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废之道_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19 0
  1. 班固代表作
  2. 继绝的成语继绝的成语是什么
  3.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
  4. 汉赋和楚辞的比较:异同点
  5. 兴亡什么什么
  6. 表示时间的词语
  7. 如何理解汉赋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演变

赋的格式

一些文章中也略及赋的体制问题。比如《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辞赋家的传,汉代刘向、刘歆的《七略》中的《诗赋略》。那裏能涉及到一些。至於具体的关於赋的论文,

可参阅班固《两都赋序》:

兴废之道_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於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於郊庙。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臯、王襃、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於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且夫道有夷隆,学有粗密,因时而建德者,不以远近易则。故臯陶歌虞,奚斯颂鲁,同见***於孔氏,列於诗书,其义一也。稽之上古则如彼,考之汉室又如此。斯事虽细,然先臣之旧式,国家之遗美,不可阙也。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睠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雒邑之议。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攡文,体物写志也。昔邵公称∶“公卿献诗,师箴瞍赋”。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总其归途,实相枝干。故刘向明“不歌而颂”,班固称“古诗之流也”。

至如郑庄之赋《大隧》,士蔿之赋《狐裘》,结言扌豆韵,词自己作,虽合赋体,明而未融。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於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播其风,王扬骋其势,臯朔已下,品物毕图。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

夫京殿苑猎,述行序志,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既履端於倡序,亦归余於总乱。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乱以理篇,写送文势。按《那》之卒章,闵马称乱,故知殷人辑颂,楚人理赋,斯并鸿裁之寰域,雅文之枢辖也。至於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斯又小制之区畛,奇巧之机要也。

观夫荀结隐语,事数自环,宋发夸谈,实始*丽。枚乘《菟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鵩鸟》,致辨於情理;子渊《洞箫》,穷变於声貌;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发以宏富;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及仲宣靡密,发篇必遒;伟长博通,时逢壮***;太冲安仁,策勋於鸿规;士衡子安,底绩於流制,景纯绮巧,缛理有余;彦伯梗概,情韵不匮:亦魏、晋之赋首也。

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於雕虫,贻诮於雾縠者也。

赞曰∶赋自诗出,分歧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抑滞必扬,言旷无隘。风归丽则,辞翦荑稗。

--------------------------------------------------

作者:陶秋英 文章来源:论坛作品 更新时间:2004-05-24

文体名。“赋”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左传》里多有某人赋某篇的记载。“赋”是诵说的意思,不指文体。《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也是指这个涵义。《周礼·春官宗伯·***》中有“六诗”的提法,《毛诗序》称之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据郑玄的注解,“赋”是铺的意思,即“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也不指文体。不过《诗经》中铺陈言志的手法,对于赋体的形成是有影响的。所以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其中分别铺写了云、蚕、礼、知、箴五种事物,可以说是由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

但是,赋作为文学体制,则可追溯到楚辞。战国中期屈原的《离骚》、《九歌》等篇章,当时并不曾以赋题称,到西汉刘向、刘歆领校秘阁图书时,为屈原编集,始称之为“屈原赋”25篇,《汉书·艺文志》予以著录,同时还著录有“宋玉赋”16篇、“唐勒赋”4篇。楚辞与赋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后代文体分类常以辞赋合称,并认屈原为辞赋之祖。但楚辞与汉以后的正宗大赋在精神和体貌上又有所不同,所以后人也有将辞与赋加以区分的。要而言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就是赋的渊源。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文,指赋的形貌。与“诗言志”的传统相比较,赋的特点首先在于“体物”,即摹写事物。《诗经》里只有很简要的景物描写,到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作品中,写景的成分和技巧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汉代大赋更多模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大量地罗列各种珍禽奇兽、名花异木、虫鱼水族、车旗仪仗,名目繁多。所以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鲜明地区划了两种文体在表现内容上的不同。然而,赋在侧重“体物”的同时,也注意到“写志”,这与“诗言志”的传统又是一致的。《汉书·艺文志》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魏晋间皇甫谧《三都赋序》也说:“至于战国,王道陵迟,风雅寝顿,于是贤人失志,辞赋作焉。”可见辞赋的起源也是同讽谏述志相联系的。汉代大赋中铺张摹写物态的趋势虽发展到极点,“劝百而讽一”,但结尾仍不无讽谏之义。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史记·司马相如传赞》也说:“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志的目的,这是对赋体在内容方面的要求。

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这也就是“铺***□文”的意思。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这是赋这种文体的重要特征。

赋体(辞赋)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指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以及后世模仿楚辞的作品。其特点在于抒情浓郁,意象瑰玮,声调绵邈,句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语助词调节音韵。它还不象汉以后的赋那样注重铺陈事物,也没有形成很固定的体制。

汉赋主要指汉代流行的大赋,由枚乘《七发》开其端,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汉赋的特点在于极力摹写各类事物,一般都是长篇巨制,结体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好用典故难字,表现出一种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被视为赋的正宗。章法上多***用问难对答的形式,句式参差明显,韵文中夹杂散文,诗的气息大为减弱。

骈赋也叫俳赋,孕育于汉魏之际,而流行于两晋南北朝。它是汉赋的变体,所谓“三国两晋,征引俳词;宋齐梁陈,加以四六,则古赋之变矣”(《汉文典》)。骈赋的特点,一是骈四俪六,全篇均由四言六言的对仗组成,句式整齐;二是丽藻雅辞,络绎奔会,写得花团锦簇;三是两句一韵,依照章节内容的变换而转韵,格式较为固定;四是逐渐讲求平仄协调,富有音乐美;五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失去了汉赋的宏廓气象。总的说来,骈赋由于注重形式华美,趋向绮丽,辞藻益茂,而体格渐卑,内容上的意义相对地削弱了。

