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鼎之家解签详解***,钟鼎之家解签详解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21 0
  1. 象征力量的神兽
  2. 曾国藩·乱世自警之四:功名诽谤如浮云
  3. 红楼梦中“美玉无暇”指的是谁
  4. 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5. 好词(成语,要意思,越多越好)
  6. 关于"鼎"的资料
  7. 中国十大神兽有哪些?

赏析(一)--林黛玉

林黛玉,***的主要人物之一,属金陵十二钗正册。小名颦儿,贾母外孙女,宝玉表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母亲贾敏,是贾赦、贾政之妹,早丧,故黛玉寓居于贾府。后其父林如海亦亡故,遂长期寄居在贾府。

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以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利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使她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势、渴望自由的思想基础上,她被贾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

钟鼎之家解签详解视频,钟鼎之家解签详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爱情给她带来更多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着、专一的爱情,薛宝钗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另一方面,由于礼教的束缚,尽管她多次试探宝玉,却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恋情,当宝玉用《西厢》曲词向她吐露衷肠时,她却生气地说他“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争。于是她“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落花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词》所描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又如另一首《桃花行》所说:“眼泪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这种强烈的悲剧感与幻灭感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悲悼,也是对不合理封建制度的控诉。

后四十回续作对林黛玉的描写有违背曹雪芹原意之处,如她也劝宝玉研读“取功名”的“八股”,以至宝玉觉得她“势欲熏心起来”,与前八十回精神不符,削减了黛玉人格的光彩。但续作对宝、黛爱情结局的处理,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贾母、王夫人为宝玉议婚,终于拣中贤惠明达的薛宝钗,并用凤姐的“掉包儿”之计,瞒过宝、黛而完成“金玉良缘”,突出了封建势力的“狠毒冷淡”。宝玉与宝钗成婚之夜,黛玉在潇湘馆里的病榻上,满怀悲愤,焚去诗稿,呕血而死。

她与贾宝玉都是作者在书中极力歌颂的正面形象,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著名的典型人物。

附《红楼梦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红楼梦》人物赏析(二)——贾宝玉

贾宝玉,***主要人物之一。贾政之子,与元春及已故的贾珠俱王夫人所出,宝玉最小;他与探春、贾环为同父异母兄妹及兄弟。出世时口内衔一块晶莹之玉,因名宝玉。生长在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荣国府中,其父贾政期望他振兴家门,他却“行为偏僻性乖张”,成为“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他与表妹林黛玉由于思想上一致而相互爱恋,这爱情却遭到封建势力的摧残,黛玉死后,他出家为僧。

贾宝玉厌恶仕途,不喜读书。把八股文指斥为“饵名钓禄之阶”,视热衷功名者为“禄蠹”、“国贼”,不愿与士大夫交接。他不但背离传统的理想生活道路,且蔑视封建道德伦常规范,自己不想“为子弟之表率”,以至“背父兄教育之恩”,甚至把“文死谏,武死战”的士大夫气节骂得分文不值。他说“除‘明明德’外无书”,亦旨在贬斥程、朱理学的陈腐说教。宝玉的性格具有强烈的叛逆倾向。

这种叛逆性格必然与封建主义形成尖锐的冲突。以金钏儿之死为触因,贾政在盛怒之下要打死宝玉,“以绝将来之患”,即是冲突加深的结果,但宝玉毫无悔改之意。即使他的亲近者史湘云等人用“仕途经济”的话劝他,他亦气愤地说这是“混帐话”。宝玉这种叛逆的坚定性被概括成一句话,即“不管世人诽谤”!

另一方面,宝玉喜欢“在内帏厮混”,对大观园里的女孩们却温文尔雅,体贴入微,另是一种性格。他料定“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所一再强调、肯定的“女儿”的“清净洁白”——与他所憎恨的丑恶、污秽、贪婪、势利的“混浊世界”相对立——多半是指未受污染的自然、率真的心灵。而他的“情痴”,不仅是对业经失落的纯真心灵的追寻,还包含着超越尊卑等级的泛爱性质,如他对晴雯等人的感情即如此,这体现了跟传统价值观念相矛盾的新思想的萌芽。

贾宝玉是曹雪芹精心塑造、奇特而光彩的艺术形象,在中国文学中具有永久魅力与深刻意蕴。这一人物不仅以作者自身生活经历为蓝本,亦是作者对人生与当时社会缺陷及其根源作深邃反思的结晶。贾宝玉那种崇尚率真、抨击封建道德的虚伪丑恶与晚明思想家李贽尊崇“童心”而反对“道理闻见”有相通之处。在《红楼梦》产生的清代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得到进一步发展。贾宝玉的进步倾向是新的经济形态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

贾宝玉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有着痛苦的思想和情感的经历,也有着凡人一样多的弱点。从***的叙述角度看,他是全书的灵魂,主题和情节的展开基本上都是在他感觉的观照下显示的,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是在和他的相互关系中被刻画出来的。

后四十回续作写宝玉“中乡魁”,违背了曹雪芹原意,对这一人物形象有所损害。

附《红楼梦曲·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红楼梦》人物赏析(三)——薛宝钗

薛宝钗,***的主要人物之一,属金陵十二钗正册。出身名门(薛氏为金陵四大家族之一),贾府王夫人的侄女,宝玉的表姐。年幼丧父,随母兄暂住于贾府。后被贾府选中,与宝玉成婚。

她容貌丰美,比黛玉别具一种风流妩媚,而举止娴雅,品格端庄。自小读书识字,亦“杂学旁收”,但确信朱熹的话句句实在,不是“虚笔浮词”。她认为“女孩儿不认得字的倒好”,“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还认为男人们应该“读书明理,辅家治民”,亦常用这番道理规劝宝玉。她通情达理,随分从时,因此赢得贾府上上下下交口称赞,连心气孤傲的林黛玉亦对她“暗伏”。她是受封建正统教养陶铸的一个完美典范——恪守封建道德对女子的严格规范而不陷于迂腐,谙熟世故而不流于鄙俗,天资聪颖能使她自我完善而臻于“行为豁达”的境界。在她身上体现了传统美德某些永久性的价值。

然而,在“稳重和平”的表层底下,蕴藏着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愫与梦想。滴翠亭前独自用扇捕蝶的情景,犹显出童真未泯。宝玉遭贾政毒打后,她去探望,一时情急,说了宝玉觉得“大有深意”的话而“自悔”不已。又如她那首有名的《柳絮词》,刻意翻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颇显出不甘凡庸的气魄。另一首《螃蟹咏》亦并不温厚,倒近乎冷峭而尖刻。这些却反映了她性格中更为真实的部分,虽然流露得较少。

她的言行习惯于某种观念的制约,有时就显得不自然。如皇妃元春自制灯谜给大家猜,宝钗一见就猜着,但“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明哲保身”是她常遵奉的行为准则,这使她能远避俗世的污秽而洁身自好,另一方面往往使她对与己不相关的事物表现得十分冷漠。如尤三姐自尽,柳湘莲出走,薛姨妈叹息,薛蟠亦为之落泪,而宝钗“并不在意”,提醒他们应当及时酬谢家中那些贩货的伙计,“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金钏儿含冤投井而死,她安慰正在垂泪的王夫人,说金钏儿即使为了赌气而投井,“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由于她贤淑明达,博得贾母与王夫人的欢心,终于与宝玉结成“金玉良缘”,但结局仍是悲惨的。婚事本属草率而勉强,她还是顺从了家长的意志,冒名嫁于对她并无深情的宝玉。宝玉出家为僧后,她事实上成为一个年青的孀妇。

《红楼梦》人物赏析(四)——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贾元春,贾政长女,王夫人所出。***一开始,她就已入宫了,后来又封为贵妃,作为代表皇室的一个成员,她在贾家中是处于特殊的最高位置上。对于元春一次完整的描写是十六至十八回的省亲。省亲与其说是对元春性格的刻画,不如说它是前八十回写贾府盛时光景的最重要的一笔,它把贾府的荣华富贵推向顶峰,而元春恰是这一家族光荣的象征。省亲表面上为着叙天伦之乐,但实际上却揭露元春是被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她是富贵的牺牲者,是一个悲剧人物。

在对于元春不多的描写中,却有一次极重要的暗示,这就是二十八回端午节元春的赐物中,宝玉和宝钗是完全相同的一份,这说明作为贾府的最高权威(在贾母之上),元春所属意的宝玉的未来配偶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元春死在续书的九十五回,根据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和《红楼梦曲·恨无常》的暗示,元春是早逝的,学者对其中“虎兔相逢大梦归”究竟指什么有不同说法,但没有得到确切的解释。不过元春的突然去世,无疑的是对贾府的一个沉重的打击,判词中也明说元春警告过父母要退步抽身早。

随着元春的死,贾府必然就要面临着毁灭性的灾难,这个大家族瓦解了,作者所精心构筑的儿女乐园——大观园也终于风流云散了。

附 《红楼梦曲·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红楼梦》人物赏析(五)——贾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贾探春,贾政女,赵姨娘所出,与贾环为同胞兄妹,与元春、宝玉则是同父异母。在四春中,探春居三。探春虽然生母尚在,但她却依着王夫人生活,而与自己的母亲疏远。这里有着表现探春薄情的地方,但也与封建宗法等级有关,妾是没有地位的,妾的子女通常只把正室作为他们的母亲看待。

探春在诸姊妹中是最能干,最聪明,也是最美丽的一个,庶出的低微地位没有能遏制她在这贵族大家庭中要强的心。她的文才虽不及薛、林,但也能应付过去,她的辩论的口才,她的果断的性格和善于察言观色,是她最突出的表现。三十七回是她首先发起结社吟诗,说明她与宝玉的深厚的手足之情,同时也在姐妹群中深得好感,四十六回贾母因贾赦逼娶鸳鸯错怪到王夫人,在旁的王夫人、薛姨母都不敢出声,这时探春审度只有女孩子出来说话是合适的,于是经她一席话消除了贾母的怒气。这一场景极生动地刻画了探春的性格特征。五十五、五十六两回连续地写探春,前者写赵姨娘有意借她兄弟死后发赏银事和探春怄气,以发泄平日怨气;后者写探春理家兴利除弊种种果断气派。这前一回情节是更逼真地揭示探春在家中的处境和她的感情天性。可以看出这一喜剧式的吵闹固然写赵姨娘的愚弱,作者却也不无微词地显示探春的凉薄寡情。至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这才多方面地描绘这个重要人物的形象。她敏感地预觉到这一丑事的严重含义。她满面泪痕为这个大家庭的来日灾祸担心,她虽是一个未嫁的女子,这里却是作为大家族的代理人的身份而出现的;最后她给王保善家的重重一巴掌,在这一场合也有着多种含义,它是代表所有大观园的儿女对这一野蛮***的不平的申诉,所以这一巴掌连读者也深感痛快;但它又可以说是把这个大家族的没落的命运迁怒于奴才。大观园内人把探春比作有刺的玫瑰花,这说明她的形象是美丽的,但却也是不好惹的。

