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聋郑哑,宋聋郑昭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22 0
  1. 战国七雄各自以什么闻名?

周武王伐纣,商朝覆亡后,按照分封制的礼法,国家虽然覆亡,胜利者仍然不能让以前的贵族宗祀灭绝,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时,仍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国号宋。 以奉商朝的宗祀,为周朝的二王三恪之一。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

微子启去世后,其后裔担任王朝大臣,为微氏。其弟微仲衍继位。国君传了几代后,即发生内乱。 湣共公去世后,弟炀公熙自立,其太子弗父何不得立。湣公子鲋祀为此很不满,认为国君位职应该为其兄长弗父何。于是炀公三年,公子鲋祀杀掉了叔父炀公熙,欲立兄长为国君。弗父何以得位非正为由拒绝出任国君,于是公子鲋祀自立为国君,是为宋厉公。自此之后,宋国君位基本父子相承,直到宋宣公打破这惯例,结果由此引发宋国一场内乱。 春秋初年,宋国仍奉行着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西元前728年,宋宣公卒,其弟宋穆公继位。而在宋殇公时,在位尚未满十年,即为华父督所杀。此一同时,宋国因时常干涉卫国、郑国内政而发生战争。前690年宋国内乱,诸公子纷外逃。

前728年,宋宣公卒,其弟宋穆公继位。宋穆公去世后,不立其子公子冯,以忠于兄宋宣公所托为由,坚持立兄子公子与夷。于是公子冯流亡郑国,公子与夷立为国君,是为宋殇公。

宋殇公继位后,大司马孔父嘉受穆公和所托,辅佐殇公,与另一大臣华父督共同执政。两人皆为公族大夫。华父督为宋戴公之孙,而孔父嘉则为弗父何之后。华父督对孔父嘉地位高于己很不满,而且有次华父督见孔父嘉之妻美貌并为这垂涎不已。

由于公子冯在国内有一定势力,而且得到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支持,因此对此非常不放心。由此与郑国发生连年征战,但输多胜少,因此国内民怨很深,华父督利用此形势,即散布谣言,说大司马将要再次对郑用兵。于是国内发生骚乱,华父督趁机袭杀孔父嘉,夺走孔父嘉之妻。孔父嘉之子木金父则逃难到鲁国,从此孔氏成为鲁国人。

宋殇公与夷听闻华父督煽动杀死自己的亲信孔父嘉,于是驱战车欲杀华父督。华父督见国君发难,于是下趁机一举杀掉了宋殇公。接着从郑国迎立公子冯即位,公子冯是为宋庄公。

宋庄公继位后,根本置当年郑国关照之恩不顾,贪于财赂。而且,他由华氏所立,因此华氏专政,宋国常干涉卫国、郑国内政而发生战争。 ,齐恒公曾将公子姜昭托付于宋襄公,现在,宋襄公也有意扶持他作齐国国君,于是,宋襄公通知各诸侯国,要大家发兵一道送公子姜昭回国接替王位。

但宋襄公的威望不高,只有三个小国带来兵马响应他。宋襄公带领四国人马向齐国进发,齐国大臣见四个国家的兵马打来,就大开城门,迎接公子姜昭即位,这就是齐孝公。

齐国原本是诸侯的盟主国,如今宋襄公帮齐孝公登上君位,就沾沾自喜起来,萌发了取代盟主的雄心。但这次响应拥戴齐孝公登位的只有三个小国听命于他,其他中原大国根本不予理睬,可自己又没有实力去强迫他们,于是他就决定拉拢大国,借大国的声威去压服小国。

宋襄公拉拢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南方的楚国,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大臣们以后,首先反对他的就是他的哥哥子目夷,他说:“宋国国力微弱,无力承受霸主的地位,弄不好还会招来灾祸”。但宋襄公不听大臣们的劝告,不自量力地于公元前639年向楚成王、齐孝公发出邀请,请他们于那年的农历7月在宋国的盂(今河南睢县)召开诸侯国会议,讨论订立盟约的事情。

