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之犬最初是形容谁的_丧家之犬说的是谁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6 0
  1. 丧家狗!孔子生前为何要这样自我比喻?
  2. 圣人孔子为何嘲笑自己是丧家之犬?
  3. 为什么说丧家犬一开始是比喻孔子的呢?
  4. 孔子像丧家之狗的意思 急
  5. 孔子的著名故事

孔子总是忘掉自己的故乡。他想去更多的地方,见更多的人。周游列国,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当作故乡。如果这个地方让自己失望了,就把下一个地方当作故乡。孔子离原始的故乡越来越远。孔子有很多个故乡。不,孔子没有故乡。他一直在寻找故乡。累了,老了,死了,也没找到。他理想中的故乡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他正是为理想中的故乡而忘掉现实中的故乡。不断地失望,又不断地希望。希望故乡在下一个路口等着自己呢。有人说孔子是丧家犬,可这只丧家犬一直在找自己的家啊。找不到,可还是在找。越找,离现实的家越远。越找,离理想的家越近。孔子没有背叛故乡,只不过他的故乡要博大得多:把所有的地方当作故乡。他还把所有的人当作亲人,要尽快地找到他们。

孔子如同“丧家犬”的典故出自《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原文如下:

孔子适郑,与***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丧家之犬最初是形容谁的_丧家之犬说的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白话文的意思是:

孔子到了郑国,与***们走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郑国人有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子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子贡见面把原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当初我阅读到这篇文章时,感到非常的不理解,为什么圣人听人家把自己比喻成丧家狗,却欣然接受这种侮辱,并以此自嘲呢?多年后的一次偶然机会,让我忽然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过春节的某天,我陪同朋友回老家拜年。他老家的亲戚住在贫困山区的山沟里。下车后,我们沿着凹凸不平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山沟深处走去。冬末春初,寒风凄凄,草木萧条,在这里一点也感觉不到城里那种过节的气氛与喧嚣,只有寂寞和荒芜。一路上,也没碰到一两个人,四周空旷寂静得似乎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脚步声。

他亲戚家坐落在半山腰的山脚下,低矮的房屋,显得格外的破败和孤单。当我们快到院前的时候,传来几声狗叫。透过疏散的篱墙,我看到一条大黄狗,有气无力的冲我们叫着。总算走到了。

主人从屋里出来,冲狗吆喝几声,狗停止叫声垂头丧气的卧倒在地上。走进院后,我很想称赞一下这条狗,但当我仔细打量这条狗时,却哽噎住了。只见这条狗瘦得皮包骨,皮毛粗糙凌乱,似乎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条狗是不是病了?”我问。

“还啥呀。啥病都没有呀。”主人回答。

“那这狗怎么这么瘦呀?”我又问。

“吃不好呗。”他无奈的说。

“怎么不给他弄些骨头吃呢?”

“连人还吃不上呢,还给他吃。”

……

在回来的路上,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想起孔子称自己为“丧家之狗”了,当时我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扑簌簌的流淌下来。

“狗不闲家贫,儿不闲母丑。”狗饿死也不会背叛自己的主人,离开自己所在的穷家呀。孔子把自己比喻成丧家犬,可谓对国家仁慈忠义之极,对民族仁慈忠义之极呀。

孔子在宋国,常常坐在树下为学生讲述修身克己和齐家治国的道理,可却被某些人所不容,他们竟然把孔子坐以讲学的身后的大树给伐掉了。这对圣人孔子来说,是多么大的屈辱呀。

孔子在世,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遭受了种种的人生坎坷和苦难,可孔子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四处推行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可当时却没有一个国家的君王愿意接受和***纳他的治世方针。

孔子是圣人呀,讲述的是真理呀!可他却生不逢时,他的治世思想,在当时并没能被世人普遍重视和接受。有人捕获到一只麒麟兽,拿给孔子看,问孔子这是只什么动物,孔子看到眼前这只受伤的麒麟兽时,不禁潸然泪下。(出自《孔子家语》)。

麒麟乃兽中之王。人王出,兽王出。孔子在世,又何尝不像这只受伤的麒麟兽呀?孔子的忠义和遭遇,又何尝不像那只瘦骨嶙峋的狗呀。

在一个国家里,圣贤没有得到重视,没有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乃至流离失所,陷于低贱和贫困之中,这表明社会无道呀。这不是圣贤的耻辱呀,而是人类社会的耻辱呀。

虽然孔子的政治主张至今都没得到根本的施行,但是孔子的理论却为人类社会指明了真实的方向,为人类社会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人类社会要想正常、和谐的发展和延续,就必须遵循孔子的理论,所以,孔子被尊称为历代帝王师,孔子的理论一直被历代的帝王所学习和效法。

如果没有伏羲氏、炎、黄、老子、孔子等历代的伟大圣人,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还能够延续到今天吗?一个人不懂得尊重先圣先贤,就谈不上孝呀?