探春的判词预示她后来远嫁海隅,续书稍有出入,但没有十分破坏原来的形象。判词说“生于末世运偏消”,探春本身的庶出地位,已经使她不能有作为,她又是生在这大家族趋向没落的时刻,这样她的能干、聪明和要强的心跟注定了要毁灭的命运形成了无可挽回的矛盾。在这一意义上,探春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最成功的典型。

《红楼梦》人物赏析(六)——史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史湘云,别号枕霞旧友,史侯家**,贾母内侄孙女。原籍金陵,,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忠靖侯史鼎抚养。婶母待她不好,“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针线女工都须自己动手,每被人问及家计,她便红了眼圈,史鼎迁任外省大员,贾母舍不得她,接来园中居住。

她平日敬佩宝钗稳重平和,人情练达。也曾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又不及宝钗那样深。她的思想性格与宝钗并不相同。有一回,她叮嘱新来贾府的薛宝琴道:“到了太太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这是,宝钗评她:“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这正是与心机很重、城府甚深的宝钗的性格不同之处。

史湘云就其身世看,与林黛玉有相似之处,她们都有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感。但两人性格又很不相同。林黛玉多愁善感,多疑任性;史湘云娇憨活泼,开朗豪爽。有她在场,总是气氛活跃,欢声笑语不绝。无论芦雪庵割腥啖膻,凹晶馆月夜连诗,还是女扮男装,打扮成小子模样,都表现出她娇憨天真、襟怀坦荡的性格。“醉眠芍药裀”一回,浪漫气息更为浓烈:醉卧花下,红香散乱,蜂围蝶绕,香梦沉酣,犹呓语着“泉香酒冽,醉扶归……”,以其独特的个性光彩,一扫大观园女儿国中的脂粉气息。

湘云的结局也是悲剧。侥幸配得青年公子卫若兰,但好景不长,“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贾母死后,她去灵前吊唁,想到从此失去贾母的疼爱,想到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际,便失声痛哭。史湘云豪放不羁,开朗放达的性格与其遭受厄运、身无所托的悲惨结局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全书的悲剧色彩更为浓重。

附《红楼梦曲·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来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红楼梦》人物赏析(七)——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自称槛外人,又称畸人,贾府大观园内栊翠庵里的道姑。本苏州人氏,出身仕宦之家,因病入了空门,带发修行。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唯心性高傲孤僻,不好亲近。听说长安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随师父在长安西门外牟尼院住着。后因贾府贵妃省亲,用“请贴”将她请来,住进栊翠庵。但她对贾府中的富贵庸俗十分鄙视,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

就某种意义上说,她与贾宝玉性格有相通之处。她厌恶权贵之人,不亚于宝玉痛恨国贼禄蠹。她孤芳自赏,有着惊人的清高、洁癖,贾母偶尔趁兴带了刘姥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到栊翠庵小坐。走后,她便吩咐底下人打水洗地。刘姥姥喝过一口的茶杯,她也嫌脏,准备撂掉。后来贾宝玉求情送与刘姥姥,却又引出她的一番话来:“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然而她给多情公子贾宝玉饮用的却是“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她虽每日与蒲团、禅堂为伴,却被宝玉一个礼施得脸上一阵红潮,连宝玉生日也牢记心头,还特地送去祝寿帖子。可见,孤寂的庵堂生活并不能泯灭她对世俗的依恋和对人世欢乐的向往。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宗教教义和人性之间的激烈冲突,她是一个被封建豪门当作摆设,被宗教教义禁锢的年青少女。

妙玉的结局,《红楼梦曲·世难容》写到:“……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靖本脂批写到:“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劝诫,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妙玉随着贾府的衰败,流落到南方镇江瓜州渡口,或曰流落风尘,被逼做了,总之,那样一个以“洁”、“空”标榜的女子,竞落到人世间最肮脏屈辱的地位。后四十回续书则写妙玉尘缘未断,内虚外乘,入了邪魔,后又写到被盗贼劫去,因不从被杀。

附《红楼梦曲·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红楼梦》人物赏析(八)——贾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贾迎春,贾赦女,生母不详,七十三回从郉夫人话语中知道她不是郉夫人所出,与贾琏是同父异母兄妹。迎春自幼没有母爱,生性懦弱,也缺少文***。七十三回她的乳母犯法,受到郉夫人的责备,显示她得不到同情和温暖。至七十九回写她由父亲作主嫁与极不堪的纨绔子弟孙绍祖,受尽折磨。根据迎春的判词“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她应是嫁后不久即死,续书写她死在一百零九回,是在元春已死之后,和作者原来构思当有出入。在大观园诸儿女中,迎春是最先显露她的悲惨命运,她的出嫁使大观园变得更加萧瑟凄凉,这些都从宝玉的悲伤中反映出来。

附《红楼梦曲·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

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骄奢*荡贪欢媾。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

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魂艳魄,一载当悠悠。

《红楼梦》人物赏析(九)——贾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淄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贾惜春,贾赦之女,贾珍胞妹,生母不详。惜春是四春中最小的一个,在她出场时,作者就形容她尚小,在以后情节中也没有改变她这一幼小形象。她没有参加姊妹们的吟诗活动,但四十二回的大观园作画却是特地为她写的,说明她精晓绘画艺术。惜春在抄检大观园这一回,表现出她的孤独决绝的性格。所有的人在这次***中,都侧面地显示着他们性格的特征。不同于迎春的懦弱,小小年纪的惜春却表现出非常镇定的性格。只不过这种镇定是对现实的舍弃和逃避。她的这一特征终于导致八十回以后较为活跃的表现,在贾母病重和丧事期间,她和凤姐一起掌管家务。她又常和妙玉亲近,当妙玉被劫之后,她终于下决心剪发修行。惜春的最后出家的结局,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已写得极明白。“三春去后诸芳尽”,惜春是最后一个结束的,这些姊妹们的没有忧愁的日子也就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红楼梦》人物赏析(十)——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王熙凤,俗呼凤姐,谑称凤辣子。出身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府。王夫人之内侄女,贾琏之妻。贾政和王夫人将总管家务之事交与贾琏王熙凤夫妇。贾琏无能,完全受她辖制,她就成了贾府的实际当权者。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干练的当家人,又是一个贪婪钱财、权欲极强的妒悍女人。她明白要在贾府站住脚跟,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第一件事就是要得到老祖宗贾母的支持,为此,她曲意奉承,一切依贾母眼色行事,深得贾母欢心,竞使贾母离不开她。在平辈中,她作为一个当家人,处处予以照顾,满足他们的种种要求。如姐妹们和宝玉组织诗社,李纨等人要她充任监社御史,她虽不会做诗,并明知他们只是要她出钱,也满口应允说:“这是什么话,我不入社花几个钱,不成了大观园的反叛了,还想在这儿吃饭不成……。”这正道出了她的用心所在。对下,则***用高压办法,使奴隶们完全服从她的统治。凡是违反家法家规,一律严加处治。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巩固她在贾府的地位,满足她的权欲。

王熙凤出场时,不过十八岁左右,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威重令行,趾高气扬,显示出她出色的治家才能和争强好胜、善于弄权的性格。她说:“凭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这是她的黄金时代。但这样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在家政管理方面,挥霍无度和财源枯竭之间存在着的尖锐矛盾,任凭王熙凤如何治家有法,善于克扣,也难以维持下去。在贾府内部关系方面,郉、王两夫人之间的矛盾,使王熙凤处于很尴尬的地位,婆婆郉夫人常常要与她为难。而她治下的管家奶奶和奴隶们,见主子力竭势衰,也乘机生事。特别是她与贾琏的夫妻关系,日趋恶化。王熙凤没有生儿子,贾琏借口宗祧无继,招婢纳妾,直接影响王熙凤的地位,她设计害死了尤二姐,非但不能解除无子对她地位的威胁,徒然增加贾琏对她的反感和不满。以上这样一些矛盾随着她的靠山王府和贾府衰落,日益严重和尖锐起来。尽管她也有“退步抽身”的想法,但终如她自己所说“骑上了老虎”,上也不是,下也不是,进退为难,四面受敌。

王熙凤最后的结局,我们已无法见到。续书后四十回对王熙凤的描写很平庸,缺乏艺术光彩。据脂批,王熙凤后来竞躬亲贱役,执帚扫雪,仅此一事,前后对比,今昔之感,足以撼人心魄,第五回判词说:“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暗示她最后被贾琏休弃,遣返金陵老家。在曹雪芹原来的艺术构思中,这个“脂粉堆里的英雄”的下场,是惊心动魄、十分悲惨的。

《红楼梦》人物赏析(十一)——贾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贾巧姐,贾琏、凤姐之女。原只叫大姐儿,因她是七月初七生日,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便给她起了“巧姐”之名。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在前八十回中,除了写她出痘、生病,余未多叙。从巧姐的判词和《红楼梦曲·留余庆》一段来看,她将是曹雪芹在后数十回中着重描叙的人物之一。

续书中关于巧姐的文字与原作意图颇不相符。巧姐的判词是“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册页上画的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这点明了巧姐的结局是从公府千金沦为了一个乡村织女。续书写巧姐嫁给了一个家有钱财百万、良田千顷的周秀才,这无疑与原作精神相抵牾。另脂批暗示巧姐与板儿有缘,最后是结为夫妇。第四十一回巧姐与板儿互换佛手、柚子玩一段,有两段批语,一云:“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又云:“抽(柚)子即今香圆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泄漏,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庚辰本)巧姐最后因刘姥姥相救而免难,续书顾及了这一点,写巧姐正要被“狠舅奸兄”卖掉,幸亏刘姥姥进府设计将她救往乡下。

续书写及巧姐年龄时还有令人不解之处,第八十八回写到她刚在学舌,一见贾芸就哭,分明是个***形象,可时隔三个月,到第九十二回就写她已认了几年字了,到第一百十八回,相隔也不过四、五年,王仁等人已打将她卖给外藩王爷作妃子的主意了。

附《红楼梦曲·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红楼梦》人物赏析(十二)——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李纨,字宫裁,金陵十二钗之一。李守中女,贾珠妻,贾兰母。她出身于金陵名宦之家,从小受封建礼教熏陶。青春丧偶之后,她被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清静守节,面对贾府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俨然是一个局外人。除了晨昏定省,礼尚往来,她大部分时间幽居在稻香村中,或做点针黹,或课子读书,即使受命暂时理家,也只“按例而行”,并不“多事逞才”,以至得到了“大菩萨”的美名,小厮们也都说她是“第一个善德人”。但一旦与姐妹们走进诗的王国,她便焕发了青春。她第一个支持探春起诗社,第一个自起诗坛别号,她还自荐执掌诗坛,挥洒笑谈,诗兴勃发。她行酒令时抽得的花签是“霜晓寒姿”的老梅,她也十分喜欢栊翠庵怒放的红梅。可以说,“香欺兰惠”的梅花是这个美而不艳,洁身自好的**的象征。

她不轻易臧否人物,却有着自己的好恶标准。平儿受冤挨打,她首先抚慰;黛玉病笃,独有她流着泪赶去看视。以凤姐之尖利泼辣,从未有人敢当面针砭和使凤姐让步,独有她这“厚道人”却连笑带挖苦地做到了,逼得凤姐当着众人面笑着直讨饶,连呼“好嫂子”。与姑娘们嘻笑在。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互相帮助,祝共同进步!

