:“富于暗示的隐喻,而不是明晰的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诚如:郭象应是《庄子》的大注释家之一,他把《庄子》的比喻、隐喻变成推理和论证,把《庄子》诗的语言翻译成他自己的散文语言。后来有一位禅宗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楞严经》“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佛经如此圆融、究竟,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感受,唯有以经解经才堪殊胜,我们的道家、儒家可谓殊途同归。

搬家的机锋

老师在分享他近日搬家的感受:一、搬家琐碎之事太多,令人苦恼;二、藏书丰富,怕丢了自己珍爱之物,颇有上屋搬下屋,不见一箩谷之意;三、新家,原来一切的生活习惯要在打破中重建,重新适应。自己也有非常丰富的搬家体验,确有同感,但智慧的老师将此事与自己学佛的体认相结合却给我带来全新的景象。

往生是摆脱过往的恶业业力束缚获得新生之不可思议过程。当下的业报身命终受生新的业报身,称之为往生新业报身所处世界。

细思极妙——原来往生亦是从一个旧的世界,打破而又重建的过程;也是放下持有之物去拥抱新的收获;也是化烦为喜的一种胜境!是生非生,是死非死,为求方便,名生死尔!

敬畏天地、日月、鬼神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有句话:“阳之精气曰神。

孔子在《系辞上传》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可见鬼神的确存在。神仙也好,鬼神也罢,莫非两点:

这怪,那怪,这精,那精。敬畏天地、日月、鬼神、自然界的神奇,就是尊重自己;

你看鬼像鬼,鬼看你像鬼;你看猩猩像猩猩,猩猩看你像猩猩。这话怎么说?所以我们的世界观要可对调,这才符合“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之真意。

怀有敬畏之心,各得其所,各安其命。

大仲马的念珠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说:“人生是由一串无数的小烦恼组成的念珠,乐观的人总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 其长篇***《***山伯爵》就颇有宗教意味。

现在想来,常怀乐观、感恩之心,忆佛念佛,净念相继,同出一理,实在美妙!

习气、本能、意根

一门深入,长期薰修,修什么,修其:习气正向、塑正意根、本能反应、往生极乐!

往生之即,无限福报!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在中庸中有这样一段话:“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我想这是《中庸》给我们分享的最好法门:

一、自诚明——天才;

二、自明诚——善于学习的人;

三、曲能有诚——笨鸟先飞的专注之人。

老师一讲到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就让我联想到“自诚明”。人生中的种种学习,抄经亦罢,据典也好。无非是想找到那么一句话:一听到,一体验、一看到——你就不能自已、紧紧怀抱、一生不弃的信念。我想没有比“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更为贴切的表达这种感受。

所以,老板还要靠别人给信心,这种人是不适合做老板的。老板终其一生摆弄的这些商业模式、大数据、管理之道——无非是令他的客户、投资者、员工有信心而已。我们凡夫俗子何尝不是在其中打转转?

论语微子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微子篇怎么翻译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各朝各代为其作注加疏者不胜枚举。我为大家整理了论语《微子篇》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微子篇》

 作者:佚名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论语《微子篇》翻译: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论语●子张篇》阅读题

1、原文: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_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_。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_。

2、译文: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这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合乎***,行为合乎人心。”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我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周代有八个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你最欣赏哪位文人的出世之道?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及再传***记录孔子及其***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论语●子张篇》阅读题,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本章楚狂接舆表面借斥责“__ _____”,实际上却是劝告孔子及时回头。他劝孔子回头是因为“__________”,孔子明白表明自己积极入世的态度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简要说说他们的不同。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耕。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取了怎样的态度?