孔子为我们人类作出了如此伟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心怀感激呀,孔子应该受到世世代代的顶礼朝拜呀。

“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我们在形式上效法先圣,是微不足道的末端,此不是根本呀。像孔子那样,满怀仁慈之心,忠义之心,为国为民,为了天下和谐,众生幸福,不停奔走的人,自古以来又有谁真正做到呢?

我不是个轻易流泪的人,但在写此文时,我还是禁不住一次次的流下泪水。

不肖***东方阳熹,在此满含热泪,叩首跪拜伟大的圣人-孔子

孔子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怀抱治国理想而无处施展抱负,碰了一鼻子的灰仍然努力着践行自己的主张,却一生都没办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因而被称为“丧家狗”孔子生前曾被人称作“丧家之狗”,***中批孔,于是“丧家狗”这个称呼就经常伴随着孔子的称谓而出现,还被加上了“奴隶主阶级”的定语,合起来就是“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丧家狗孔丘”。据笔者看,那时经常使用这一说法的人们,其实未必确知孔子当时被称“丧家之狗”的原委,只是人云亦云而已。

北京大学的李零先生作《丧家狗——我读〈论语〉》,谈了他对孔子“丧家狗”之说的见解,下面选抄其书中有关的叙述: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他很执着,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四百九十二年,六十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来到郑国的东门,有个擅长相面的专家,叫姑布子卿,给他相面。他说,孔子的上半身像尧、舜、禹,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孔子不以为忤,反而说,形象并不重要,不过,要说丧家狗么,“然哉然哉”。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失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可是遍干诸侯,还是一无所获,最后老死于鲁国。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李零先生的这些介绍和理解,似尚有斟酌的必要。兹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愚见,以就正于方家。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这是孔子被郑人称作“丧家之狗”的原始记载。对照李零先生的介绍,笔者觉得有多处欠妥:

1.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为公元前五百五十二年。他周游列国而经过郑国,时在鲁定公十四年至十五年,即公元前四百九十六年至公元前四百九十五年,当时他在五十七岁到五十八岁。李零先生说“公元前四百九十二年,六十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来到郑国的东门……”,对于其时间和孔子年龄的介绍是不准确的。

2.说孔子像丧家狗的那个郑国人,《史记·孔子世家》并没有说他叫什么名字,司马贞索隐引《孔子家语》的文字云:“姑布子卿谓子贡曰……”今本《孔子家语·入官》记载其事,文字与《史记》大体相同:“孔子适郑,与***相失,独立东郭门外。或人谓子贡曰……”,也没有说这位郑人叫什么。司马贞所言,或许别有所据。但无论如何,《孔子家语》是伪书,说这位郑人叫“姑布子卿”,并不可信,李零先生说“有个擅长相面的专家,叫姑布子卿,给他相面”云云,这些说法显得不很慎重。

丧家狗!孔子生前为何要这样自我比喻?

原文 孔子适郑,与***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译文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走散了,孔子呆在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告诉子贡:“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然而自腰以下还不到禹的三寸。憔悴颓废的样子好像一条丧家之犬。”子贡把话都以实告诉了孔子。孔子欣然笑道:“外形上的描写,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说我像丧家之犬,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圣人孔子为何嘲笑自己是丧家之犬?

孔子的头衔有很多,比如开私人讲学之风、拥有三千***圣人,比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再比如路人眼里的“丧家之犬”。

他可以有很多头衔、很多“称呼”,但在颜小二心里,他是一位“工匠”。他的一生有工匠一般的纯粹、专注,而他对“天下为公”之心的践行,则让千年后的我惊叹不已。

孔子曾在自己落魄的时候被他人嘲笑是“丧家之犬”,他的***生气了,他反而笑了,还以此自嘲。这种自嘲,让我看出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与可贵。

也正是这份坚持,他成为那个打破“学在官府”的第一人。

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生前不被理解,死后却被誉为“圣人”的存在。

他们活着的时候,更多是不求得、不问东西,他们所坚持的那所谓旁人眼里的“傻事”,不是“傻”,而是这些事情里面,有旁人体会不到的“大义”。这是旁人的悲哀,亦是坚持者的“无奈”。