象征力量的神兽

脂砚斋,是《红楼梦》抄本系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主要评点者。但脂砚斋其人是谁,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什么关系,迄今未形成一致看法。

脂砚斋的批语在红学界称为“脂评”或“脂批”,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被称为“脂本”,脂评本是最贴合曹雪芹思想的《红楼梦》版本。

关于脂砚斋的身份,红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作者说;妻子说;叔父说;堂兄弟说。这些都是针对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关系而言。

红学家公认的观点是,脂砚斋不是曹雪芹的化名,二者是不同的两个人。自1***9年红学家戴不凡先生质疑曹雪芹的作者身份开始,近十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更加强烈地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

扩展资料:

脂砚斋透露了作者家世,感慨平生遭际,揭示了***与原型背景即曹家相关联的内幕。

第一回中癞头僧指着甄士隐大笑,在其所念的四句诗的第三句“好防佳节元宵后”,甲戌本有侧批云:“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是提示当年曹家被抄没的往事。曹家正是在雍正六年元宵节前被抄家的,故此脂批说:“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

脂砚斋透露了文中寓意,注释词语典故,深知拟书底里,揭示了***写作技巧和艺术创作的内幕。

如甲戌本第一回有一段眉批总述“书中之秘法”的批语:“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

百度百科——脂砚斋

曾国藩·乱世自警之四:功名诽谤如浮云

象征力量的神兽

 象征力量的神兽,我们都知道神兽身为天地规则的化身,都有着极其强大的实力,当你知道神话故事中神话故事中力气最大的四名神兽是谁吗,以下为大家分享象征力量的神兽,快来看看吧

象征力量的神兽1

  第四名: 通臂猿猴,和孙悟空同为混世四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拨山掷天犹如探囊取物一般。

  第三名 :应龙,应龙名庚辰,曾助黄帝斩杀蚩尤擒拿无支祁,以龙尾画地成江开辟龙门,但做为一种有翼的龙神,应龙在力气方面先生不足,故排第三名。

  第二名巴蛇 ,巴蛇身长千丈盘山绕岭,有搬山移海之力,相传曾肆虐岛国的八岐大蛇,就是巴蛇的一种。

  第一名:麒麟 ,麒麟乃是百兽之王是洪荒大地的主宰,集狮头,鹿角,麋身,龙鳞,牛尾于一身。是大地之子的象征,只要脚踩大地就有源源不断的力气,力大无穷就连巴蛇都不是他的对手。

象征力量的神兽2

  上古六神兽介绍

 中国是一个有着很多传说的国家,尤其是古代关于上古神兽的传说,传得神乎其神。其中朱雀、青龙、白虎等上古六神兽在中国人的心中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和象征。那这些神兽到底有哪些呢?笔者带大家走进上古神兽介绍大揭秘。

  上古神兽有哪些

 除了大众耳熟能详的六神兽朱雀、青龙、白虎、玄武、勾陈、螣蛇以外,还有比较厉害的四灵神兽麒麟、凤凰、黄龙、灵龟,以及四凶神兽梼杌、穷奇、饕餮、混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古代百姓们经常提到的祥兽、凶兽、异兽、龙九子等等。

 其中祥兽指的是貔貅、角端、陆吾、白泽,凶兽指的是九婴、诸怀、獓狠、犼、蛊雕,异兽指的是蜚、诸犍、矔疏、狍鸮、当扈,龙九子指的是赑屃、螭吻、蒲牢、狴犴、蚣蝮、睚眦、狻猊、椒图、囚牛。剩下的就是没有划分类别,但是也流传了很久的神兽们,比如旱魃、应龙、黑水玄蛇等等。种类奇多。

  上古六神兽介绍

 在所有的神兽中,绝对要提到的就是这神兽之中的顶尖,上古六神兽。这六位中,排在首位的自然是青龙。龙在中国的象征和国外表示邪恶的大不相同,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皇帝的象征。所以青龙的绝对是汉族文化中最吉祥雄壮的象征了。

 其次是白虎,它具有辟邪、祈福等等的作用,代表了传说中的战神,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它利于战事,所以很多跟军事有关的地方都以它命名,比如白虎堂、白虎旗等等。第三位是朱雀,又叫做玄鸟,据说古代殷商的建立者认为自己就是这种神兽生下来的,所以这种神兽就成为他们朝代的象征,朱雀也就变成了商朝的始祖。无独有偶,战国的秦朝、满清、朝鲜新罗等朝代的开创者都和商朝建立者一样都认为自己是这么出生的,于是朱雀的地位一次又一次地被拔高。

 第四位是玄武,外貌像是由龟和蛇一起组成,因为龟很长寿,所以它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又因为龟一般出现在各种水里,它也就成为传说中的水神。第五位是勾陈,它是古代传说中的祥瑞。第六位是螣蛇,据说是一个会飞,长有翅膀的蛇,象征着恶毒邪恶,这也是惟一一个六神兽不象征着祥瑞的。

 中国古代虽有那么多的神兽传说,但是在现实中是找不到实体的,这些毕竟只存在于古代人民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想象。

象征力量的神兽3

  十大最强古代神兽排名

  NO1、夔(kuí)

 夔是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夔牛是古时代神兽,古时生于东海流波山,形状似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没有长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还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后来黄帝得到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做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威慑天下。

 《神魔志异·灵兽篇》记载:上古奇兽,状如青牛,三足无角,吼声如雷。久居深海,三千年乃一出世,出世则风雨起,雷电作,世谓之雷神坐骑。

 《黄帝内经》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九天玄女令军士宰夔牛制作八十面战鼓,使黄帝在得到九天玄女***之后,带兵与蚩尤大战于中冀。当黄帝摆下“奇门遁甲”阵之后,即令军士以雷兽之骨,大击八十面夔牛皮巨鼓,一时鼓声大作,只见整个战场地动山摇,天旋地转,喊杀冲宵汉,蚩尤兵卒神魂颠倒,冲杀无门,败倒如山。“蚩尤铜头啖石”,即把石头当饭食,且能“飞空走险”。但在夔牛鼓震声中,“九击止之,尤不能走,遂杀之”。尔后,黄帝又诛榆罔于阪泉(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经过这场大血战,天下始得大定。

 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故不***用夔纹一词,称为夔龙纹或龙纹。

  NO2、“白泽”

 “白泽”是传说中昆仑山上的神兽,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时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是可使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兽。

 据《云笈七签·轩辕本纪》记载,白泽曾向皇帝讲解关于动物的种种知识。据说当时黄帝正在全国各地巡游,了解自己所辖国土的真实面貌。在东海边,他碰到了会说话的怪兽白泽。白泽博学多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过去,晓未来,对各种动物了如指掌,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和驱除的方术。凡是各种***天地灵气、集日月精华而产生的怪异物种,它都一一跟黄帝解释清楚,前后一共谈到1522个物种。黄帝命人将白泽所言一一画图记录,并制成《白泽精怪图》(又称《白泽图》)。书中记有各种神怪的名字、相貌和驱除的方法,并配有神怪的图画,人们一旦遇到怪物,就会按图索骥加以查找。

 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

 从很早开始,白泽就被当做驱鬼的神和祥瑞来供奉。尤其到了中古时期,对白泽的尊崇更是隆重。当时《白泽图》一书非常流行,到了几乎家手一册的程度。在禅宗语录中,也常见有“家有白泽图,妖怪自消除”“不悬肘后符,何贴白泽图”“家无白泽图,有如此妖怪”一类的语录。人们将画有白泽的图画挂在墙上,或是贴在大门上用来辟邪驱鬼。

 后世常将它的形貌使用在物品之上,当时还有做“白泽枕”的习俗,即做成白泽形象的枕头用于寝卧,其用意也是为了辟邪驱鬼。《唐书·五行志》记载中宗韦皇后的妹妹用虎豹枕以避邪,白泽枕以避魅。在军队的舆服装备中,“白泽旗”也是常见的旗号。《通典》记帝王之旗就绘有白泽的形貌,被称为白泽旗。人们甚至以“白泽”来为自己命名,出现了许多叫“白泽”的人。

  NO3、凤凰

 凤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和百鸟之王,和龙一样为汉族的民族图腾,羽毛一般被描述为赤红色,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鹍鸡等。在西方神话里又叫火鸟、不死鸟,形象一般为尾巴比较长的火烈鸟,并周身是火,估计是人们对火烈鸟加以神话加工、演化而来的。神话中说,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槃”。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鸟”的名称

 凤凰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四灵(龙、凤凰、麒麟、龟)之一。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因此凤凰一词为合成词结构。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代表着幸福的灵物。据现存文献推断:凤鸣如箫笙,音如钟鼓。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雌雄和鸣曰锵锵。

 凤凰的形象跟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图赞》说有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自古以来凤凰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凤凰的起源约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很多鸟纹是凤凰的雏形。距今约7400年的湖南洪江高庙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白色陶罐,其颈部和肩部各戳印有东方神鸟(包括兽面、太阳)图案,一只朝向正面,一只侧面回首。据考古专家鉴定,这件陶器上的神鸟图案即凤凰,要比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凤凰图案至少要早400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凤凰图案。

 根据神话传说,凤是从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成。今日所见关于凤的最早记录,可能是在《尚书·益稷》篇中。书中叙述大禹治水后,举行庆祝盛典。由夔龙主持音乐,群鸟群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最后,一凤凰也来了——“萧韶九成,凤皇来仪。”