到时,宋襄公兴致勃勃的准备赴会,兄长子目夷又劝他说:“大王要多带些兵马,以防楚王不怀好意”。宋襄公却说:“那怎么行,我们开会就是为了不打仗,带那么多兵马干什么”在开会的时候,宋襄公和楚成王都想当盟主,双方争执不休,可楚国实力强大,附和楚国的诸侯国多,宋襄公还想争辩,结果被楚成王带来的将领抓了过去,后经鲁国与齐国在一旁劝解,同意楚成王作了盟主,才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回来后,憋了一肚子气,他恨楚成王,也恨同楚成王一个鼻孔出气的郑国国君。于是,他又决定讨伐郑国。公元前638年,宋国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带兵直攻宋国。楚、宋两国军队隔泓水(今河南柘城)对峙,楚军在北,宋军在南,楚军仗着人多,大白天强行渡河,向宋军进攻。这时,子目夷对宋襄公说:“趁楚军还未全军过河,现在我们冲杀过去,一定能胜利”。可呆气十足、愚不可及的宋襄公却说:“不行,我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结束,我们就杀过去,还算得上是仁义国家吗”。这时,楚军已全部上岸,正乱作一团的排队摆阵,子目夷又对宋襄公说:“趁现在楚军立足未稳,我们杀过去,可能还能胜利,否则,我们就危险了”。宋襄公说:“你这个人太不仁义了,人家的队伍还没排好,怎么可以进攻呢”。可是,话没说完,大队的楚军洪水般的冲杀过来,冲得宋军纷纷溃逃,宋襄公的大腿上也中了一箭,在几个忠心的大臣保护下,宋襄公才得以脱身。

宋军大败的消息传遍宋国,人们议论纷纷,埋怨宋襄公不该和楚国交战,更不该那样打仗。公子子目夷把这些议论报告了宋襄公,宋襄公满不在乎地说:“依我看,讲仁义的人就应该向我这样打仗,比方说,见到已经受伤的人,就不要再伤害他;见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要抓他作俘虏……子目夷再也不想听他愚蠢的胡说,气愤的说:“打仗就要消灭敌人,如果怕伤害敌人,你何必打仗,如果见到头发花白的人不抓,那就干脆让他把你抓走”!

宋襄公霸主没有当成,反而病势加重,过了一年(公元前637年)就死了。 以后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争霸时,宋国夹在中间,战事连年不断。80年间,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战争。

第一次弥兵之盟

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因为和晋楚两国令尹有私交,又正当两国交兵疲惫之际,由臣华元发起和平大会,倡议弭兵,最终受到响应,在宋国召开十国参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国保证了十余年的和平时期,中原得到四十年较为和平的环境。但是,宋国内部权力斗争不断。

但第一次弥兵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不久晋楚之间再次爆发鄢陵之战。楚国战败,并由此陷入危机。而晋国日子也不好过,内部诸卿家族之间以及国君与卿大夫之间内斗相当激烈,西方的秦国趁机屡攻晋国。

第二次弥兵之盟

第一次弥兵失败,以晋、楚为首的两大集团重启纷争,但由于各国都有深深内忧,无为对外争霸。于是他们都想弥兵。

宋国作为晋楚两国争霸的受害者,希望再次得和平。于是大夫向戌在前547年开始牵线晋楚两国重臣,意图再次达成弭兵和议。

向戌与晋国大夫赵文子,楚国令尹子木关系友善,他先亲自造访晋、楚二国,籍这两人在国内的影响力说服楚晋。并亲自拜访齐国,遣使秦国,使之答应会盟于宋,各小国亦响应。这样大多数国家开始会盟于宋。

会盟初,晋楚之间对于礼仪细节以及谁为盟主的问题而争议,向戌加以调解,加上晋国赵文子考量情势决定退让盟主之位,使会议得以顺利在前546年召开进行,最后成功下盟约。秦国没有参加会盟,但宣布接受盟约。宋样,晋楚两大势力之间维持了数十年较为和平的日子。