于此,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不得志而“累累若丧家之狗”,他的这种自嘲,恰恰是他心胸豁达,胸怀大义的体现。

对于这样的孔子,不要“嘲笑”,因为“嘲笑”才更显可悲。

1、东门有人,笑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

说到与孔子有关的“丧家之犬”这个趣谈,我们可以从《史记》中探知那个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人物一生中的一个小插曲。

《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原话是这样的: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这段文字背后,则反映了一个看上去“很丧”但对面前阻碍十分乐观,且心境豁达平和的孔子。

据记载,当年孔子带着自己的几个***来到郑国,但是因为情况比较复杂,孔子和***走散了。和***们走散的孔子不觉走到了东门这边,恰被人看见。

这时,孔子的***正好在找子贡。

遇到子贡,有人便和子贡说:“我在东门那里看到一个人,他的前额看上去像尧,脖子像皋陶,肩部像子产,腰部以下差大禹三寸,狼狈不堪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犬”。

后来子贡遇到了孔子,便将这番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的反应倒是出乎意料,笑着说:“外貌不重要,但是那个人说我像‘丧家犬’,说得确实很生动”。

这是孔子经历的一件趣事,也算是坊间的一个笑谈,但也足以表现孔子当时遇到的尴尬境况:“他有圣人之才,却如丧家之犬”。

让周游列国自荐的圣人过得如“丧家之犬”,是圣人的不幸?还是那个时代的不幸?相信答案在大家心里。

2、孔子自嘲“丧家犬”背后,世人的“冷漠”,与孔子的豁达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旁人描述孔子的时候,用了好几个近乎“圣贤”一般的人来形容。比如说孔子的前额像“尧”,脖子像“皋陶”,肩部像“子产”,腰部以下像“大禹”。

尧是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帝王,后世以“尧舜”代指圣人。而“大禹治水”也是脍炙人口的故事,“皋陶”则是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他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等等,“子产”在孔子眼里,则是古代圣贤的继承人。

郑国人拿这些圣贤来评价孔子的“外貌”,大抵也算是对孔子之才的认可。

但是后面却说孔子像丧家之犬。

这其实是在侧面暗示子贡,甚至有点讥讽孔子的意思:孔子虽然有圣贤之才,但是这不是一个可以让他发挥自己圣贤之才的世道,他这样固执地“周游列国”,宣扬不可能实现的“理论”、“思想”,无疑是“愚蠢”的。

也就是所谓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明知道达不到目的,但依旧要去做,能不像丧家犬吗?

而孔子对于这种现状,聪明如他,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

于此,当子贡对他说旁人对他的评价时,他指明外貌这些事情不重要,其实也就是说,他并不在乎外界对他的评价,不在乎外界是不是承认他的贤能,而“丧家之犬”则十分形象,则是孔子在自嘲,也是在表现孔子对那个“礼崩乐坏”时代的无奈。

有些事情,做与不做,不是为了功利性的获得,仅仅只是“该不该做”有关。

于此,孔子的思想境界,才是真正的“闪耀”和让人佩服。

3、生命的意义与高光时刻,在于与功利无关的坚持

要说在颜小二心里,孔子的高光时刻不在拥有三千***时的辉煌,而在于他“累累若丧家之犬”时“不问东西”的模样。

有些事情,做与不做,不是因为获得与失去,而是“该不该做”。

孔子胸怀天下,如过去的尧、大禹等圣贤一般,于此,“不问东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英勇”才是他的模样,才造就了他“至圣先师”、“流传千古”的身后名。

也就是说,在颜小二心里,生命的意义与高光时刻,在于一个人坚持做与功利无关之“应为之事”的时候,如周游列国时的孔子。

而这种对“应为之事”的那“与功利无关的坚持”,则是当代人过于注重物质现状之下,最缺乏的一样的东西,各位觉得呢?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为什么说丧家犬一开始是比喻孔子的呢?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夫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周游列国,到处向国王宣讲自己的主张,可惜没有人***纳。来到郑国,***们都走散了,只有孔夫子自己在外城的东门。这是有人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那里有个人,额头如尧,脖子如皋陶,肩膀似子产,然而从腰部以下比大禹短三寸。因此狼狈的像条丧家犬”。子贡很生气,就如实把这些话告诉给了孔子。哪知道孔子却很高兴地说:那人形容的是我的相貌,这无关紧要,但他说我是丧家之犬,说的真好啊,的确是这样。

孔夫子为何承认自己是丧家之犬?

