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米贵居之不易下一句_京城米贵,居大不易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1 0
  1. 白居易故居的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2. “长安居大不易”古文解释
  3. 唐诗成语72白居易之“居大不易”:先安心,再安居

在房价飞涨的当下,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住房是一个大问题。不过在古代,寒门子弟要在京城游学,居住问题也是个大问题。

白居易是唐代一位著名的诗人,官也做得很大。但是,初出茅庐的白居易在长安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居不易”。

唐朝初期,科考制度还不太完善。学子们想要“高中”,就必须“行文”给达官贵人,以获得一些名声。十六岁的白居易初到长安时,就给著作郎、名士顾况“行文”,将自己的诗稿附在名帖后面递上。顾况看到白居易很年轻,就用开玩笑的口气说:“长安米贵,居住不易啊,你还是在周边找个小县城住下吧!”不过等看完白居易的诗稿“离离原上草”后,又赞许的说:“有这样的诗句,天下哪里都住得”。

京城米贵居之不易下一句_京城米贵,居大不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事实也是如此,当时白居易仅能在一座老宅子租个单间住,与好友元稹、李绅一起做“长安漂”。两年后,小有名气的白居易将家人接到长安,也只能在城外的小村买房安置。而且,就算后来白居易做官了,在外放、回京的循环中,他也一直是在长安租房居住。

后来,人们将这个典故化为一个成语“居大不易”。鲁迅先生曾在给友人得书信里这样写过:“我虽不惮荒凉,但若购买食物,须奔波数里,则亦居大不易耳。”

样子,“居大不易”对哪个时期的小年轻都是一样的啊。

白居易故居的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居大不易

拼 音:jū dà bù yì

解 释: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出 处: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示 例:我虽不惮荒凉,但若购买食物,须奔波数里,则亦~耳.(《鲁讯书信集·致许寿裳》)

“长安居大不易”古文解释

这是拿诗人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白居可不容易呀!言外之意,这京城不好混饭吃。顾况说罢,随手翻阅起白居易的诗稿。谁知看罢第一首,顾况的眼眼瞪大了;看了第二首,顾况十分吃惊;看第三首时,顾况不由诵出声来,当念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选赏,击案叫说:

“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这是说:能写出这么妙的诗,在京城做官也不算难了!后来,顾况经常向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才,盛加夸赞。白居易的诗名就传开了。 接着穿行羊肠小道,七弯八拐,便是墓园的墓体区。白居易于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逝世后,遗体就安葬在这里。一座半圆形的墓冢前,立有“唐少傅白公之墓”碑,周围苍松环立,翠柏成行,山花簇拥,庄严清丽。站在这儿,东眺嵩岳少室隐约可见,西瞰长桥卧波水平如镜,北顾邙山蜿蜒起伏,南望窟龛密如蜂巢,游目骋怀,妙趣倍增,不少游人在此流连忘返。

诗人墓冢旁,有一座因地势而建造的长廊,这里就是诗廊区,集中陈列着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书写的诗词碑刻以及描绘诗意的瓷砖壁画,作品大多为赞颂白居易文功政绩的诗词。作为地方官,白居易每到一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革弊兴利,造福于民,且廉洁自守,不贪分文。这种忠于职守、济世利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德,值得后人称道。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七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体恤民情,实施修筑堤防、蓄积湖水、开垦农田等工程,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当地百姓不胜感激,刻碑以铭记他的功绩。白居易也写下了“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的深情诗句。离任时,他还将剩余的俸银,全部留在官库里,使其继任者用以补缺达50年之久,一时传为佳话。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白居易改任苏州刺史,他仍旧废寝忘食,勤心劳力,为苏州百姓造福,政绩斐然,深受苏州百姓的爱戴。离任时,苏州数十万群众挥泪相送,白居易十分感动,写有《别苏州》:“青紫将行吏,斑白列黎氓。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中也写下了这感人至深的场面:“闻有白太守,抛官司归 。苏州十万户,尽做婴儿啼。”白居易也深情答道:“下惭苏民泪,上愧刘君辞。”白居易晚年寓居洛阳香山时,仍不忘造福于民。为治理龙门潭南面屡屡造成船毁人亡的天然险滩——八节滩,他不惜把自己的家产全部变卖,同时又以自己的声望和资历,多处奔走,发动各界人士捐助,以解决经费奇缺问题。当工程竣工,舟船顺利通过险滩时,年迈的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当即挥毫写道:“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诗廊区还陈列着一些白居易的传世名篇,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琵琶行》、《观刈麦》等。读着这些千古传诵的诗句,越发敬仰这位在中唐时期鼎力推行***府运动、开一代诗风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墓坐落在琵琶峰巅,背靠龙门东山主峦,前面是陡悄的土坡,坡下边是宽宽的伊河。有人说,这是诗人生前喜欢伊阙风光,特意嘱咐后代将他葬在这里,好在死后也能静静欣赏伊阙胜景的。也有人说,诗人遗嘱葬在琵琶峰巅是另外的意思

白居易在长期的官场坎坷中,日益认识到官场的黑暗。到了晚年,诗人仕途冷淡,方才寄情于山水。他退出官场倾轧后,从一旁冷眼相观,更认识到宜海的险恶。因此,他对仕途是彻底失望了。而且,他还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再步自己的后尘,去官场空耗生命。