 凤凰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凤”其甲骨文和“风”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风的无所不在及灵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为至高至大之意。凤凰也是中国皇权的象征,常和龙一起使用,凤从属于龙,用于皇后嫔妃,龙凤呈祥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图腾。民间美术中也有大量的类似造型。凤也代表阴,尽管凤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将其看作阴性。凤凰被认为是百鸟中最尊贵者,为鸟中之王(尽管是虚构的),有“百鸟朝凤”之说。

 NO4、麒麟

 麒麟,亦作“骐麟”,雄性称麒,雌性称麟,简称“麟”。麒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现实中常认为长颈鹿是麒麟的原型,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

 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于一身,乃是吉祥之宝。据古籍的描述,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鹿;尾巴像牛;蹄子像马;圆的头顶,有一对角。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麒麟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毛之虫的意思是有毛的动物)

 麒麟是中国古人创造出的虚幻动物,这种造型是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在中国众多的民间传说中,关于麒麟的故事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众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无处不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

 麒麟在四灵兽中地位仅次于青龙,后由于封建皇帝对龙凤的褒扬,麒麟被排挤到民间,成为民间祥瑞的独特代表。麒麟主太平,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玄学称麒麟是岁星散开而生成,故主祥瑞,含仁怀义。

 麒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如麒麟送子,就是中国旧时生育民俗。传说中,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伪说,实为“麒麟送子”之本,见载于王充《论衡·定贤》及晋王嘉《拾遗记》。民间有“麒麟儿”、“麟儿”之美称。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吾家麒麟”。此后“麒麟送子图”制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下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南》引《长治新年纪俗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麟麟送子来。”(注:妇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麟麒送子。按麟麒属于龙族,此乃以龙灯代麒麒者。)

  NO5、梼杌 táowù

 梼杌,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传说为远古“四凶”之一,是鲧死后的怨气所化。

 梼杌人面兽身,虎背熊腰,力大无穷,传说是鲧死后所化,能变化黄龙,吞吐息壤,止天下之水,举凡水族,皆不能伤,克尽天下水族,也是穷奇克星。

 梼杌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厌恶的恶人,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左传》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梼杌是北方天帝颛顼的儿子,它还有名字叫做傲狠、难训,由这几个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为了。和穷奇一样,梼杌后来也成了四凶之一。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

 东方朔在《神异经·西荒经》记载:“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已然是一派怪异扭曲的形象,与其说是魔兽不如说是生化实验失败核(泄)漏的产物。现在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的人。

 梼杌,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NO6、獬豸 xièzhì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古代神判与神裁思想下产生的著名神兽,又被称为“法兽”。根据《论衡》和《淮南子·修务篇》的说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俗称独角兽。据传角断者即死,有被见到长有双翼,但多数没有翅膀。

 传说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触。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后世常将普通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獬豸与法的不解之结,可从古代“法”字的结构得到解答。古体的“法”字写作“灋”,而“廌”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显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时代以神判法的遗迹。

 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

  NO7、犼 hǒu

 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据《偃曝馀谈》记载,犼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犼溺着体即腐。但人仍一般叫它“石狮”,常立于华表和房顶。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据说犼是一种极有灵性的动物,它每天蹲在华表上密切关注皇帝的行踪。两只面南而座的犼是专门守候皇帝出巡的,每当皇帝久出不归,荒*作乐时,它们就会呼唤皇帝:“国君快回来料理国事吧,我们盼望你回来,眼睛都快望穿了。”于是人们称这两只犼为“望君归”。位于城楼后华表上的两只面北而座的犼则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举动的,如果皇帝久居宫中,不理政事,它们便会催促皇帝:“国君快出宫体察民情吧,不要总呆在宫中享乐,我们盼望你出来,眼睛都快望穿了。”于是人们称这两只犼为“望君出”。

 《述异记》中描写的是,犼乃是以龙为食,相传是麒麟的祖宗。《述异记》中记载:“东海有兽名犼,能食龙脑,腾空上下,鸷猛异常。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辄不胜。康熙二十五年夏间,平阳县有犼从海中逐龙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见三蛟二龙,合斗一犼,杀一龙二蛟,犼亦随毙,俱堕山谷。其中一物,长一二丈,形类马,有鳞鬣。死后,鳞鬣中犹焰起火光丈余,盖即犼也。”

 犼似乎还和僵尸有关系。中国的僵尸一般分为6级,最可怕的一种僵尸,应该说它已不再是“尸”,而是魔王,拥有着与神叫阵的恐怖力量,数千年甚至万年的道行。相传华夏大地只出现过一个这样的魔王,千年前它被观音菩萨收服为坐骑,赐名为“犼”。

 犼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

  NO8、重明鸟

 重明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据晋代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明鸟,一名双睛,言又眼在目。状如鸡,鸣似凤。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飞。此鸟两目都有两个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鸟,亦叫重睛鸟。

 它的气力很大,能够搏逐猛兽,能辟除猛兽妖物等灾害。或一年来数次,或数年都不来。国人都全洒扫门户,以留重明。如重明鸟未到的时候,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

 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旧时新年风俗,贴画鸡于门窗上,实即重明鸟之遗意。因重明鸟模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时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说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

 故 事流传

 尧当国君几十年,贤明、节俭的声誉远播四海,在晚年的时候,远在万里之外的支国给尧进献了一只名叫重明鸟的奇鸟。重明鸟又叫双睛鸟,它的两只眼睛中,各长有两个瞳孔。

 它的身形像鸡,叫起来声音像凤凰一样嘹亮动听。它常常把身上的羽毛全部抖落,用光光的翅膀拍打着没有羽毛的身子,在高空中起舞回旋。它能驱逐虎、豹、豺、狼等猛兽,使多种妖魔鬼怪不敢危害人类。它对人类的要求也很低,它不吃食物,只要喝一点琼玉的膏液,就很心满意足了。

 不过,这鸟十分眷恋自己的家乡,人们于心不忍,只好同意它自由往来。

 重明鸟很仗义,它理解人们的好意,有时一年中不辞辛苦,来回光顾好几次。有时人们得罪了它,就隔几年都不来。于是,家家户户都清扫庭院,摆上琼浆玉液,盼望重明鸟前来栖息。禽兽鬼怪往往趁重明鸟不在时出来危害人,人们就用木头或铜铁铸成重明鸟的形状,安放在门户间,这样,禽兽鬼怪见了,也会害怕,躲得远远的,不敢来捣乱。

 后来,人们在过大年时,有的用木刻、有的用铜铸、有的用纸剪,做成鸡的样子,挂在门窗上,据说这就是从那时用重明鸟驱降邪恶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重明鸟的故事流传至今,不能不说与尧贤明的口碑有关。

 状如鸡,鸣似凤。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飞。

  NO9、毕方

 毕方的名字来自竹子和木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响。据古书记载,毕方是火神,也是木神,居住在树木中。毕方的外形像丹顶鹤,但是只有一条腿(一说为只有一只翅膀),身体为蓝色,有红色的斑点,喙为白色。毕方不吃谷物,吞吃火焰,据说毕方的出现预示着大火。而传说黄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时,乘坐着蛟龙牵引的战车,而毕方则伺候在战车旁。

 在《山海经·西次三经》中有载,在章峨之山,有一种鸟,型状如鹤,一足,有红色的纹和白喙,就是叫做毕方。

 《海外南经》中说毕方鸟在东方,青水西,只有一只脚。

 《淮南子·汜论训》中说木生毕方,因而有说毕方是木精所变的,而形状是鸟,一足,不食五谷。 在张衡《东京赋》中说:“毕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也。”

 《韩非子·十过》中说:“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秦山之上,驾象车而蛟龙,毕方并害。”

 《淮南子》“木生毕方”是受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意即木生火。因毕方为火鸟,故用毕方代火,非指毕方生于木。

 关于毕方的传说还有一个: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时候,大地还没有火,人类吃饭只能像野兽一样活剥。这些还不算,更可怕的是寒冬。大雪封冻一切,一下子冻死了好多的人。人类祷求天帝能够救他们,天帝却将能救人类的火种藏在自己的怀中,不肯施舍。毕方是天帝身边的一个童子,他不忍心人类就此而灭亡,在天帝睡觉的时候,毕方把火种偷了出来,悄悄地带下了大地。大地此刻正是隆冬,到处是白白的雪。毕方在一个野外的树下,救了一个快要冻死的年青人,用火温暖的他的心,让他恢复了生机与力气。因为救人花去了不少的时间,毕方担心天帝醒后会追来,他就将火种送给被他救活的年青人,叮嘱他要把这火与热传遍大地,让天下所有的人不再害怕寒冷,不再有人被冻死。从此,有火的地方就有毕方的足迹,毕方为人类带来了火花带来了温暖。

  NO10、饕餮 Tāotiè

 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

 饕餮,是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后来形容贪婪之人叫“饕餮”。在游戏、***、***、***作品中均有相关形象。

 《辞海》中记载:饕餮是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远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

 饕餮是商周鼎的主要纹饰。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像山魈,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而在诸纹饰中,以饕餮纹为虎形的认知最广。

 传说龙生九子,其第五子叫饕餮,是上古一种凶猛且残忍的魔兽,喜食人,食量大。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饕餮其实就是当时社会(黑)暗一面的具体代表,而人们也很愤恨奴隶制社会的压迫,以饕餮来寄托自己的感情,饕餮也就越来越被人们熟识。把饕餮比喻成吃人的奴隶制社会,这是古代饕餮文化最重要的含义。

 由于饕餮是凶猛的魔兽,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数民族当作附身符,把它的图纹刻在器具、食皿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借助饕餮强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兽所吞噬。饕餮逐渐取代了原本吃人残忍的一面,成为了神兽。

 兽面纹所指称的神兽的真正名称与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后人因其面相凶恶、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赐名为饕餮。饕餮原是《左传》中用来形容贪财贪食之不仁不义者,近世学者已指出把兽面纹命名为吃人的饕餮纯是牵强附会,有悖于商周的社会文化状况。

 因为面相凶猛恐怖,又行饕餮恶名,此兽在中国文化与艺术演变中的踪迹几乎无从寻觅。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

红楼梦中“美玉无暇”指的是谁

前言:

瘟疫,兵祸,天灾相继而至。晚清风雨飘摇,灾异不断。身逢乱世,应当随波逐流,浑噩且过?还是砥砺猛进,慧眼警醒?曾国藩感叹身在乱世,实为不幸。

面对欺辱、毁谤、功名与诱惑,他战战兢兢遵循传统,勤谨修身。经历千百险阻,不屈不挫,终于乱世中脱颖而出。他立德立言立功,是大清第一位以文臣封武侯,虽位极人臣,功高震主,仍能善始善终

我们撷取曾国藩家书、日记及史稿,从财富观、修身思想、治家智慧、养生之道等不同层面,呈现曾国藩秉承的传统价值,为读者再现遗忘的精华传统。

同治元年(1862年),大清发生瘟疫。染疫的军民大量死亡,尸体顺着河流漂浮而下。由于尸臭弥漫,凡是闻到秽气的人,十个人中就有八九人病倒。曾国藩看着河中堆积的尸体,大叹:“诚宇宙之大劫,军行之奇苦也。”意思是这情况真是宇宙天地间的大劫难,行军打仗遇到的奇苦!