到唐代,科举制度盛行,赋列入国家考试科目,于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帖赋,叫做律赋。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如王□《沛父老留汉高祖赋》,限用“愿止前驱得申深意”八字为韵,即全篇分八段,各段依次分用此八韵中的字押韵。这样矫揉造作的作品,显然已失去了文学的真实生命,而作为利禄之途的敲门砖,其形式却一直沿袭至清末。

与此同时,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的倾向,不讲求对偶、音律、藻***、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都是代表作。

班固代表作

个人成就编辑本段

开创正史地理志的先例

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是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开始的。班固生活的时代是汉朝已建立了200多年之际,王朝空前统一和强盛,经济发达,版图辽阔,陆海交通发达。地理知识的积累远非《山经》和《禹贡》时代可比,社会生活和管理对地理知识的需要也空前迫切。地理撰述不再近则凭证实,远则凭传闻,而是国家掌握的各地方当局的直接见闻,乃至相当准确的测绘和统计了。记录大量实际地理资料的地理著作的出现虽是那个时代的要求,但是,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却是班固对后世的重大贡献。封建时代,一般的地理著作很难流传到今天,但正史中的《地理志》,在后世王朝的保护下,较易流传下来。班固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的作法,被后世大部分正史及大量的地方志所遵奉。这样就为我们今天保留了丰富的地理资料,为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及封建时代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重要条件。班固对正史《地理志》的开创之功不可忽视。

开创政区地理志的体例

班固《汉书·地理志》的结构内容共分三部分:卷首(从“昔在黄帝”至“下及战国、秦、汉焉”)全录《禹贡》和《周礼·职方》这两篇,并依汉代语言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卷末(从“凡民函五常之性”至卷终)辑录了以《史记·货殖列传》为基础的刘向《域分》和朱赣《风俗》;正文(从“京兆尹”至“汉极盛矣”)主要写西汉政区,以郡为纲,以县为目,详述西汉地理概况。这部分是以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全国疆域、行政区划为基础,叙述了103个郡国及所辖1578县(县1356,相当县的道29,侯国193)的建置沿革、户口统计、山川泽薮、水利设施、古迹名胜、要邑关隘、物产、工矿、垦地等内容,篇幅占了《汉书·地理志》的三分之二。

正文这种以疆域政区为框架,将西汉一代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分系于相关的政区之下,从政区角度来了解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编写体例,可以称之为政区地理志。这种体例创自班固,表现了他以人文地理为中心的新地理观。班固以前的地理著作,如《山海经》《职方》等,一般都以山川为主体,将地理现象分列于作者所拟定的地理区域中,而不注重疆域政区的现实情况。《禹贡》虽然有了地域观念,以山川的自然界线来划分***,分州叙述各地的地理。但“***”仅是个理想的制度,并没有实现过。所以《禹贡》还不是以疆域、政区为主体、为纲领的地理著作。班固之所以形成以人文地理为中心的新地理观,除了他本人的原因之外,还因为他生活在东汉这个具体的历史时代。我国行政区划起始于春秋战国之际,但尚未有统一四海的封建国家出现。随后的秦代虽然一统天下,但历时很短。自汉朝建立到班固生活的东汉,已经有了200多年长期稳定的历史,在疆域广袤的封建大帝国内,建置并完善了一套郡(王国)—县(邑、道、侯国)二级行政区划。长期实施的社会制度,促成了新地理观念的产生。班固的这种新地理观随着大一统观念的加强,随着重人文、轻自然、强调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巩固而一起被长期继承下去。不但各正史地理志都以《汉书·地理志》为蓝本,而且自唐《元和郡县志》以下的历代全国地理总志也无不仿效其体例。班固的地理观及其《汉书·地理志》模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是为我国保留了一大批极有价值的人文地理资料,另一方面也妨碍了自然地理观念的发展。直到明末《徐霞客游记》问世之前,我国始终缺乏对自然地理现象进行科学描述和研究的专著,

至多只有记录自然地理现象分布和简单描述的作品,往往还是像《水经注》那样以人文地理资料的记录为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班固的地理观及其《汉书·地理志》模式的影响不能不说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开沿革地理之始

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汉书》虽然是西汉一朝的断代史,但《汉书·地理志》记述的内容超出西汉一朝。它“因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是以***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它是一部西汉的地理著作,又涉及到各郡国的古代历史、政区沿革等。比如,卷首写汉前历代疆域沿革,除全录《禹贡》、《职方》两篇外,班固还在《禹贡》前增以黄帝至大禹、《禹贡》与《职方》间加以大禹至周、《职方》后缀以周至秦汉的简略沿革,保持了汉以前区域沿革的连续性。又比如,卷末辑录了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分述以秦、魏、周、韩、郑、陈、赵、燕、齐、鲁、宋、卫、楚、吴、粤(越)等故国划分的各地区概况,其中沿革是重要内容之一。再比如,班固在正文中于政区地理的框架中纳入其他门类的地理现象,将其分系于各有关的郡国和县道之下,并主要***取注的形式叙述各郡国从秦代到王莽时的建置沿革。县一级政区并载明王莽的改名。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注重地理沿革的做法被以后的正史地理志、全国地理总志和大量的地方志所沿用,使后世的沿革地理著作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部分。

记录大量地理资料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西汉的断代史,其中记载了当时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沟洫志》和《西域列传》等篇目中。例如,仅《汉书·地理志》的正文中就记载川渠480个,泽薮59个,描述了全国300多条水道的源头、流向、归宿和长度,是《水经注》出现以前内容最丰富的水文地理著作。正文中还记载有153个重要山岳和139处工矿物产位置分布情况;有屯田的记录;有水利渠道的建设;有各郡国及首都长安、少数重要郡国治所及县的户数和人口数统计资料113个,是我国最早的人口分布记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人口统计资料。书中有陵邑、祖宗庙、神祠的分布;有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国、古城及其他古迹记录;有重要的关、塞、亭、障的分布以及通塞外道路的内容等。总之,《汉书》中所记载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口地理、文化地理、军事交通地理等内容为今天研究汉代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保存边疆地理资料