弥兵之后,宋国得到了几十年的和平环境。但宋国并未利用这几十年的和平趁机改革弊政。因此有了“宋聋郑哑”的说法。唯一的一次较大军事事行动是灭掉曹国。宋景公时,宋曹两国交恶,曹国叛晋攻宋,宋国伐曹,杀死曹国末代国君伯阳,灭掉了曹国。 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发生卿大夫夺权,江山改姓或由旁支取代,像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宋国也发生了戴氏取宋,宋桓公被宋剔成君(戴氏)推翻,宋剔成君成为国君,即剔成 。

公元前318年,子偃 称王,即宋康王。史称宋康王“行王政”,即实行政治改革,宋国遂强盛起来,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掉滕国,取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受到齐、楚、魏大国的忌恨,乃与齐、魏为敌国。

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便联合楚国、魏国攻打宋国,宋国百姓四处逃散,城池没能守住,宋康王于是逃到倪侯的住所,齐军抓获并杀死宋康王,灭亡宋国,三国共同瓜分宋国的土地。

战国七雄各自以什么闻名?

宋聋郑哑,这个词来源于历史典故,其实本是郑昭宋聋,来源于楚国出使经过宋郑两国蓄意挑衅

楚庄王作为五霸之一,是一个胆量过人,有雄才大略的人。当时是楚国楚庄王派人前往齐晋两国进行外交活动,其实就是在试探。当时楚王派了公子冯和申舟,因为此行要经过宋国和郑国,楚王便提前告诉公子冯和申舟经过宋国和郑国的时候不用提交申请,直接过境。在当时直接过境其实是不礼貌的,是***裸的挑衅。可楚庄王要的就是这个,就是故意想挑起事端。楚庄王是想试探郑国和宋国的态度,看看哪个可以为盟友,哪个只能当敌人。公子冯负责的是从郑国过境,而申舟是从宋国过境。

申舟知道自己此行不会像公子冯那般顺利。因为郑国比较识时务,在大国对峙事情上态度比较小心谨慎。就算不请示直接过境,郑国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计较太多,不想正入套挑起事端。最后兵器相向,对自己没有丝毫益处。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是郑国的昭,就是?郑昭?。但宋国和郑国不同,宋国比较刻板,在外交事情上,更加不懂得变通。有一说一,不懂得听大潮流,听听时代的声音,只是刻板地去遵从自己的原则。不去灵活地变通,不去接受一些改变,一昧地只听自己的声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去看外面,这就是?宋聋?。最后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历史上楚国伐宋,楚国国力强盛,与他国又是盟友,愈战愈勇。而宋国势单力薄,最后向他国求救,也没有得到帮助,战败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可以预料得到的结果。

这就是流传至今现在?宋聋郑哑?的来源了。虽觉得这样得出的结论可笑,但实际也是一种现实。

楚:以地域辽阔著名,三峡以东、五岭以北、泰山以南皆为楚国的地盘。齐:以富有著称,齐国是当时人均GDP最高的地区;赵:身处四战之地,民风彪悍好战,七国之中唯有秦人能与他一比。再有赵人有较好的骑兵。韩:七国之间最弱国家,初期曾想灭郑,却差点被郑国所灭。好在郑国出了内乱,韩国才逮着机会灭掉郑国。韩国的地理位置处于兵家必争之地,是阻挡秦国东进的门户。可惜秦武王夺取了韩国的三川郡以后,韩国就进入了死亡倒计时。魏:地处中原,农业发达。初期国君较有作为,因此成为战国初期第一大强国。可是后来却政策频频失误,终于论为一个弱国。燕:地理位置偏僻,死对头前期只有齐国,后期是赵国。不过都是他自找的。秦:主要军事实力较强,经过商鞅改革后,秦人全民皆兵,成为战争机器,这点其他六国都没法比。总得来说,当时一流强国主要是秦、齐、楚。秦国最强、齐国最富、楚国领土最大。二流强国是赵、魏;三流强国是韩、燕、宋、中山。至于象鲁、卫、邹(邾)、小邾(倪)、东周、西周、滕、郑、巴、蜀、越等都是苟且偷安的小国。有一个成语“宋聋郑哑“就是说的进入战国后郑国和宋国两个国家。公元286年,齐国灭宋;公元255年,楚灭鲁、邹等国;公元209年,秦灭卫。卫国是周代诸侯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可见小也小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