除了爆发瘟疫,大清对内与太平天国征战,对外面临诸国列强欺压。曾国藩身在乱世,面对功名和诽谤,他坚持自省修身,时常写信与诸弟共勉。

清军御敌,需要购买大批洋枪。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购炮时,听到有不少人谈论自家兄弟的过失。于是他提醒弟弟们行事应当谨慎,对于外界谈论的是非,秉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湖北官场对待其季弟曾国葆,也开始有意刁难。曾国藩安慰季弟,当一个人有了名望,是非也会随之而来。为此他举了一个例子,提到了金安清。

金安清也是很有才华的人。清宣宗道光四年(1842年),他在河南治水时,遇到了林则徐。林则徐向吏部写了一封书函,推荐金安清。金安清由此步入仕途。他历任江苏泰州府同知、海安府通判,官至道员(正四品)。太平天国起兵后,金安清加入统帅胜保的大营。咸丰十一年(1861年),金安清担任南北两台筹饷委员,因“藉捐肥己”,一说是因他得罪袁甲三、吴棠两任漕运总督,被革职查办。

金安清等人被弹劾后,官府抄没了金家财产,让金的妻子和儿子在街上站了大半夜。曾国藩说:“难道真的是因为他们犯下了万分的罪过吗?那是因为名望太大,赏罚也会随之而来。众口悠悠,起初不知道毁谤从何而起,也不知道又如何停止了。有才能的人,痛恨这些毁谤无凭无据,所以悍然不顾,但是毁谤仍旧沸沸扬扬。那些有德之士,害怕这些没有根据的毁谤,低调自抑坚持修德,毁谤则日渐平息。”他希望弟弟们面对毁谤能自抑自修,而不是悍然不顾,我行我素。曾国藩作为兄长,官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时时都在担心会从巅峰摔下来。他纵览古今人物事迹,像他这般有名望有权势的人,能够保全善终者,实在凤毛麟角。他非常担忧,当在自己处于鼎盛时,无法庇护荫福诸弟;日后一旦他摔下来,反而会连累诸弟。所以在书信中,他苦口婆心地劝诫弟弟们,不要在门户之内,兄弟之间计较胜负,反而忘了外患、外界众人的侧目。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大势已去,清军围攻金陵。曾国荃率军克复了常州、丹阳等多座城,惟独金陵迟迟没有攻下。清廷常年战争,对外又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北京条约》(1861年),国事艰难,军饷缺乏,很多事情进展得都不顺利,各种不堪入耳的非议,接连传到曾国藩的耳中。这一年,京师户部官员上奏折,有意刁难曾国藩。曾国藩心中抑郁难平。同年三月二十五日,他说:“用事太久,恐人疑我兵权太重,权力太大。意欲解去兵权,引退数年,以息疑谤。”为打消众人对他的诽谤和猜忌,他拟好了病休奏折,准备自解兵权,回家休养。此时,正是清军围攻太平天国的紧要关头,战事艰难没有结果。金陵没有攻克,江西太平军再起,大清军队需要钜额粮饷,这些重任均由曾国藩负责。倘若曾国藩病休回家,一旦清军因为军饷奇缺引起军队哗变,太平天国反败为胜,清军多年的苦战就会功亏一篑。曾国藩终是没能离开。面对艰难的时局,众人的非议,朝臣的掣肘,曾国藩抑郁成疾,然而他更心疼弟弟,常年在外带兵打仗,身心都在煎熬劳苦,所以常写信安慰曾国荃。

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原半壁江山。曾国藩与曾国奎等人竭力为大清挽回了局面。同治三年七月,清军攻破金陵,朝廷加封曾国荃为一等伯爵,锡名威毅,赐双眼花翎。加封曾国藩为一等侯爵,世袭罔替,赏戴双眼花翎。自大清开国以来,文臣封侯就是从此开始。朝野称贺,曾国藩不敢居功,他一如既往行事谨慎,如履薄冰。

曾国荃有功于社稷,但因他行事张扬,招致众人忌恨,还遭到朝臣弹劾。一天,曾国藩阅读邸报,获悉御史佛尔国春上奏朝廷,弹劾曾国荃是肃党成员,应当受到惩治。说起肃党,涉及到一场宫廷***。当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前,命以肃顺、载垣等八位大臣辅佐同治小皇帝,同时授予两宫太后印玺。顾命大臣拟旨后,要加盖两宫太后掌管的印玺,圣旨才能生效。但两宫太后意在垂帘听政,与辅政大臣不和,于是两太后与恭亲王奕?联手发起***,除掉了辅政大臣,其中载垣、端华在宗人府自尽,肃顺被斩,其他人等发往军台。这就是辛酉***,也称为祺祥***。

肃顺是皇室宗亲,此人喜交名流,并***纳他们的建议,受到咸丰帝的信任。然而肃顺恃宠而骄,揽权立威,数次兴起大狱,引起天下民怨;又奏请削减八旗俸饷,引起皇室贵族的怨恨。众人见他临刑,争相向他投掷瓦砾,拍手称快。肃顺生前与两宫太后交恶,御史佛尔国春弹劾曾国荃是肃党,如此诬陷无疑是想置他于死地。后经查实,此为诽谤诬陷,朝廷降谕还曾国荃清白,一场风波就此平息。曾国藩自述:“吾家高爵显宦,为众人所侧目,思之悚栗。”曾家兄弟是当朝达官显贵,一举一动受到众人瞩目,稍有不慎,都会留下弹劾的把柄,曾国藩细思内心感到极度恐惧。

曾国荃四十一岁之际,也就是同治三年(1864年)八月,曾国藩赠予他十三首组诗。其中第十首是: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节录自《沅圃弟四十一初度》)

诗文大意是说,对于位高权重之人,往往他的左边陈列著钟鼎铭记的功勋,右边则是诽谤他的状书。人间随处变幻莫测,那些看不见的风险,此起彼伏就像算数上的加减乘除,没有定数。曾国藩建议弟弟要像春秋时期楚国的屠羊说一样,看淡功名,拒绝国君赏赐,谨慎低调地做人。因人间万事就像天上的浮云,最终都会一消而散。

参考资料:

《曾国藩日记》

《曾国藩家书》

《清史稿》卷387/卷413

《曾文正公年谱》卷九

阅读开智慧,分享积功德!

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妙玉

《枉凝眉》新探

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国学班 王颖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学院 韩聃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这是《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曲文,长久以来,大多数读者都理所当然地认为“阆苑仙葩”指黛玉,“美玉无瑕”指宝玉,《枉凝眉》也一直被作为吟咏宝黛生死之爱的绝唱,然而,倘若我们能够撇开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再对曲文本身进行一次细致的推敲,便会发现事实未必如此。

周汝昌先生曾在《“金玉”之谜》 1 一文中表示过对传统说法的怀疑,他认为《红楼梦》中的“石”本以“瑕”为特色,脂批也特意指出“赤瑕宫神瑛侍者”之“赤瑕”是兼用“赤玉”和“玉小病也”两层含义,这样以“美玉无瑕”喻宝玉便说不通,而且前三支《红楼梦》曲的语调全是宝玉自白;《引子》是如此,《终身误》更加鲜明――“试遣愚衷”,“俺只念木石前盟”显然是宝玉自家口气,而《枉凝眉》曲后特以“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就暂以此释闷而已”作一顿挫,其后《恨无常》便转为了元春口吻,那么,一向自认“须眉浊物”甚至“浊玉”的宝玉突然自承“美玉无瑕,岂非明显的败笔?再者,“木石前盟”之“石”毕竟与“玉”不同,反对“金玉良姻”正是要否定“玉”――所以宝玉几次摔它砸它,由此种种,周汝昌先生推断《枉凝眉》非为“木石前盟”而设,实际是指与宝玉关系密切的两位女子,她们二人,一个宛如阆苑仙葩,一个宛如无瑕美玉。

行文至此,笔者大致赞成周先生的这个前提,然而,对于他接下来的论断“阆苑仙葩指史湘云,美玉无瑕指林黛玉”,笔者却持有不同的看法,经过对《枉凝眉》全文细致的考证和分析后,笔者斗胆提出新见解,认为“阆苑仙葩”指林黛玉,“美玉无瑕”则指妙玉。这二玉在书中一明一暗,一虚一实,与宝玉关系密切。所以《枉凝眉》实为黛、妙二玉合传,敬请红学界各位前辈批评指教。

首先,“阆苑仙葩”之“阆苑”典出《集仙录》:“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显然,“阆苑”为“阆风之苑”的缩写。李义山也曾有“十二层城阆苑西”之句,其次,《说文》中有“葩,华也”,可见“阆苑仙葩”之“仙葩”即仙花之意。再看《红楼梦》第一回中交代的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生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虽然“西方”似与“西王母所居宫阙”有相近之处,且“阆苑”与“灵河岸上三生石畔”都似仙境,但我们仍不能立刻断言“阆苑仙葩”即“绛珠仙草”,因为“仙草”并不一定能生仙花。那么我们不妨暂时转换视角。唐人李绅的《海棠诗》中有句云“海边奇树生奇彩,知是仙山取得栽,琼蕊籍中闻阆苑,紫芝图上见蓬莱”,其后宋人沈立的《海棠百咏》中也有“忽认梁园妓,深疑阆苑仙”之句,而且唐人贾耽在其所著的《百花谱》中将海棠评为“花中神仙”。这样我们可以推测《枉凝眉》中的“阆苑仙葩”是指海棠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葩”字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仅仅出现过两次,除“阆苑仙葩”外,便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描写怡红院内西府海棠“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2 了,两相比照,不难发现这种推测是有根据的。

再来海棠与绛珠草的关系,虽然海棠并无绛珠之称,但王象晋在《群芳谱》中有“(花)色之美者,唯海棠,视之如浅绛”之句,而且许多咏棠诗都把海棠花苞比作“珠玑”,如“前日海棠犹未破,点点胭脂,染就珍珠颗”(宋、张材甫《蝶恋花》),“美人压酒红珠落,半笑新晴半含萼”(元·刘洗《赋欧园海棠和罗起初》) 3 ,所以把绛珠草看作海棠的化身也不失恰当。再者,“葩吐丹砂”的西府海棠是春海棠,属于木本,恰合“木石前盟”之“木”,但这似乎与“绛珠草”之“草”有了矛盾。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第三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中的白海棠,它是秋海棠,恰为草本,又与“绛珠草”之“草”相合。