班固的《汉书》在《地理志》《西域列传》等篇中记载了大量的边疆地理资料。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幅员辽阔,交通、文化、经济发达。经过武帝时张骞的几次出使西域和汉军的几次出征,开通了丝绸之路;经过张骞等人的“通西南夷”,对当时西南地区有了一定了解。此外,西汉时对东南沿海、南海及印度洋的地理也有一定认识。这些在《汉书》中有丰富的记载。如《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了一条从今徐闻西出发到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的航海线,对沿途各地的地理现象做了记录。又如,《汉书·严助传》记载淮南王说闽越(即福建)的情况是“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数寸,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再如,《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元帝时候应上书说:匈奴“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又说:“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这些描述蒙古高原的内容说明汉代人们对边疆地理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班固是我国东汉著名的学者,《汉书》中有关地理方面的记述是他根据档册进行抄录、编纂而成的,特别是《地理志》博***西汉以前的地理著作汇为一篇。著书的宗旨是“追述功德”、表彰汉朝使之“扬名于后世”,同时为当时行政管理服务。因此,地理的内容以政区沿革地理为框架,自然地理内容排在其次。这样以人文地理为主的地理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致,《汉书·地理志》的模式容易被后世的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地方志仿效,从而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班固所开创的《汉书·地理志》模式对后世沿革地理的蓬勃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也阻碍了自然地理的进步;它记录了大量的人文和自然地理资料,但也阻碍了理论的发展,特别是自然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从《汉书·地理志》的内容来说,它是从事中国疆域政区沿革研究的基础,是研究我国疆域地理必读的书,是研究汉代地理必读的书。

总之,班固在沿革地理学的开创和地理资料的保存方面都是卓有成就的,他是中国封建社会颇有影响的历史地理学家。

文学贡献编辑本段

他的《汉书》是我国第一 部断代史,为后世封建王朝官修正史的楷模(对此将有专章介绍)。作为赋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班固有浓厚的忠于皇室的正统思想。

根据明帝批评司马迁《史记》 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 表彰司马相如 颂述功德,……忠臣效也。至是贤迁远矣 的诏令(见《文选·典引序》),他不仅在《离骚序》中,一反自西汉刘安《离骚传》以来对屈原的高度评价,指责屈原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对不容,沉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 ,而且在《两都赋序》中,与扬雄论赋截然相反,对以司马相如为首的西汉大赋从为封建王朝 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的角度,给予了毫无保留的全面肯定,将其与儒家至高无上的经典《诗经》相提并论,赞其 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炳焉与三代同风 ,认为 斯事虽细,然先臣之旧式,国家之遗美,不可缺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理论的支配下,他在明帝永平年间创作了著名的《两都赋》。

《两都赋》在结体与手法上完全仿效司马相如《子虚赋》。《子虚赋》分《子虚》、《上林》两部分,《两都赋》则分《西都》、《东都》;《子虚赋》虚拟 亡是公 针对楚之 子虚 、齐之 乌有先生 互相炫耀,而 明天子之义 ,《两都赋》由虚拟 东都主人 针对 西都宾 赞扬长安, 望朝廷西顾 ,而 盛称洛邑制度,以折西宾*侈之论 ;《子虚赋》前后两部分转接用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 ,《两都赋》则用 东都主人喟然而叹曰.两相比较,如出一辙,在总体风格上缺乏艺术创新,未能越出西汉藩篱,不过是以超过《子虚赋》近一千二百字的篇幅,更加典丽宏大而已。

至于相如《子虚赋》针对当时诸侯曾割据谋叛,而维护皇朝统一,且就帝王*侈,尽管委婉,毕竟有所讽谏,而扬雄《长扬赋》,讽谕之旨则更为自觉;但班固《两都赋》选材不过是涉及都长安、洛阳,哪个更有利王朝统治,中心思想则只在 宣上德而尽忠孝 ,从内涵意义而言,又似不如了。

然而班固毕竟天资聪颖, 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后汉书》本传),学识渊深,有精湛的艺术修养,写作文章,独具风范。《后汉书·班固传赞》评道: (班)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娓娓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这种特色在《两都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首先,《两都赋》所描述的具体内容,已不再像司马相如那样重在帝王宫苑、游猎,而是借鉴扬雄《蜀都赋》,创造性地发展为京都山河形势、表里布局和雄伟气象,虽然不能全免大赋夸张渲染失实之病,但由于***用了不少实际的历史地理资料,而不显过分虚浮,有真切的现实感。如对长安城内及郊野的介绍:建金城而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于是既庶且富,无疆,都人士女,殊异乎五方。……

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下有郑、白之沃,衣食之源,堤封五万,疆埸绮分,沟塍刻镂,原隰龙鳞,决渠降雨,荷臿成云,五谷垂颖,桑麻敷棻。

无论是都城形胜、街市繁华,还是郊野气象、农桑丰硕,都有具体而生动的艺术表现,确实 文赡而事详 ,引人遐想。另外,在语言的运用上,排偶之中,音调和谐,极少奇僻的异体字,明畅顺达,无汉赋常见的臃肿涩滞之弊,又确实 使读之者娓娓而不厌.正因如此,班固赢得了与司马相如、扬雄以及稍后张衡并称汉代四大赋家的盛誉,《两都赋》所开创的京都大赋体制,也直接影响了张衡《二京赋》以及西晋左思《三都赋》的创作,不仅蜚声文坛,而且被萧统《文选》列为第一篇,刘勰也称其 明绚以雅赡.尽管《两都赋》在艺术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历来为士大夫所重,但是总体来看,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革除早已被扬雄针砭的散体大赋自身具有的通弊,从而扭转其衰竭之势。就赋体文学发展的趋势而言,当大赋已经定型为以 穷泰极侈 的笔墨达颂圣之旨,即便有讽谕,也不过 劝百讽一 ,而以骚体为代表的抒发内心情怀之赋,正越来越成熟,在显示出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之时,仍要恪守老路,企图重新振兴,毕竟是违反客观规律,逆历史潮流而动,断不会成功。

