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皆空 是什么意思,四大皆空的真正含义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6 0
  1. 佛语中的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
  2. "四大皆空"指的是哪四项?
  3. 佛教四大皆空的含义
  4. 求教!佛教说的“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

四大皆空,佛教用语,拼音是sìdàjiēkōng,意思是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印度古代认为地、水、火、风是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佛教称为四大。)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例句:有的人由于某些方面遭到挫折,因而万念俱毁,从而产生一种~的消极思想,这是很不对的。

四大皆空 是什么意思,四大皆空的真正含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近义词:心无杂念、看破红尘。

反义词:酸甜苦辣、七情六欲。

佛语中的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

文·段宏刚

在***或者***剧中,人们常常可以从一名高僧口中听到这句话: 出家人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特指, 构成物质基础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都空无一物,化为虚幻。 “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最初认识,在“四大皆空”里,代指构成世间万物的所有元素。

出家人所讲的 “空” ,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简单来说, “空” 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特 指 具有慧根的人通过不断修行,感知到的 能够超越一切存在的本真状态。“空”跟“有”或者“实”相对,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虚空的、虚幻的,是没有实体和实相的,只有空才是唯一的真实,空不是虚无,它既非有也非无,却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一直存在,并且是永生不灭的,就跟人的意念和精神一样,动则能显万物之相,静则空无一物。

要想了解“空”的来源,就得领会古人对物质世界的看法。

世界上的几个文明古国,对物质世界的组成和关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中国道家哲学里,把“金、木、水、火、土”看作是世间万物的构成元素,以及相互依赖的根本,俗称“五行”。

古印度人把“地、水、风、火、空”当作是构成万物的五大物质基础。

古希腊人把“气、水、土、火”认为是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不论是五行也好,五大也罢,还是四大也好,都代表了古圣先贤对物质世界的初级的认知和思考。

对比中国的“五行”和古印度的“五大基础”,可以发现,两者大同小异,都有土(地)、水、火三大共同的元素,不同之处在于,五行中有金和木,五大基础则有风和空。

实际上,不论是古代中国人还是古印度人,对物质元素的看法,几乎是相同的。

古代中国人认为,土爰稼穑,是说土能承载、接纳和生发万物,古印度人认为,土地具有“韧性”,厚实而又博大。

古代中国人认为,水曰润下,水利万物而不争,古印度人认为,水具有“灵性”,能润泽万物。

古代中国人认为,风既有善动的特性,也有聚气的作用,能产生强大的能量,古印度人同样认为,风具有“动性”和能量。

古代中国人认为,火日炎上,火具有炎热、光明的特性,古印度人则认为,温暖的东西都跟火有关。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佛教里所讲的“四大皆空”,实际上是沿着古印度人对固有的物质世界的认知,在纵向上不断加以深化,最终走向教化。

我国道家哲学里的一些观点,也有对“空”的阐释,道家里的“空”可以看作是“无”的前奏。道家认为,大道没有穷尽,当修道之人明白了“空”是***象时仍然去追求“空”的境界,那么,他就接近“无”,靠近大道的境界了。

佛教里所说的“空,是对世间万物在变化过程的描述或者阐释。佛家认为,万事万物不是一成不变,变化规律遵循“从有到无”、“从生到灭”的过程,含有因缘果报的认识观。万事万物都由各种因缘与条件和合而成,或者从其它事物变化而来,最后又变化为另外的事物。所有事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佛教讲究众生平等,世间万物皆有佛性。皇帝和布衣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美酒和尿液也没有明净与污秽的区别,它们所展现出来的外在特征,只是虚幻的***象,只要观者的本心具备澄明与超脱的状态,那么,看到也等于没有看到,所见之物就不会左右自己的真心。

众生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不能获得妙明真心,是因为贪嗔痴,被欲念所控制,执着于颠倒妄想,不懂得拿得起、放得下,无法解脱自己的真心。这里的真心并非指人的真实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而是指能产生一切情感、意识、思想、精神、意念的本源。

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所有事物,它们在本质上是没有实体或实相,所以,就叫做“空”,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虚而不实,本身就是由人的意念空幻出来的东西,本身就是不稳定、不永恒的东西,会在时间长河里不断变化形态,可以认为它存在也可以认为它不存在。这种现象让人们的眼睛所见,总是重复在实中有空,空中有实,实实空空,空空实实的循环中。