据元代伊世珍《琅环记》卷中引《***兰杂志》记载,“昔有妇人思所欢不见,辄涕泣,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又名八月春,即今秋海棠也”,再联系脂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可知断肠花与绛珠草遥相呼应。

宝玉曾说怡红院内西府海棠“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第十七回),相比黛玉“娇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第三回),二者多有相似。宝玉在“怡红快绿”诗中有“红妆夜未眠”(第十八回)的喻棠之句,相比“(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十七回),“(黛玉)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地睡了”(第四十五回),“黛玉叹道‘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了,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第七十六回),显然海棠况味颇像黛玉。还有一向被作为黛副的睛雯死前的春天,这株海棠花无故死了半边,可见海棠与黛玉乃至绛珠草的关系都非同一般,联系上文已经论述过的“阆苑仙葩”指海棠,可知黛玉为“阆苑仙葩”最恰当。

当然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湘云掣得了海棠签,题诗为“只恐夜深花睡去”,由此可判断这支花名筹上的海棠属春海棠,似乎湘云与海棠也有不少干系,但倘若海棠喻指湘云,海棠之枯与晴雯之死的关系便失去了着落,因为从书中很难找出湘云与晴雯的直接联系,第三十一回中有湘云赠绛纹戒指给袭人,鸳鸯、金钏、平儿的情节,第三十二回还透露出袭人“十年前”曾伏侍湘云的事实,其间均与晴雯无涉,再者,第七十六回写明湘云的失眠是因为“择席”,与黛玉的忧思难眠自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红妆夜未眠”的海棠和“阆苑仙葩”与黛玉的关系最密。

其次是“美玉无瑕”的问题。《红楼梦》里除宝黛以外,名中带“玉”字的还有蒋玉菡、白玉钏、妙玉和红玉。其中蒋玉菡和白玉钏很快就可以被排除,因为他们毕竟是书中的次要人物,况且蒋玉菡还是男子。红玉的名中虽有“玉”字,据脂批还可知道她在后三十回佚书中有“狱神庙慰宝玉”等重要情节,然而她从出场起便隐去了“玉”字,只叫小红。第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诸回又特笔写到她与贾芸的恋情,所以自然与“美玉无瑕”没有干系。而妙玉在书中正面着墨虽不算多,但意蕴却非同寻常,又居于金陵十二正钗之中,更重要的是,曹雪芹数次用十分含蓄的笔法暗示了她和宝玉之间极尽微妙的关系,虽然这种笔法可能常因烟云模糊而为一般读者所忽略。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就有不少值得玩味的笔墨。贾府众人游至栊翠庵,妙玉给贾母等人送过茶,“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而后“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可见妙玉待此三人与众不同,等到妙玉斟茶至宝玉,文字尤奇:“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我们知道,妙玉对刘姥姥用过的杯子嫌脏不要,还说:“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但她却将自己用过的杯子给宝玉这样一个青年公子斟茶,其中之意便觉十分微妙。再者,这明明是书中首次正面写到宝玉在栊翠庵品茶,则“仍”,“前番”诸语从何而来?细思此处,可以感到这一回前尚有许多“不写而写”的隐文,而后宝玉认为绿玉斗是俗器,妙玉反驳之后,“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 出来,”这种奇异的容器似乎便象征着妙玉的心中难以言说的九曲回肠,然而当宝玉对梅花雪茶“赏赞不绝”时,妙玉却“正色道‘你这遭吃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联系前文来看,这话显然有此地无银之嫌。此时宝玉似乎已深领其意,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也颇为满意,说“这话明白”,两人之语多有会心。

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中宝玉联诗落第,李纨提罚他去向妙玉要一枝红梅,“众人都道是罚的又雅又有趣,宝玉又乐为,答应着就要走”,这里宝玉的“乐为”便颇颇值昨玩味。然而对于取梅的过程雪芹却偏偏略去不写,只提到宝玉归后说“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接着又写了一首有声有色的诗《访妙玉乞红梅》,其间又觉颇多隐晦之处。待到六十三回宝玉生日,妙玉更是大胆地送上了一张“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粉红笺子,这种行为在世人看来是“放诞诡僻”,难以理解的,但这却是妙玉被青灯古佛苦抑着的青春心灵对知己的表白,对命运的抗争。

值得一提的是,书是还有两个极重要的小细节,宝玉居处名为怡红院,妙玉居处名栊翠庵,二者不论从字面上还是在平仄上都恰好相对,恐非作者闲笔。再者,怡红院中有松树,潇湘馆中有绿竹,栊翠庵中有红梅,宝玉、黛玉、妙玉这“三玉”恰恰拥有“岁寒三友”,这更不可能是巧合,只能是作者的有意安排,暗示黛妙二玉与宝玉的关系与众不同。最重要的是,妙玉判词中有“可怜金玉质”之句,《世难容》曲文中更是明明点出妙玉是“无瑕白玉遭泥陷”,这样以“美玉无瑕”代指妙玉便有了充分的依据。

此后的“若说没奇缘”,“若说有奇缘”二句,则表达了宝玉在必然的悲剧结局中对命运的怀疑和质问,“一个枉自嗟呀”意为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这是符合林黛玉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第六十三回黛玉的掣的芙蓉花筹上题诗为“莫怨东风当自嗟”,“一个空劳牵挂”意为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显然这说的是妙玉了。虽然她也曾在某些时候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作出过不安与焦灼的挣扎,但她毕竟只能在给宝玉的拜帖上写下“槛外人”,这说明一道尘世与佛门的鸿沟尽可以轻而易举的隔绝一切,纵使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空劳牵挂”的痛苦也早已注定。

接下来的“一个是水中月”仍是对妙玉而言,《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只有第七十六回“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写到了水中之月:“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而当黛玉联至“冷月葬花魂”时,妙玉突然从山石后转出,将诗拦住,水月镜花之气隐隐可见,妙玉还说:“我听见你们大家赏月,又吹的好笛,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一向幽闭于青灯古殿的妙玉偏偏于此时出来赏月,话中又特以“清池皓月”并提,恐非无意。“一个是镜中花”自然指黛玉了。黛玉与“阆苑仙葩”以及“冷月葬花魂”的关联,前面已经有所论及。在第二十八回中,宝玉于冯紫英家酒席上所吟“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一曲完全是表现黛玉的相思愁怨且颇似黛玉自诉心声,其中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之句,似有镜中花之意,绝非闲笔。因为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中遥有呼应之文,宝玉病愈后对将归潇湘馆的紫鹃说:“我看见你文具里头有三两面镜子,你把那面小菱花的给我留下罢,我搁在枕头旁边,睡着好照。”将种种蛛丝马迹联系起来,可知“镜中花”实喻黛玉,黛妙二玉合为“镜花水月”,表明她们的理想和向往虽然美好,到头来终如虚幻的镜花水月那样难以成为现实。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前面说过,笔者认为“枉自嗟呀”和“空劳牵挂”分别指黛玉与妙玉,而接下来的“水中月”和“镜中花”则分别指妙玉与黛玉。两相比照,不难发现曲文上下句间失去了一般意义上的对应关系。似乎有些无理,但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这种“错对”之笔在《红楼梦》中非止一处,第五回宝玉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看到的第一首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显然词中之意是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而言。其中“停机德”指钗,“咏絮才”指黛,这自然没有什么疑议。然而末两句以谐音分说黛钗,位置完全颠倒过来了。还有一例见于第十八回无春归省时宝玉作“怡红快绿”一诗,中间两联是“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根据宝玉在第十七回强调的怡红院“蕉棠两植”来看,“绿蜡”与“红妆”分喻芭蕉和海棠,但下句再一次出现了错对之笔,先言“绛袖”,后提“青烟”。所以,笔者新解的《枉凝眉》中有对应错乱之处也还是说得通的。并且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这种笔法,显然也是雪芹有意所为。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拟撰另文详论,此处则不再赘述。

曲文末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代指转世还泪而来的黛玉是非常明显的,但若说因为书中未写妙玉之泪便与妙玉无关,也不不符合雪芹一贯严谨的笔法的,笔者认为要解释这一句,必须先挖掘出书中黛妙二玉的特殊关系。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妙玉邀宝钗和黛玉入内喝茶。“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便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此语中便有文章。钗黛同为宾客,钗坐榻而黛坐蒲团,且特笔点出这佛家用具蒲团是“妙玉的”,不能不说黛玉此举有以宾为主的味道了。其后,妙玉拿出给宝钗的茶具:“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这‘ ’不能不谓之珍贵已极,然而终究满是人间富贵之气。再看给黛玉的茶具则不同:“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 ’”。首先,钵是佛家之物,黛玉茶具如钵,正如前面“坐在妙玉的蒲团上”相似,且垂珠篆字颇有脱俗的仙家之感。联想起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妙玉曲文《世难容》明言其“才华馥比仙”,可知雪芹独以“仙”呼此二人,意义自然非同寻常。再者“点犀  ”似是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意,所以黛玉与妙玉的交往中应极有默契。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黛玉对妙玉嘲讽她为“大俗人”不见任何计较之意,更没有像平素待人那样反唇相讥。

在对待刘姥姥的态度上,黛妙二人更是惊人的相似,妙玉是一见成窑的茶杯被刘姥姥用过,就立刻嫌脏不要了(第四十一回),黛玉更是刻薄地嘲其为“母蝗虫”(第四十二回),二人对刘姥姥的偏见与清高自许如出一辙。第五十回宝玉去向妙玉要红梅花时,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却出其不意地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这与妙玉真可谓心有灵犀了。此后宝玉作《访妙玉乞红梅》诗中有“不求大士瓶中露,但乞嫦娥槛外梅”之句,明以嫦娥喻妙玉,无巧不巧,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时黛玉有一句“人向广寒奔”,二者再次出现相似之处,同回书中妙玉领黛玉和湘云来到栊翠庵,并取笔墨纸砚写下了黛湘的联句。这时,“黛玉见他今日十分高兴,便笑道,‘从来没见你这样高兴。若不见你这样高兴,我也不敢唐突请教。这还可以见教否?若不堪时,便就烧了;若或可改,即请改正’。”当妙玉自告奋勇要为之续诗时,黛玉又忙说:“果然如此,我们的虽不好,亦可以带好了。”妙玉续成“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后,黛玉更是赞道:“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的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熟悉黛玉的读者不难发现,黛玉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以及对他人的赞赏在书中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她自身才华横溢,且一向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第十八回元春省亲命诸姐妹赋诗时,黛玉是“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奉命只作一匾一咏后,还“末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第三十七回结白海棠诗社时,众人各自思索,“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待大家都有后即“挥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黛玉在他人面前的自负与此处对妙玉的谦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样的,栊翠庵续诗完毕,黛湘二人告辞时,“妙玉送至门外,看他们去远,方掩门进来”,相比于第四十一回贾母带众人离开栊翠庵时,妙玉是“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足见黛玉和妙玉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另外,妙玉的诗句“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之意也与黛玉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第六十三回宝玉收到妙玉“遥叩芳辰”的拜帖后,不知如何回“槛外人”三字,出神半天后又想“不如问黛玉去”,也从另一个侧面衬托了黛妙二人的亲密。