其实在对待赋体文学的正常发展走向上,班固实际也是自相矛盾的。这不仅表现在其于明帝永平初给辅政的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的奏记中,曾高度评价屈原: 屈子之篇,万世归善。 与以后希明帝诏旨诽毁屈原 露才扬己 大相径庭,并效《离骚》之体,作《幽通赋》述志明意,而且当章帝继位后,因官职未能高升而有怨思时,又效东方朔 托古慰志,疏而有辨 的《答客难》体,作《答宾戏》,尽管表面上堂皇地表示自己 专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 ,但通过 宾 之口 戏主人 所说的 今吾子幸游帝王之世,躬带冕之服,浮英华,湛道德,龙虎之文,旧矣。卒不能摅首尾,奋翼鳞,振拔洿涂,跨腾风云,使见之者景骇、闻之者响震 ,仍能味出其内心不平衡的情绪。正如范晔《后汉书》本传所道破的: 固自以二世才术,位不过郎,……作《宾戏》以自通焉。 所以虽然成就不能与东方朔独辟蹊径相比,然而还是发泄了隐秘的真情。

代表作品

《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 《白雉诗》、 《论功歌诗》、《咏史》、《幽通赋》

作品风格班固是东汉前期最著名的辞赋家,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东汉建都洛阳,“西土耆老,咸怀怨思”(《两都赋序》),仍希望复都长安,而班固持异议,因此作《两都赋》。赋中以主客问答方式,***托西都宾向东都主人夸说西都长安的关山之险、宫苑之大、物产之盛。东都之人则责备他但知"矜夸馆室,保界河山",而不知大汉开国奠基的根本,更不知光武迁都洛邑、中兴汉室的功绩,于是宣扬光武帝修文德、来远人的教化之盛,最后归于节俭,“以折西宾*侈之论”。

《两都赋》体制宏大,写法上铺张杨厉,完全模仿司马相如、扬雄之作,是西汉大赋的继续。但在宫室游猎之外,又开拓了写京都的题材,后来张衡写《二京赋》、左思写《三都赋》,都受他的影响。《两都赋》虽也铺***□文,但未过分堆砌辞藻,风格比较疏宕。《幽通赋》为述志之作,表示他守身弘道的志向。写法仿《楚辞》,先述自己家世,后写遇神人预卜吉凶,再写他誓从圣贤的决心。所谓幽通,即因卜筮谋鬼神以通古今之幽微的意思。另有《答宾戏》,仿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表现自己“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的志趣。此外,他为窦宪出征匈奴纪功而作的《封燕然山铭》,典重华美,历来传诵,并成为常用的典故。

班固在《汉书》和《两都赋序》中表达了自己对辞赋的看法。他认为汉赋源于古诗,是“雅颂之亚”,“炳焉与三代同风”。他不仅肯定汉赋“抒下情而通讽谕”的一面,而县肯定它“宣上德而尽忠孝”的一面,实际上也肯定了汉赋的歌功颂德的内容。在《离骚序》中,班固对屈原作了不正确的评价,他认为屈原"露才扬己“,虽有”妙才“、”非明智之器“。都表现了他囿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性。班固另有《咏史诗》,□缇萦故事,为完整五言体,虽质木无文,却是最早文人五言诗之一。《隋书·经籍志》有《班固集》17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班兰台集》。

继绝的成语继绝的成语是什么

班固代表作是《两都赋》。

《两都赋》是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创作的大赋,分《西都赋》《东都赋》两篇。据其自序,自东汉建都洛阳后,“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眷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雒邑之议。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希望仍以长安为首都,因作此赋以驳之。

《西都赋》由***想人物西都宾叙述长安形势险要、物产富庶、宫廷华丽等情况,以暗示建都长安的优越性;《东都赋》则由另一***想人物东都主人对东汉建都洛阳后的各种政治措施进行美化和歌颂,意谓洛阳当日的盛况,已远远超过了西汉首都长安。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两都赋》作品原文

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郊庙。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

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大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

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且夫道有夷隆,学有粗密,因时而建德者,不以远近易则,故皋陶歌虞,奚斯颂鲁,同见***于孔氏,列于《诗》《书》,其义一也。稽之上古则如彼,考之汉室又如此。

斯事虽细,然先臣之旧式,国家之遗美,不可阙也。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眷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雒邑之议。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

继绝的成语有:绝长继短,存亡继绝,断断继继。

继绝的成语有:兴废继绝,绝长继短,兴灭继绝。2:拼音是、jìjué。3:结构是、继(左右结构)绝(左右结构)。

继绝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继绝世的略语。

二、引证解释

继绝世的略语。《管子·小问》:“诛暴禁非,存亡继_。”《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受遗_孤,匡辅朕躬,继_兴微,志存靖乱。”宋周密《齐东野语·洪端明入冥》:“_衣举手加额曰:‘善哉问!忠孝为先,继_次之,戒杀又次之。’”清袁枚《随园随笔·不可亦可》:“《大清律》有官员袭荫一条云:‘有嫡立嫡,无嫡立庶,无庶以同族之伦次相当者继之。’犹有古时诸侯继_之意。”参见“继_世”。

三、国语词典

使将绝灭者继续存在。

四、网络解释

继绝继绝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jìjué,是继绝世的略语。

关于继绝的近义词

继嗣继任

关于继绝的诗句

无孙又继绝是继绝学地人继绝学

关于继绝的词语

继绝扶倾继绝兴亡兴灭继绝兴微继绝存亡继绝出震继离兴废继绝绝长继短兴亡继绝继绝存亡

关于继绝的造句

1、而孔子周游列国的“克己复礼”,则是对此周朝奴隶制等级礼法制度体系的“兴亡继绝”。

2、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3、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4、朝廷当待以虞宾,统承礼物,带砺山河,位在诸王侯上,庶不负朝廷伸义讨贼、兴灭继绝之初心。