 (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四、逸民①: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②,行中虑③,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④,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18.8)

 注释①逸民:隐逸的人。②言中伦:言语合乎***。中(zhònɡ),符合,合乎。③行中虑:行为合乎理智。④放言:不谈世事。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伯夷和叔齐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

 B、孔子认为柳下惠和少连降低自己的意志,辱没自己的身份,可是他们言语合乎***,行为合乎理智。

 C、孔子认为虞仲和夷逸避世隐居,不谈政事,洁身自爱,离开官位是逃避现实,是不可取的。

 D、文段反映了孔子遇事态度、政治思想以及“礼”的主张。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的孔子为人处事的态度。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4.10)

 注释①适(dí):专主,主张。②莫:不肯。③比(bì):接近;靠拢。

 五、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2.18)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8.12)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9.13)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做官要多听、多看,有把握的才说、才做,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错误、减少后悔。

 B、谨言慎行“寡尤”“寡悔”是孔子为官从政的观点之一。

 C、子夏认为,官做得好要继续学习,学习优秀也应该去做官实现自己的理想。

 D、孔子认为学了三年,还不想着做官,这样的人是不容易找到的。

 (2)结合上面语段的内容,说说孔子在下面语段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3.5)

 六、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____________。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七、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子贡用“____”比喻意在说明自己远远比不上孔子,认为孔子的道德高过是不能超越“____”。如果有人想诋毁仲尼,就显其“______”。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①,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②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19.25)

 注释①得邦家者:指做了诸侯或卿大夫。②绥(suí):安抚。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贤良,子贡自认不如孔子。

 B、“馁之斯来,动之斯和”的意思是安抚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归顺,达到人和。

 C、子贡极其推崇孔子的学说。

 D、子贡认为,君子应当谨言慎行。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的选段,谈谈子贡是如何评价孔子的。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①见其不知量也。”(19.24)

 注释①多:只,仅仅。

 参考答案

 一、(1)凤今之从政者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孔子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如乱世之中,***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桀溺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不求过全,能答出一两点即可)

 二、(1)长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2)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

 三(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四(1)C(孔子认为虞仲、夷逸避世隐居,不谈政事,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是可取的。)

 (2)孔子遇事态度灵活,但并不是不讲原则,他的“可”与“不可”皆以义为原则。

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都藏着哪些智慧?

经过后世的渲染,在许多人心中的孔子,是一个行为规矩刻板的人。

其实不然,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孔子是一个行为旷达之人。

于此,孔子有两段名言留于《论语》之中: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第四》)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第十八》)

这两段话,尤其是第一句,几乎就是孔子一生行为方式的写照。

"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就是说君子在对待天下的事情的时候,没有什么一定要去做的,也没有什么一定不能做的,关键就是看其是否符合于义。

也就是说,君子的处世之道,只要合于义,一切均可变通;同时,为了合于义,一切也都可以变通。

这可以说是孔子处世之道的核心。

掌握了这个核心,发生在孔子身上的许多看似矛盾的行为,都会迎刃而解。

比如孔子虽然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但是每每在"找工作"这个问题上,人家一"召"他就"欲往",比如: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我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第十七》)

等等,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他有强烈的恢复文武之道的愿望,而这种愿望是出于仁,合于义的。

所以,在孔子看来,即便是公山弗扰这样并不十分理想的人物,也是可以将就利用的。

这就让人想起了,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张伯苓先生的一句名言。

当时张先生为了筹集建校,以及日后的发展资金,好听的叫四处筹集善款,不好听的几乎就是化缘乞讨。

可以说,早年的南开大学,几乎每一座楼,都是张校长化回来的。

其中不少筹款的对象都是当时名声极差的军阀、奸商,向这些人筹款的艰辛甚至屈辱,我们是可想而知的。

于是一些陪同他一块筹款的先生、学者,都感到难以忍受,也发出了不少疑问,这时候张伯苓先生说了一句名言,叫做:粪水也是可以浇花的。

因为他的行为是合于义的,他去找那些军阀奸商化缘,目的是为中国建一所优秀的大学,为中国培养优秀的人才,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

这一点,与孔子应人之召,甚至不惜去见南子的初衷,是基本一致的。

这就是所谓的心底无私天地宽。

后一句,则更加生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