行文至此,或许还有人会说,以上所举的例证固然能够表明黛玉与妙玉非同寻常的种种默契,但似乎仍不足以说明《枉凝眉》末句的黛玉之泪同时也是妙玉之泪,那么我们不妨再研究一下二人身世遭际上的重合之处。第十八回林之孝家的介绍妙玉说:“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已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文墨也极通,***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如果我们把其中的“带发修行”、“买替身”、“亲自入了空门”、“十八岁”、“法名妙玉”几个字眼抽出,那么剩下的话简直成了对黛玉的描述,因为黛玉之父林如海“本贯姑苏人氏……虽系钟鼎之家,却亦书香之族”(第二回),黛玉则是“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请了多少名医配药,皆不见效”(第三回),并且先失母(第二回),后亡父(第十四回),黛玉进贾府时只带了两个人“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第三回),一切都与妙玉极其相似,“文墨也极通”、“模样儿又极好”用在黛玉身上自然恰当,不用多说,至于“***也不用学了”,书中亦自有暗示。第二十二回中黛玉对宝玉说的“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便包含了不少禅机,其后为宝玉续的两句偈语“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用宝钗的话说是“这方悟彻”更表现以黛玉对禅学的解悟之能。在第三回中,黛玉的言语也隐隐露出***“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所以,黛玉与妙玉的区别之处只在于是否入空门了。

第三回还透露那癞头和尚说黛玉“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脂批有云:“惟宝玉是最不可见之人。”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所以洒泪拜别父亲进入贾府,这算是违背了不见哭声和外姓亲友的话,果然由“风刀霜剑严相逼”直至最终泪尽而亡和“一 净土掩风流。”第十八回中说妙玉的师父临终遗言“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这里的“静居”当是“独卧青灯古佛旁”之意,妙玉虽未回乡,但因为贾府“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和“遣人备车轿去接”,最终也未能“静居”而进了大观园,结局是“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恰似李义山的一句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而黛玉正如李义山的另一句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第四十回黛玉曾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第六十三回又掣得“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筹,故有是说。)

这样,从黛妙二人的亲密关系以及身世遭际的种种重合中可以看出,黛玉实际上是尘世间的妙玉,而妙玉正是佛门中的黛玉,二人在书中互为映照。雪芹是在用明暗相间的笔法明写黛玉,暗写妙玉,所以说“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是同时写黛妙二人之泪,而妙玉之泪实为不写而写之笔。

由以上种种论述可以得出,《枉凝眉》之曲实际是以宝玉之口为黛玉、妙玉二人合传。相比于传统的宝黛爱情咏叹说与周汝昌先生的黛玉湘云合传说,笔者认为《枉凝眉》合咏黛妙二玉更为合理。

好词(成语,要意思,越多越好)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

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

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

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

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

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扩展资料:

圆明园是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胜门、安定门等处,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纷纷退至圆明园一带,英法联军遂追至圆明园。

守园的官兵寡不敌众败走。法军首先展开抢劫行动,英军司令格兰特遂批准英军入园。联军士兵大肆劫掠园中的珍宝和陈设物。根据英国官员事后估算。

被掠走的文物珍宝(金银、宝石、绸缎和古玩陈设等)价值达600万英镑之多,因不识其价值或因搬运不便而被毁坏的珍本图书、佛塔、瓷器、家具等价值与此相仿。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

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百度百科-圆明园

关于"鼎"的资料

成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发音:yīfūdāngguān,wànfūmòkāi

释义: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晋·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

示例:剑阁峥嵘而崔嵬,~。(唐·李白《蜀道难》诗)

成语:草木皆兵

发音:cǎomùjiēbīng

释义: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示例: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

成语:马革裹尸

发音:mǎgéguǒshī

释义: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常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成语:赤膊上阵

发音:chìbóshàngzhèn

释义: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示例:他终于~,亲自出马了。

成语:乌合之众

发音:wūhézhīzhòng

释义:象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出处:《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示例:外边虽有些人,也是~,不相统摄。(清·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二回)

成语:打草惊蛇

发音:dǎcǎojīngshé

释义:原比喻惩甲菟乙。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示例:空自去“~”,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

成语:四面楚歌

发音:sìmiànchǔgē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示例:在这~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成语:用兵如神

发音:yòngbīngrúshén

释义: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九回:“为头一个先生,姓樊,名瑞,绰号混世魔王,能呼风唤雨,用兵如神。”

示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神机妙算,~。

成语:有勇无谋

发音:yǒuyǒngwúmóu

释义:只有勇气,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不讲策略。

出处:唐·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王)武俊蕃种,有勇无谋。”

示例:毕丰~,极贪酒色,不恤下人,喽罗尽皆离心。(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五回)

成语:声东击西

发音:shēngdōngjīxī

释义: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示例:蜀人或~,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

成语:坚壁清野

发音:jiānbìqīngyiě

释义: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出处:《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示例:不许出战,只是~,待这干贼寇粮尽力弛,方可追他。(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一回)

成语:揭竿而起

发音:jiēgānérqǐ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示例:一时各路人马,~,不分昼夜,兼水路纷纷入鄂。(白先勇《梁父吟》)一败如水

形容大败,犹水泄地不可复收

一败涂地

形容彻底失败,不可收拾

一班半点

犹言一点半点,常暗指男女关系。班,通“斑”

一班一辈

谓同等,不相上下

一班一级

犹言一官半职

一般见识

谓同样浅薄的见解和气度

一般无二

完全相同,毫无两样

一斑半点

比喻极小部分

一板三眼

本为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四拍子的叫一板三眼。比喻义与“一板一眼”同

一板一眼

本为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二拍子的叫一板一眼。后即借喻言语行为有条理,合规矩

一瓣心香

谓心中虔诚敬礼,如燃香供佛

一暴十寒

亦作“一曝十寒”。晒一天,冷十天。比喻做事没有恒心

一本万利

用极少资本牟取最大利润,形容本轻利重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正规的经典。后即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有时带有讽刺意味

一笔不苟

谓作书画或撰文极其认真,毫不马虎

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灾民。

哀兵必胜:受压抑而奋起反抗的部队,必然能打胜仗。

哀而不伤:悲伤而不致于伤害身心。

唉声叹气:因哀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挨ai1门逐户:一家一户地(做)。

爱财如命:形容及其吝啬。

爱莫能助: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

爱屋及乌:因为爱某人而对于其有关的人和事也产生好感。

安分守己:规矩老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安之若素:对待困难、危险和特殊情况,心态黯然,像对待平常情况一样。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例,遵循一定的程序。

按图索骥:原比喻办事拘泥成规;现也指按照线索去寻找事物(不做定语)。

鞍马劳顿∶形容旅途和战斗的劳累。

安贫乐道:安于贫困的境地,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标准。

安步当dang4车:慢行当作坐车。

安土重zhong4迁:留恋故土,不愿迁徙。

黯然销魂:黯然消魂。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黯然失色:指相比之下显得黯淡无光。

暗度陈仓: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贬义词。

暗送秋波:原指暗中用眉目传情。后引申为暗中示意,献媚巴结。

暗香疏影:梅花淡淡的香味(用典)。

暗箭伤人:比喻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人。

昂首阔步:形容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嗷ao2嗷待哺bu3: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拔山举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拔山扛鼎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尝鼎一脔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春秋鼎盛 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

大名鼎鼎 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刀锯鼎镬 刀、锯:古刑具,也指割刑和刖刑;鼎镬:古炊具,也指烹刑。指古代刑具。也泛指各种酷刑。

调和鼎鼐 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

鼎铛有耳 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

鼎铛玉石 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生活极端奢侈。

鼎成龙去 指帝王去世。

鼎成龙升 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鼎鼎大名 形容名气很大。

鼎鼎有名 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

鼎分三足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鼎足三分”。

鼎湖龙去 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鼎镬刀锯 鼎:古代烹用的青铜器物。镬:大锅。鼎镬: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引用指称最残酷的刑罚。

鼎镬如饴 饴:麦芽糖,糖浆。受酷刑像吃糖一样。形容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鼎鼐调和 比喻处理国政。

鼎食鸣钟 鼎:古代炊器;钟:古代乐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生活排场。

鼎食鸣锺 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生活排场。同“鼎食鸣钟”。

鼎食钟鸣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鼎新革故 旧指朝***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掉旧的,建立拳的。

鼎鱼幕燕 宛如鼎中游动的鱼,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鼎玉龟符 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

鼎折覆餗 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鼎折餗覆 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鼎足而居 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鼎足而立 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鼎足而三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鼎足三分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鼎足之势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负衡据鼎 指身居高位,肩负重任。

革故鼎新 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旧指朝***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革旧鼎新 旧指朝***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同“革故鼎新”。

瓜分鼎峙 比喻国土分裂,群雄对立。

海内鼎沸 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击钟陈鼎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击钟鼎食 打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或富人生活奢华。

禁鼎一脔 御用鼎器中的一块肉。比喻珍美之物。

九鼎大吕 九鼎:古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大吕:周庙大钟。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

九鼎一丝 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

举鼎拔山 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举鼎绝膑 绝:折断;膑:胫骨。双手举鼎,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扛鼎拔山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扛鼎?#92;牛 扛鼎:把鼎举起来。?#92;牛:把两头相斗的牛位开。能把鼎举起来,能把相斗的两头牛拉开。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匡鼎解颐 指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力能扛鼎 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列鼎而食 列:陈列;食:吃。形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龙去鼎湖 指帝王去世。

鸣钟列鼎 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形容古代贵族***生活的豪奢。

鸣钟食鼎 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形容古代贵族***生活的豪奢。

幕燕鼎鱼 比喻处境极危,即将覆灭。

牛鼎烹鸡 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群情鼎沸 形容群众的情绪异常激动,平静不下来。

染指于鼎 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人声鼎沸 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三分鼎立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