"四大皆空"指的是哪四项?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也就是说,“四大”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单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风力。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属“地大”,汗血津液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物质(佛法称为色)由“四大”构成的观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物质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是人类对宇宙本体初期探索的结果,属于一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这样的观念和中国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相近似。佛教产生后,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并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空”是佛法中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深妙难解。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之产生误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现实世界面前坠入常见;有的把“空”当作空洞无物,坠入虚无主义的断见。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这个字的来源,佛经是从梵文译来的,“空”字也由之而来。在梵文里,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义是 “性空”,玄奘法师简译为“空”。下面摘录一段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 “空、在梵文里叫做 Sunyata(音:舜若多),事实上, Sunyata 一语,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的‘空’,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着不同的意义的。……” 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笔者已找到的《心经》的七种译本中,般若共利言译作“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法月和知慧轮及施护都译作“五蕴自性皆空”;法成译作“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在藏译梵文本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可见这里的“空”应该按“性空”之意来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千余年来,深入民间,传布最广的,是玄奘的译本,他译的是“五蕴皆空”。当然,他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当时也不会引起误解,而且当时对“空”字的解释也相当清楚,只是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的意思也随之改变,于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来理解,以致千载以来,引起了不少误解。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对“性空”的解释是:“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这里所指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体),“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我们只要冷静推论反复思考就会发现: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而产生的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产生的,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印度学者龙树说:“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又说:“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赖众缘,若是众缘和合,还有什么自性?”人们通常认为,“有”是存在,“有”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不是“有”,因此“空”“有”对立。实际上“空”“有”不但不对立,而且是一体的,“有”中存在着空性,空性不会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毁灭了才谈空性。佛法是依“有”言“空”,“有”“空”一体,“有”“空”不二。可见佛法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虚的顽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续转化的断灭空。 《心经》中下列几句话对于正确解释“四大皆空”有很大帮助。“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说:“色”(指一切物质)并不是与“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空”也并不是与“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况。“色”与“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色”指事物本身存在的现象,“空”指事物的性质。从色(物质)本身来说,它是一个存在,但从它的根本性质来说,它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的一种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因此色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空。具有空这种性质的物质就是色。这里的“空”指的就是“自性空”,并非否定色的存在的空,“自性空”是一切因缘和合之物的永恒不变的性质。所以宗喀巴说“什么东西依靠条件,什么东西就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还说明,空的概念是以存在为前提的,龟毛兔角之类本来没有的东西,说它空与不空毫无意义

佛教四大皆空的含义

对“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成语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语。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义的反映。”(《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均曲解了佛法“缘起性空”的本义,容易误导人们把“四大皆空”当作绝对的虚无,以至于有人把其作为及时行乐或消极处世的借口和依据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 是正确的,

§四大皆空怎么讲?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四大皆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求教!佛教说的“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

四大皆空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等结合物体的四种元素。

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佛教借指坚、湿、暖、动四种性能,并认为人身由这“四大”构成。佛教的说法,指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虚无的。常用来表示看破红尘。出处宇宙世间一切物体,都是由地、水、火、风等四种元素构造而成,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因此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

四大的观念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着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得“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来源与发展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

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

四大皆空是一个成语。

佛教释义:佛教讲“四大皆空”,即道空、天空、地空、人空。这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

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

但是不论如何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佛教则绝不同意四大为宇宙的根源,认为“四大皆空”。

成语解释:古时儒家对佛教理论的偏见。后为大乘佛法继承并究竟圆满地阐述了其产生,忍辱的真相。

语法运用: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出自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胞胎浑沌,四大皆空,没甚姓名。

译文:在娘胎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四大皆空,也没有姓名。

示例:

1、出家人四大皆空,称呼也是空,你我有缘,日后自会相见,何不随缘。

2、真正的佛***,都是不惹凡尘,心无杂念,四大皆空,你点着香在赚钱,念着经在算计。

扩展资料:

四大皆空的近义词

1、心无杂念 [ xīn wú zá niàn ]形容人的一种心理精神状态。心中没有另外的不纯正的念头或者心中没有种种思虑。?

示例: 与其悠回九转拿不起放不下,内心纠结,不如静守时光心无杂念豁然开朗拈花微笑,何其淡定?禅心如莲,摒弃内心的挣扎和虚荣,你会发现生活永远美好。

2、看破红尘 [ kàn pò hóng chén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他明明看破红尘;贪图仙景;任俺寻找;总不出来。”

译文:他明明看透人世间的一切,对生活不再有所追求;贪图仙影;任凭我如何寻找,总找不出来。

示例:小小年纪,就好像看破红尘,缺少年轻人应有的进取心。

3、参透机关 [ cān tòu jī guān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那知孙寡妇已先参透机关,将个***货送来。”

译文:哪里知道孙寡妇已经先看透了阴谋,将一个***货送来。

示例:只要参透机关,他的弥天大谎就不攻自破了。

四大皆空的反义词

七情六欲 [ qī qíng liù yù ]出自《飘荡的尘埃》:“项英不是神仙;也不是木头;而是一个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是个既有优点又有错误的人。”

译文:项英不是神仙;也不是个木头;而是一个具有普通人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这是一个既有优点又有错误的人

示例:人非草木,谁没有七情六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