5、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继绝的详细信息

汉赋和楚辞的比较:异同点

导语: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汉赋的发展过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赋是两汉四百年问最流行的文体,当时一般的文士都从事这种文体的写作,有不少的人还为此耗尽了毕生的才力。尽管它的思想和艺术的成就很难与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但后代仍有不少文学评论家把它看成是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长河中,汉赋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在文体前标明时代,只是说明这一文体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高峰,并不意味着这一文体在这个时代才突兀出现。它们在被文人引入文坛之前,都曾作为一种通俗文学的形式,长期在民间流传。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是在战国后期的楚国开始兴起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适宜于口

诵朗读。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则多***用问答的形式。从我国文学史看,诗歌的产生先于散文,它在最初的阶段与音乐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左传》等先秦文献中有着不少?歌诗?的记载,但同时就有着?赋诗?,即用口头朗诵诗的记载。赋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它不同于《诗经》中的作品,是不合乐歌唱的,当时人们根据这一特点,把它称之为?赋?,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汉代经师在解释《诗经》时,又把它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而作为表现手法的赋,正是铺张敷陈意思。作为文体的赋在手法上也确有铺

张的特色,于是有人把二者混同起来,认为赋休作品是由《诗经》赋的表现手法而发展起来的,其实并不确切。

根据现存材料,最早以赋名篇的是苟子。《荀子》书中的《成相》篇,就是作者***用当时流行在民间的劳动号子一类讴谣体而写成的。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荀子》书中的《赋篇》也并非是荀子的凭空创造,其体裁也是流行于民问的通俗文学形式,由他吸收来进行尝试写作的。从《赋篇》的内容看,除《佹诗》外,写的是礼、知、云、蚕.箴五种事物,表现手法完全是***用?隐语?,即后世民间流行的猜谜语的方式,这也正是它的民俗性的证明。

在战国大力写赋的还有朱玉。宋玉也是楚国人,传为屈原的***。司马迁在《史记?屈贾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这里,司马迁是把辞、赋区别来说的,辞即楚辞,属于诗的范围,而赋虽出于楚辞,但它韵散间出,更接近于散文。《汉书?艺文志》把辞和赋通称为赋,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宋玉的《九辩》是楚辞体,而其余传为是他的作品者都是赋,它们都***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其开头部分用散文写明作赋的缘由,而主体部分则用铺张的手法来描摹所赋事物的情况,绝少楚辞的那样浓重的抒情成分,这正是赋体的特征。

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有的虽以赋名篇,但大多是楚辞的余绪,显示由辞转为赋的过渡痕迹。而初步奠定汉赋体制的是枚乘的《七发》。《七发》说的是楚太子有病,吴客去问病。吴客首先指出奢侈享乐是太子病的`根源,并非药石针灸所能治疗,接下去他分别以音乐、饮食,车马、游览、田猎、观涛的乐趣来启发太子,由近及远,由静而动,逐步吸引太子的注意力,以改变他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观涛一段,作者从多种角度来描摹涛的形状及其变化,绘声象形,丰满生动,确把这?天下怪异诡观?的最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使人产生涤荡胸襟,发蒙解惑的效果。正是在吴客这样的诱导下,太子的病虽

然没有完全好,但已。有起色?,喜悦的表情开始在眉宇之间出现,而渐及整个面部。在此基础上,吴客进一步要介绍那些著名的?方术之士?来与太子?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于是太子据案而起,仿佛昕到了他们的?要言妙道?,出了一身大汗,病就完全好了。很显然,作者认为象楚太子这样的贵族子弟所患的病要治好,除了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外,更主要的是要用作者认定的圣人辩士的?要言妙道?来改变他们的志趣。这表明了作者对封建贵族奢侈腐化生活的不满,客观上具有一定的揭露作用。《七发》在形式上***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中间虽然杂有少数楚辞式的语句,但就通篇来说是间有韵文的散文,在状物叙事上则带有铺陈夸张的特点。这都为后来司

马相如等汉赋作家所继承,发展而形成固定的所谓?七体?的格局,因此《七发》在赋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上我们从文学本身叙述了作为新兴的文体赋的形成、发展和它的特点,但汉赋最繁盛的时期,以及最能代表汉赋特色的汉代大赋还没有出现。它们的出现还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来配合。

广大劳动人民以血汗和生命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外贸易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兴旺,也为君王贵族乃至地主豪商的奢侈生活提供了物质条件。他们夸富斗奇,大兴土木,起造宫室苑同,游乐***于其中,而汉赋的典型作品,即所谓的游猎、京都大赋就正是以统治阶级这样的畸形的物质生活为其直接的描写对象的。汉初萧何为汉高

祖刘邦建造长乐宫、未央宫,刘邦感到豪华过分,萧何却回答说:?天子以网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而汉代赋家写赋,正是用铺张扬厉的文字来颂扬贵族君主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的享乐,又以其富庶繁盛来衬托汉家天子的威严,这正好适应了统治阶级说要尽情的享受,又要找出堂皇理由的虚伪心理。即使是赋的末尾那一点?归之于节俭?的讽谏内容,也是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因为这样可以在他们极尽奢侈为能事之后,求得心理上的平静。而?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讽;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汉书?扬雄传》的实例,正好说明这种讽谏的实际效用。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汉武帝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要把他早已闻名的著名赋家枚乘迎来长安。遗憾的是,尽管他用了最平稳的车子(所谓?安车蒲轮?),但年老的枚乘仍经不起路途的颠簸而死于途中。我们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当他读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时,会发出?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的感叹。而当狗监杨得意说这是他的同乡司马相如所作,汉武帝真是又惊又喜,很快召见了司马相如,并且成为了他不离左右的侍从之臣。汉武帝如此,他以后的宣帝、成帝也是如此,他们都以利禄为引诱,把许多著名的赋家招致到他们的周围,这正是造成汉赋在汉武帝以后一段时间里特别繁荣的重要原因。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

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云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 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