三分鼎足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三牲五鼎 原形容祭品丰盛。现形容食物丰富美好。

三足鼎立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商彝夏鼎 夏商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商彝周鼎 彝、鼎: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商周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笙歌鼎沸 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常。

四海鼎沸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问鼎轻重 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

问鼎中原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五鼎万钟 指***厚禄

夏鼎商彝 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言重九鼎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

一代鼎臣 一个时代中大家所景仰的大臣。同“一代宗臣”。

一言九鼎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彝鼎圭璋 比喻典雅出众。

鱼游沸鼎 鱼在锅里游。比喻处境十分危险,有行将灭亡之虞。

折鼎覆餗 ?铂鼎内食物。比喻力不能胜任,必至败事。

钟鼎人家 富贵宦达之家。同“钟鼎之家”。

钟鼎山林 比喻富贵和隐逸。

钟鼎之家 富贵宦达之家。

钟鸣鼎列 指官高位重。同“钟鸣鼎重”。

钟鸣鼎食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钟鸣鼎重 谓官高位重。

重裀列鼎 喻指生活富贵,位居***。

词目 相去悬殊

发音 xiāng qù xuán shū

释义 比喻相差很远。

出处 无

示例 张家没落后的生活与昔日豪华享受真是~。

词目 偷天换日

发音 tōu tiān huàn rì

释义 比喻暗中改变事物的真相,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且说尹子崇自从做了这一番偷天换日的大事业,等到银子到手,便把原有的股东一齐写信去招呼。”

示例 他所玩弄的~的鬼把戏,早被大家识破了。

词目 投鼠忌器

发音 tóu shǔ jì qì

释义 投:用东西去掷;忌:怕,有所顾虑。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出处 《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

示例 ~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一回)

词目 以义断恩

发音 yǐ yì duàn ēn

释义 用大义割断私恩。指秉公行事,不徇私情。

出处 《晋书·刘毅传》:“凡所以立品设状者,求人才以理物也,非虚饰名誉,相为好丑。虽孝悌之行,不施朝廷,故门外之事,以义断恩。” .

词目 坐怀不乱

发音 zuò huái bù luàn

释义 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出处 《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示例 ***都说他无行,其实水秀才原是~的。(明·兰陵笑笑生《词话》第五十六回)

词目 厚积薄发

发音 hòu jī bó fā

释义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词目 差强人意

发音 chā qiáng rén yì

释义 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

出处 《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示例 我得了这一封信,似乎还~。(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六回)

词目 作舍道边

发音 zuò shě dào biān

释义 在路旁筑室,和过路人商量。比喻各有各的说法,事情没法做成功。3lian***

出处 《诗经·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后汉书·曹褒传》:“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

词目 心慌意急

发音 xīn huāng yì jí

释义 心里着慌,乱了主意。同“心慌意乱”。 熙熙攘攘 形容人很多。 高垣睥睨 高高低低的城墙。

一切乌有 先前的一切景象都没有了。 安如泰山 像泰山一样稳固;形容事物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危在旦夕 形容危险就在眼前。旦夕:早晨和晚上;指很短时间之内。

满腹经纶 引申为人的才学、本领、谋略等。形容很有学问和才能。

朝不保夕 早晨不能保证晚上的情况。形容生活困难;也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责无旁贷 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形容应当由自己尽责。

中国十大神兽有哪些?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是宫廷瑰宝,是***、财富、贵族的代言物,是青铜时代的精神所在,人们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灵气,富其生活,牢其基业,昌其事业,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如果说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出庄严厚重,给人以威严与权力的联想,那么铸于鼎腹内壁上的长篇铭文则蕴涵着丰富的史料价值。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向***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语:

拔山扛鼎 拔山举鼎 尝鼎一脔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龙去 鼎成龙升 鼎铛有耳 鼎铛玉石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 鼎镬刀锯 鼎湖龙去 鼎镬如饴

刀锯鼎镬 大名鼎鼎 鼎鼐调和 鼎折覆餗 鼎食鸣钟

鼎食鸣锺 鼎折餗覆 鼎食钟鸣 鼎新革故 鼎玉龟符

鼎鱼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势 负衡据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旧鼎新 海内鼎沸 举鼎拔山 九鼎不足为重 九鼎大吕

举鼎绝膑 禁鼎一脔 九鼎一丝 击钟陈鼎 击钟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颐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龙去鼎湖

幕燕鼎鱼 鸣钟列鼎 鸣钟食鼎 牛鼎烹鸡 群情鼎沸

人声鼎沸 染指于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调和鼎鼐 问鼎轻重 五鼎万钟 问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鱼游沸鼎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 钟鼎人家 钟鼎山林 钟鼎之家 钟鸣鼎列

钟鸣鼎食 钟鸣鼎重

4灵:麒麟、凤凰、龟和龙

4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4凶:混沌、穷奇、梼杌、饕餮

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形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皇帝的象征与代表。在东方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话里,龙更像是长翅膀的蜥蜴。

在中国,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而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中说的了。

凤凰在中国来说,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又有说是佛教大鹏金翅鸟变成的。凤凰神话中说的凤凰是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又请凤是有五种品种,以颜色来分的:红是凤、青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凤凰又可说是朱雀或玄鸟。朱雀是四灵之一,也和其它三种一样,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联想起来就是朱雀了。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它也有从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祖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 被称为圣兽王。且是神的坐骑

大家很熟悉的神鸟了,头像鸡,颔像燕,颈像蛇,胸象鸿,尾像鱼。五德之鸟。

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图赞》说有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在《鬼谷子阴符七术》里面讲到:养志法灵龟。也就是培养意志要学习龟的意思。

灵龟是人们在动物图腾中发现的一种常寿的动物,因此是长寿的代名词。

张衡在《灵宪》中有一番描述:“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因此,灵龟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做为一种灵兽出现在记录中。是“龙凤麟龟”四大神兽之一。

神龙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怪物。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吕氏春秋·先识》:“ 周 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者,畏羣而击单,名曰饕餮。”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六:“ 绍圣 初,先人官 长安府 ,於西城 汉高祖 庙前卖汤饼民家,得一白玉奁,高尺馀,遍刻云气龙凤,盖为海中神山,足为饕餮,实 三代 宝器

据《山海经?海内北经》所载,指穷奇外貌像老虎,长有一双翅膀,喜欢吃人,更会从人的头部开始进食,是一头凶恶的异兽。可是,同样在《山海经》中,〈西山经〉一篇却提到穷奇的另一种形象,该篇中的穷奇,外貌像牛,长著刺猬的毛发,与〈海内北经〉所述者有很大的差别。不过二者都是喜欢食人的凶兽,这方面则没有分别

混沌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

梼杌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相传是北方天帝颛顼的儿子,它还有名字叫做傲狠,难训,由这几个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为了。和穷奇一样,梼杌后来也成了四凶之一。

獬豸

古代神裁制度下产生的著名神兽,又被称为“法兽”。根据《论衡》和《淮南子?修务篇》的说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据传角断者即死,有被见到长有双翼,但多数没有翅膀。拥有很高的智慧,能听懂人言,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触。后世常将普通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九尾狐

省称“九尾”,亦称“九尾禽”。传说中的异兽。居青丘之山,食人。其说始见于先秦,至汉传为瑞祥之兽,象征王者兴。又,天下太平则现,象征王者子孙繁息。

《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耳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白虎通》:“德至鸟兽则九尾狐见

夔牛(kui)

《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夔与天地同生 世上只有三只 以上是第一只 第二只乃秦始皇所杀 但秦始皇没有黄帝的功业 所以这只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没那么神奇

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赤焰兽

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本是神农氏后裔,在一次大战中,骑火龙的祝融大获全胜,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河水倾泻人间,为平衡水火之力,祝融派火龙游走于地下,这火龙后裔的一支便是赤焰兽。由于泛滥四野的洪水是凡水,祝融收走火龙身上的三昧真火,作为其后裔的赤焰兽,便不再身具神火。即使如此,钢筋铁骨周身烈火的赤焰兽仍不是凡人所能打败的。

《神魔志异.灵兽篇》赤焰兽 ∶万火之精玄火鉴之守护异兽,周身赤焰,火毒汹涌,中人立死。传闻

有异教密法,上古凶神,以赤焰魔兽催持八凶法阵,至为诡异。

白泽

昆仑山上的神兽,著名的神兽,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时有圣人治

重明鸟

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明鸟,一名双晴言在目

毕方

一种鸟,型状如鹤,一足,有红色的纹和白喙。

鬼车

别名九头鸟。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说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此疑为个例)

《三国典略》、《岭表录异》、《正字通》、《古风》有载。

横公鱼

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却邪病。

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

《山海经(北山经)》有载。神异经(北方荒经)》有载

飞廉

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说其为风伯。但我觉得应该是操纵风力大气的神兽更合理。《楚辞(离骚)》有载。

烛龙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又名烛阴,也写作逴龙。人面龙身,口中衔烛,在西北无日之处照明于幽阴。传说他威力极大,睁眼时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认为,烛龙为北方龙图腾族的神话,其本来面目应是男根,由男性蜕变而来。其产生晚于女阴崇拜时代。

《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又《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参阅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

《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逴龙赦只。”

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淮南子·地形训》)

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郭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①)

《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 ,行南时大 ,行北时严杀。(《易纬乾坤凿度·卷上》)

《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诸说大同小异,显系本自《海外经》和《大荒经》

鸣蛇

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见则大旱。《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谛听

相传为金地藏菩萨坐骑,又称“独角兽”,“地听”,“善听”,乃九华山镇山之宝。金地藏卓锡九华,立志修行,因有谛听昼夜相随,处处逢凶化吉,终成佛法。佛教尊称谛听为神犬,后人缘其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

谛听集群兽之瑞像于一身,聚众物之优容为一体,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形态别致,想象丰富。世人珍之为“镇宅之宝”、“庙堂之尊”、“天地精灵”和“万兽征物”,广泛纳为收藏。

年兽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独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夫诸

象鹿,但有四角。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三经)》有载

南海蝴蝶

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须足,仍有八十斤,极其鲜美。《岭南异物志》有载

山蜘蛛

巨蛛,大如车轮,其丝可止血。《南部新书》有载。

角端

传说中祥瑞之兽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其说始见于汉。

《宋书·符瑞志下》:“角端者,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

蛟龙

又如:蛟虬(蛟与虬。虬:古代传说中一种有角的小龙。亦泛指水族);蛟螭(蛟龙。螭:传说为蛟龙之属的一种动物);蛟兕(蛟龙与兕牛)

又有古书说是无角龙

蛟,龙属。无角曰蛟。――《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