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是哪个战役的典故,退避三舍是哪个战役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12 0
  1. 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分别是哪个战争中的
  2. “退避三舍”出自哪一场战争?
  3. 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是来自城濮之战中吗

春秋时期:退避三舍--城濮之战(晋楚争霸)

卧薪尝胆--勾践灭吴(吴越争霸)

战国时期:纸上谈兵--长平之战(秦赵争霸)

退避三舍是哪个战役的典故,退避三舍是哪个战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秦末时期:破釜沉舟--巨鹿之战(楚汉争霸)

约法三章--刘邦入城(楚汉争霸)

项庄舞剑--鸿门宴 (楚汉争霸)

四面楚歌--垓下之战(楚汉争霸)

三国时期:吴下阿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和成语“刮目相看”的故事同出一处)

一时瑜亮--形容两个极富才华之人不相上下(凌霄之羽,一时瑜亮)

巧借东风--赤壁之战

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分别是哪个战争中的

前638年,重耳出游至楚国,获楚成王厚待并与他猎於云梦之泽 ***完毕後设宴会饮大欢成王问重耳:「公子若返晋国(为君),何以报寡人?」 重耳答:「子女玉帛,君所余也。羽毛齿革,则楚地之所产,何以报君王?」 楚王笑道:「虽然如此,必有可报者,寡人愿闻之。」 重耳曰:「如後晋国,愿同欢好以安百姓。***使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於平原广泽之间,请避君王三舍。」 (古时行运三十里一停,称之一舍,三舍即九十里)

於公元前632年,晋国为解宋国之围与楚国交战,晋文公实践成诺,退避三舍,车退九十里至城濮安营是以示其感成王之德,不失信於楚王也。

“退避三舍”出自哪一场战争?

退避三舍是晋文公楚国晋国的城濮之战,卧薪尝胆是春秋时期越国国王勾践指挥的吴国越国争霸之战,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齐国魏国的战争,纸上谈兵是秦国赵国的长平之战。这些成语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留下来的。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多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成语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成语围魏救赵含义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是来自城濮之战中吗

战国时代的晋楚两国的城濮之战中,晋国国君重耳为了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成语解析

退避三舍,读音:[ tuì bì sān shè ]

释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造句: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非得永远退避三舍不可。

他这个人很让人讨厌,在聚会上我总是对他退避三舍。

他那锋芒毕露的机智使我们退避三舍。

他投资该报业务之际,其他人则退避三舍。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乔丹挡不住众女的热情而不得不退避三舍至侧翼接球。?

近义词:委曲求全、避君三舍、远而避之、望而生畏、退徙三舍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长驱直入、争权夺利、挺身而出、你追我赶、以牙还牙、迎头赶上

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相关战役确实是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出自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公元前637年,晋国的流亡公子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接待了他,重耳承诺万一将来晋楚两国闹矛盾,在战场上相遇,就命令晋军后退九十里(退避三舍,三十里为一舍)。

后来晋楚双方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果然命令晋军先后退了九十里(即“退避三舍”),兑现了当年对楚成王许下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