班固对汉赋的完全肯定和赞扬,是由于他的政治立场所决定的,但他为我们简要地描述了汉赋繁盛时期的情况,同时也使我们认清了汉赋的社会作用和本质,它同《诗经》的雅颂一样,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

中国文学发展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一种文学样式在民间兴起,渐渐被文人所重视.所运用,由一种被鄙视的俗体而成为文坛的正统形式;而在这一过程中,它在体制上更加完备,在表现方法上更加精细,但它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发展。汉赋也不例外。赋发展到汉代,它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汉武帝等皇帝前大力提倡下而盛极一时,特别是由于众多的作者的共同努力,使它的艺术的表现日趋完善,司马相如正是这众多作者中的最突出的人物。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是一个一生致力写赋的文学家。《子虚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这篇赋最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它是借楚使于虚和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的对话联结成篇的。作品先由子虚和乌有先生互相夸耀楚齐游猎的盛况,最后由亡是公以天子上林苑的壮丽、游猎规模的盛大以压倒齐楚,表示了汉天子君临天下的声威。联系到被平息不久的吴楚七国侯王的叛乱,作者这样的描写,在政治上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是它受到汉武帝的激赏的重要原因。这篇赋结构宏伟,词汇丰富,多用骈语、排旬,层层渲染,气势充沛,时有生动形象的描写,如描写音乐的一段:

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

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胶葛之

寓(字);撞千石之钟,立万

石之虞;建军华之旗,树灵

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

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

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

之荡波。

但总的说来,这种描写夸张失实,而减弱了艺术感染人的力量,特别是由于它的写法十分呆板而缺少变化,如描写一个地方,总是其山怎样,其石怎样,其东、其南,其北,其西有什么,其上,其下有什么,又加上作者精通文字学,喜欢用奇词僻字,因此单看某一个片段,似乎词***绚丽,但从整体来看,却象一件百衲衣,五光十色,斑驳陆离,失去了和

谐的自然之美。汉赋在司马相如手中建立了固定的形体,《子虚上林赋》成为后世赋家写作的典范。自此以后,刻意模仿,形成风气,以至象西汉末年的扬雄、东汉初年的班固等人,他们在思想,才力诸方面都堪称大家,但他们的赋,都没有越过《子虚上林赋》的藩篱,全然失去了自己的创造力。正是由于这一点,扬雄晚年觉悟到早年热心写赋不过是?童子雕虫篆刻?的小技,而终止了赋的写作。扬雄晚年这一看法与班固对赋的完全肯定一样,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汉斌的性质。联系到汉武帝时另一赋家枚皋?自悔类倡?的感叹,更可以使我们明白在封建社会,文学进入宫廷,作家成为御用时的地位的可悲,以及封建统治者热心文艺的真实用意。

社会是耍前进的,它也就要求文学适应它的需要而有所变化。东汉末年社会种种矛盾的激化和斗争,人民的大起义,严重地打击了儒家一尊的政治地位,也动摇了汉武帝以来写赋以歌颂?上德?的旧的文学传统,乐府诗

和五言诗以茁壮的生命力出现于文坛,赋也由此注入了新的血液,出现了张街、赵壹,祢衡等人以表达个人对时代、社会变化感受为内窖的抒情小赋,显示了赋的转变和发展,后世仍有不爹人从事于赋的写作,但无论如何它不再会成为时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这也应该说是我国文学史发展的一个规律。

兴亡什么什么

一、不同点

(一)背景的不同

政治背景:楚辞出现在战国后期,当时社会,诸侯进行兼并战争,社会非常不稳定,国家还没有统一。楚国在当时已经经历了700多年的历史,正在由盛转衰,这个时候已丢失了西北边境的土地。后来,形势益发恶化,楚国的都城郢也失守了。在战国后期,楚国的西界一再东移,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移到了长江下游地区。与此同时,楚文化的重心也被迫东移。汉大赋出现在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这时期国家完成了统一,汉帝国形成了威震四邦的国势,并且经济也是最为繁荣的时代。这时期,城邑新兴,武帝又北击匈奴,出兵南方,积极维护国家的***,制止边疆的纷争。

文化背景:楚辞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楚国历史悠久,同时,楚国巫风盛行,因此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同时,楚辞还是南方和北方文化的会合。汉大赋是在骚体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时,经学的兴起扩大了文人的知识面。在这个时候五、七言诗还没有形成,楚骚在汉代已经有了很***展,这种文体可以抒情可以叙事,铺陈事物,曲折多变。同时由于汉帝国国力强大,尤其是重创匈奴以后,恢弘的气势、上升的精神动力需要像大赋这样的文体。

(二)体裁的不同

楚辞是战国后期在楚地区产生的新诗体。而汉大赋却不然,它是用主客问答体敷演为叙事的形式,更注意描写周围的事物,因此它更接近叙事散文。汉大赋规模比较宏大,内容较多,专事铺叙。所以说楚辞是诗歌,而汉赋则是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是有韵的散文。很显然这两者是不同的文体。

(三)题材形式的不同

文学作品是日常生活的反映,楚辞是一种新诗体,它主要是抒情,往往抒发的是个人情感,说的不够具体。而汉大赋主要是描写、叙事,开始注意祖国的大好河山,反映祖国大一统。如:扬雄的《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其次描写了高超的建筑和精湛的艺术。如:张衡的《二京赋》中有许多关于杂技的逼真描写,此外还有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班固的《两都赋》。

(四)押韵规律

一般来说楚辞通篇押韵。如:《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九歌》:“浴兰汤兮沐芳,华***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汉赋则是韵散结合,不讲究押韵。

(五)句式上的不同

楚辞多用楚地楚声,大量出现楚地方言。还有“兮”“些”字作为虚词成为一个明显的标志。句式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表现主观情感比较浓。而汉大赋很少用虚词、语气词。“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注重修辞,***用问答方式,一味的夸张铺成,堆砌辞藻,用词用语比较晦涩,多使用排比句,缺少主观情感的表达。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里也说:“赋者,铺也;铺***摛文,体物写志也。”《诗***艺》:“赋,直陈其事。”简单明了地说明赋是以铺陈写物为中心,句式整齐。