其一,孔子不知道自己家在何处?孔子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也一心想把自己的满腔热情献给君主,可惜四处碰壁。在齐国,齐景公想重用孔子,可大臣们说孔子自以为是,无法驾驭,这样的人治理国家,过分繁文缛节的,几辈子都学不完,这样治理国家肯定会失败。齐景公作罢。齐国的大夫以为孔子会在齐国落根,就想着害他,于是孔子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其二,在鲁国,鲁国国君也不用孔子。鲁国权臣季桓子,重用重臣仲梁怀,仲梁怀和阳虎有别扭。阳虎想弄走仲梁怀,可惜遭到阻止。仲梁怀就把阳虎抓起来,季桓子就把阳虎送进大牢。这样君不君臣不臣的,乱了章法,孔子认为不适合自己做官,就在家里研究学问,整理诗书礼乐等。

其三,孔子先后到过卫国陈国宋国,虽然四处奔波,可惜没有人愿意听。后来五十六岁的时候,鲁国国君让他做大司寇,参与国政,孔子很高兴,以为自己的抱负马上就会实现,哪知道仅仅三个月,鲁国国君不听他的意见,于是只好辞职,继续办教育。

其四,自己家不能立足,孔子在其他国家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甚至宋国的司马想干掉他,认为他是个腐儒,整天摇唇鼓舌,弄些蒙人的学问。吓得孔子屁滚尿流逃出宋国,孔子一直以为自己是商朝人的后代,宋国可是自己的老家,哪知道却有家难奔。孔子到卫国,卫国君主有个漂亮的女人叫南子,她听说孔子有学问,多次让人去请孔子,孔子最后无奈,只好拜见。可是自己的***们却误解了自己。最后逼得孔子无奈只好匆匆逃离卫国。

可见,孔子虽然有才华有政治理想,不过在乱世,也难于实现。因此只好到处去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希望能碰到知音,不过当时礼乐崩溃,君主们都在想尽办法去搜刮盘剥百姓,或者大肆侵占别人的土地与人民,孔子的见解就像与虎谋皮,别人说他是丧家犬,孔子自然屁颠屁颠地接受,其实心里早满含着泪花。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孔子像丧家之狗的意思 急

因为孔子在我们现在看来,他是儒家的集大成者,是一位非常厉害优秀的人物,但是其实在当时孔子虽然有很多***,但是他想要传播自己的思想是非常困难的,他去了很多的国家,但是这些国家的君主都没有怎么重用他。

其实孔子自己都承认自己是一个丧家狗,但是这里形容的丧家狗并没有说过多的去贬义,因为孔子他空有满腔的抱负,但是却没有许多人能够理解他的思想和主张,所以他是非常空虚的。

开始孔子其实去到了齐国发展,其实齐国的齐景公是非常的想重用孔子的,但是当时的大臣觉得孔子这个人不能用来重用,所以就劝阻了齐景公。然后孔子又去了鲁国,鲁王刚开始非常的重用孔子,但是到了后来慢慢的也不想再听他过多的思想教化了或者说听腻了,所以孔子又离开了。

孔子一路颠沛流离,想要去一些国家大展自己的宏图壮志,传播自己的儒家思想,但是那些诸侯却一个一个的都令他失望。其实最开始形容孔子是丧家犬,其实是说他的样貌这些不太好看,但是孔子却觉得样貌不重要,这个丧家犬就是形容我的颠沛流离,怀才不遇

孔子虽然被我们现在称为一个教育家,但是在当时他的许多思想人们都不能接受,因为当时的古时候人们长期处于一种战争之中,连吃饱穿暖都是一个问题,又有什么思想和觉悟来听孔子的教诲呢?所以其实很多人都觉得孔子是在乱说坑蒙拐骗去传播他的思想。

孔子的著名故事

孔子到郑国去,路上和学生走散了 (于是)孔子独自站在城郭东门 有个郑国人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口站着的那个人,他的额头向尧,他的后项向皋陶,他的肩膀子产类似,但是腰部以下相差有三寸,疲劳得像失去主人的流浪狗 子贡将情况告诉孔子。 孔子笑着说:“我的外形像谁是小事,但并不是丧家之狗.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丧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3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4子见南子

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富有风情,绯闻颇多。南子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  《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就是"子见南子"。按理,这一次会见,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追星族与名人的见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对此予以记载,其奥妙何在?

这是因为子路不悦的缘故。

子路这人也怪,自己的老师去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粉丝,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呢?

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悦肯定有其道理,况且,因子路不悦,导致他的老师竟然反复对天发誓:"天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