(六)写作的目的不同

楚辞写作是为自己发泄情感,如《离骚》不带有任何的外在功利因素。而汉大赋作家则不同,他们是为了一飞升天,是为了得到官职。像司马相如、刘向等人为了迎合当时皇帝做赋。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

(七)朗读音韵上的不同

楚辞一般与楚歌、楚声有直接关系,“读来悲怆顿挫”,即便不能唱也可以用楚声来朗读。它的有些篇章甚至就是乐篇和巫歌组成。相传,朱买臣得以被皇帝提拔,得益于他可以用楚声朗读。当然,这个技艺,在宋朝就失传了。而汉大赋是不可以进行演唱的,只能朗诵。

(八)作者地位不同

枚皋说:“为赋乃徘,见视如倡。”扬雄也说过:“又颇似徘优。”说明他们的政治地位比较低,为了提高地位迎奉当权者。楚辞作者不同,作者地位比较高,如:屈原,曾做过三闾大夫;如,宋玉,也曾经高居要位。

(九)批判的程度不同

汉赋的最大特点是几乎篇篇都是反对帝王的骄奢*逸。如:《天子游猎赋》劝俭戒奢的主题。《司马相如传》:“相如虽许多虚词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讽刺何异?”(司马迁评《上林赋》)虽然文章大面积的用夸张、华丽的辞藻来修辞当权者的享乐和宫殿的华丽,起到的作用却是劝百而讽一,放弃或弱化了劝谏。但是楚辞作者是在自己受到排挤后,自己的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的时候,来抒发自己的郁郁不得志、悲愤的心情。用到的语言不再是温和,而是严厉的尖锐讽刺、斥责、劝谏。

(十)楚辞是通过文字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陆机《文赋》:“赋体物而浏亮。”这就说明了赋比楚辞更加注重描写外部事物,不但“言志”还有“体物”。

(十一)楚辞的创作

如《离骚》是发自内心的抒情,不以追求艺术、为目的,而汉大赋却不同。汉大赋的艺术追求比较明显,如:很多辞赋家运用生僻字,滥用典故,堆砌辞藻。

汉赋这棵奇葩根植于楚辞。《汉书·贾谊传》言:“屈原……做《离骚赋》。”从这里看出汉代人认为屈原做的是赋,刘勰也说过:“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楚辞与汉赋之间的关系。当然,由于它们的亲密关系,汉赋的最高成就汉大赋,毫无疑问和楚辞有相同的地方。

二、相同点

(一)虚构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

由于楚辞属于南方文化,加之又有巫术的影响,因此具有很强的虚构倾向和浪漫主义色彩。《离骚》里面有大量的虚构人物,如,“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汉大赋继承了楚辞这一特点,并且把其发扬光大。如《大人赋》、《子虚赋》、《上林赋》。同时,楚辞虚构的多是内心世界,是天上的神仙、仙女;汉大赋则是现实生活中的名川大山,相较而言更丰富。

(二)写作手法上的跌宕上扬、铺张

楚辞的名作《离骚》气势磅礴,一个较小的事物就引用数十种事物来进行说明。如:“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这个特点在汉大赋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如《上林赋》运用夸张华丽的语气描写皇帝的园林,《天子***赋》用开阔宏大的气势写出了皇帝***的景象,场面壮观。

(三)作者都是不得志之人

作品中都控诉了当权者用人忠奸不分、贤愚不分,压抑人才,***,他们想为国家做贡献是空有力而气不足。如楚辞中的屈原,汉大赋中的司马相如、枚皋。扬雄发誓:“壮夫不为志”,司马相如想改变他的赋家类优的地位,但是皇帝基本上都没有予以重任。如:扬雄的《逐贫赋》:“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飧……”,贾谊的《鹏鸟赋》等,都是表现了这些作者郁郁不得志,理想不能实现,只能在笔下进行自我安慰。所以司马迁说:“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报任少卿书》)

(四)语言表达上

楚辞的语言由大量的楚语组成,绚烂美丽。《九思》、《离骚》、《九歌》就能给人舒心、精美、阔达的感受。汉大赋的主要特点之一就在于辞藻的华丽、语言的奇僻。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这都说明了汉大赋的风格就要宏伟、庞大、华丽,分明是深受楚辞的影响。

(五)形式上

汉赋的基本结构形式都是向楚辞学习。如:贾谊的作品,还有汉初的骚体赋,都显示出赋是由楚辞慢渐的运动过程。在汉代辞赋作品中还是会找到楚辞的影子,如“兮”还是有时会在赋中出现。有些汉代作家的作品还有楚辞痕迹。刘熙载说:“赋兼叙列二法:列者,一左一右,横义也;叙者,一先一后,竖义也。”

总而言之,汉大赋受楚辞的影响很深,她在吸取楚辞养分的同时又有了自己的新内容。她是音韵参半的文学,是铺张扬洒的文学。虽然汉大赋有些缺陷,如内容空洞,词语华丽等。但是在那个阶段,汉大赋的出现是文学上的艺术,为后来的抒情小赋、律赋都做好了准备。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她抬到很高的层面上,应该用客观的态度去审视欣赏她。

表示时间的词语

兴亡什么什么的词语是兴亡继绝。

兴亡继绝,汉语成语,拼音是xīng wáng jì jué,意思是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出自《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可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同“兴灭继绝”,使灭绝的事物能重新振兴起来并延续下去。也作“兴亡继绝”。

示例:1、天未绝晋,诞育英辅,振厥弛维,再造区宇,兴亡继绝,俾昏作明。2、他们的任务就是“兴亡继绝”,保持和恢复传统工艺,带徒弟传技艺。3、而孔子周游列国的“克己复礼”,则是对此周朝奴隶制等级礼法制度体系的“兴亡继绝”。4、这是兴亡继绝的健康力量,用句时髦的话,他们是当今文化建设中需要扶持的“正能量”。

近义词

1、兴废继绝:同“兴灭继绝”。出自汉·班固《两都赋》序:“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2、兴微继绝:使衰落了的振兴起来,中断了的延续下去。出自汉·应劭《风俗通·过誉·南阳五世公》:“主簿柳对曰:明府谨终追远,兴微继绝。”

3、兴灭继绝: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

如何理解汉赋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演变

 父亲站在岸边,看着组成他整个青春的一个个零散的日日夜夜像流水一样从眼前似恒定的速度不可挽回地溜走。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我为大家整理了表示时间的词语,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大家喜欢。

 表示时间的词语

 转眼之间、一时三刻、争分夺秒、天荒地老、天长地久、日新月异、

 风驰电掣、日日夜夜、久而久之、年复一年、常年累月、万世无疆、

 寸阴是惜、成年累月、岁月如梭、旷日引久、白色骏马、永世无穷、

 少纵即逝、光阴如箭、年头月尾、整年累月、时间如箭、日不暇给、

 时不我与、旦夕之间、旷日长久、立时三刻、万年无疆、旷日经久

 表示时间的词语 造句

 1. 小溪边,溪水流淌着,日日夜夜地奔跑着,它们发出了?哗哗?的声响。这是快乐的声音。因为,他们正在寻找更加美好的明天,正在寻找梦寐以求的浩瀚无比的世界,正在寻找无法预知的未来。

 2. 那些稠密的白杨树叶子,像是一条流水,日日夜夜沙沙沙,沙沙沙,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平静又响亮的流着。

 3. 山门的风和山门河的水一样,日日夜夜自北而南,虽然柔曼似水,但时间久了,使得田野上的庄稼,河岸上的依依垂柳,也一齐背倚山门,弓身向南,微微弯曲,像向所有来此的客人,鞠躬致敬。

 4. 父亲站在岸边,看着组成他整个青春的一个个零散的日日夜夜像流水一样从眼前似恒定的速度不可挽回地溜走。

 5. 我把我最美的照片埋在你拥我入怀的地方,我把我日日夜夜为你执笔挥毫写就的词阙全都折成纸蝶,付于一炬,然后,双手合十,我以最虔诚的心祈求上天,愿只愿,下辈子,在我最美的时刻遇见你。

 6. 昨夕今夕是何夕?日日夜夜盼七夕。七夕佳期胜 除夕 ,缠缠绵绵在今夕。祝福之情在朝夕,愿你快乐心悠夕,爱情甜蜜胜昨夕,七夕快乐不止息!

 7. 为了扭亏增盈,他带领全厂职工奋战了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真是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啊。

 8. 每当这位老人回忆起旧社会的日日夜夜,都不禁黯然神伤。

 9. 我陪他度过了三十个日日夜夜,已经尽到责任了。

 10. 国难家仇让他日日夜夜不能安眠。

 11. 后魏爰自幽方,迁宅伊、洛,日不暇给,经籍阙如。

 12. 没有了往日的日不暇给,突然变得安逸的环境让亦凡从骨子里感到不舒服。

 13. 自是中原横溃,衣冠殄尽;江左草创,日不暇给;以迄于宋、齐。

 14. 后周始基关右,外逼强邻,戎马生郊,日不暇给。

 15. 太祖南定燕赵,日不暇给仍世征伐,务恢疆宇。

 16. 疲耗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17. ?画刻日不暇给,病倦交加,故将润格增加。

 18. 今虽日不暇给,岂忘本而道存邪!可共博议之。

 19. 接下来论述道?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衰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直到武宣之世,?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的文学(赋)才得以复兴。

 20. 人们舆论纷纷所谓草原明珠,塞北江南,小香港等等,与时具进,日不暇给,极具挑衅性,想象空间。

表示时间的词语相关 文章 :

1. 表示时间久远的词语

2. 表示时间很短暂的词语有哪些

3. 表示时间及短的词语

4. 表示时间快的词语

5. 表示时间的词语

汉赋的发展经过准备、繁荣、转变、衰落几个时期。 第一阶段:西汉初期,汉赋形成期。

汉高祖初年(公元前206)———武帝初年(公元前140) 骚体赋阶段。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形式短小,抒情性强,带有楚辞的特点。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思想禁锢不严,文化比较活跃。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枚乘的《七发》承前启后,结束了骚体赋阶段,初具散体大赋的特点,开启了赋的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西汉中期,汉赋全盛期。 汉武帝初年———西汉中叶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公元前87)汉景帝之第9子,17岁即位,在位55年。继承了“文景之治”的政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汉帝国达到强盛的顶峰。刘彻极重视文化,大量征召文人赋家入京,用名利鼓励他们创作。他本人也酷爱辞赋,有《李夫人赋》、《秋风辞》两篇赋流传下来。还有《瓠子歌》二首,风格雄豪质朴,气势宏伟,为难得的帝王之作,收入《乐府诗集》。

散体大赋阶段。赋的鼎盛期。

盛行鸿篇巨制的大赋。作家作品最多。国势强大,君主提倡,“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多描写帝国威震四方的国势、繁华的都邑、丰饶的物产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班固的《两都赋》等。

第三阶段:西汉后期到东汉中叶,汉赋转变期。 汉赋的转变期,从思想内容到体制和风格都开始转变。此时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文治武功,专以铺***摛文为能事的大赋逐渐减少,抒情咏物的抒情小赋兴起。

转变原因:社会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赋虽数量不多,但很有价值,突破了彼此沿袭的赋颂的传统,成为六朝抒情赋的先声。

第四阶段:东汉中叶至末年,是汉赋的衰落期

东汉中叶后,宦官外戚专权,政治***,国力衰微,祸乱频起。文人写作态度发生变化,赋体题材有所扩大。反映***现实,讥讽时事的短篇小赋兴起。

开始这一转变的是张衡的《归田赋》,还有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最具代表性的是赵壹的《刺世疾邪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