于是,诗人交待自己的后代:从今后,要代代相传,不要再出去做官。他还研究了风水学,看到琵琶峰前面陡悄,下临阔水,是块绝地,是选墓址的忌讳之处,就故意舍弃北邙那***向往的葬人的风水宝地,将自己的墓址选在这前临绝地的琵琶峰巅,以断了自家的官气。

白居易的后代,不知是自觉遵守祖训;还是真给诗人断了官气,当官的还真是寥寥。

唐诗成语72白居易之“居大不易”:先安心,再安居

长安居大不易

词目 长安居大不易

发音 cháng ān jū dà bù yì

释义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出处 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示例 惟是~,乃知囊内钱空,始觉旧游如梦。(清·宣鼎《夜雨秋灯录·记李三三逸事》)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因为父亲白季庚在外地做官,所以白居易在十岁之前,一直在出生地新郑东郭宅,和母亲陈氏一起生活。直到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他十一岁的时候,才跟着时任徐州别驾的父亲白季庚,来到符离这个地方住下。

来符离本来是为躲避河南那儿的藩镇之乱的,但到了符离后,两河(河北道与河南道)用兵仍然猛烈,且随时会波及徐州。为了确保孩子安全,白季庚便把几个孩子分别送到几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避难。在父亲的安排下,白居易到了越中,投奔在那里当县尉的堂兄。

在美丽的吴越之乡,在叔父和堂兄的照应下,白居易度过了四年多衣食无忧的时光。他以一个少年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世界,看到了烟雨江南的美,也看到了下层劳动者的艰辛。

少年白居易也体验到了一种身在异乡的孤独。他读书学诗更加卖力刻苦,他想用苦学来排解寂寞,也为以后科场胜出作准备。

听说如果进士及第就可以进身官场后,白居易的学习就近乎疯狂了,一天天下来,他的身体渐渐出了毛病,除了虚弱之外,因用眼过度,视力也开始模糊;天天不断握笔写字的手指也磨出了茧子。

他打定主意:只要当了官,就一定当一个正直无私、真心为民办事的好官,就要用手中的权力将劳苦的民众从水火中解救出来。

一天,他来到野外,看到了遍地返青的野草,联想到自己住在新郑和符离时,时常会在冬天和小伙伴一起去田野烧荒的情景,枯草虽被烧了,但来年春天,原来的地方依然会草青花艳。

回到住处,十六岁的白居易脑中作着参加科举考试的设想,提笔写下了这首《赋得古草原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写完这首诗,白居易告别了堂兄,只身来到了京城长安。

一入长安,白居易才见识到什么是繁华,什么是希望。

来京之前,有人告诉他,要想在京城立足,诗文写得好只是其一,最关键的还要有重量级的文人举荐。

所以,到长安后,白居易就开始打听京城那些文人的名字和住处。

他听的最多的名字是:顾况。

顾况眼下最受宰相李泌的赏识,已被引荐入朝,任著作郎。

经人指点,白居易找到了顾况的住处。

这日,白居易揣着那首《赋得古草原送别》,来到了顾况的府中。

年近花甲的顾况,见一稚气未脱的少年,冒冒失失地前来拜访,就笑问:“叫什么名字啊?”

“白居易。”白居易怯怯地答道。

顾况一听白居易报上名字,就笑了,他重复了两遍“居易”,然后就用嘲讽的语气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

白居易羞羞地笑了下,没作回应。

“既然来了,那就看看你的本事吧,带诗文来了吗?”顾况伸手道。

白居易立即掏出那首《赋得古草原送别》,恭敬地递上去。

不读不要紧,这一读,顾老先生脸上的表情慢慢就变了,由不屑,到疑惑,到惊讶,最后到大喜。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出声念完这两句诗后,又指着诗稿,大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别说居长安,就是居天下都不是一件难事!老夫刚才说的‘居大不易’,就当是玩笑话好了。”

顾况这一夸,立即让白居易的诗名在京城四处传播开来。

因为还不具备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加上身体又出了状况,面见顾况后,白居易很快又回到了江南。

次年,白居易的父亲转任衢州别驾,白居易随父到了衢州。其后,他经历了父亡、守丧、移家洛阳等事,直到贞元十五年(799年)二十八岁时,才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第二年二月以第四名登第。

三十三岁,白居易又通过“书判拔萃科”考试,与元稹同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

终于做官了,有了稳定的薪俸收入了,白居易的生活有了保障,且上班又不忙,他对这样的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

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

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刚参加工作,要想在京城买房,那还是不现实的。所以白居易只能在新安里租四五间茅屋来住。

在此后的四十余年时间里,白居易一直在升官,工资待遇也一直在提高。可自从有了元和六年(815年)的那次因上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经历,又亲历“牛李党争”过程中的互相倾轧,白居易逐渐认识到现实的黑暗和斗争的残酷,也充分看清了“人在官场,身不由已”的实质,因此,他开始主动避开京城,远离斗争漩涡,尽可能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做一个独善其身的乐天派。

白居易结束在江州、忠州两地的贬谪生活,回到京城当主客郎中,当时既受赐绯鱼袋,又在不久之后被皇上赐予上柱国勋号,一时风光无限。

白居易终于具备了在京城买房子的能力,所买房子位于大雁塔附近的昭国坊。住进属于自己的新房,白居易算是心却了心中的一个心愿,他在《卜居》一诗中感慨道: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白居易始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这一年起,他开始在洛阳履道里第安家并着手经营自己的宅院。

六年后的甘露事变后,看透了时局的白居易终于要选择彻底退出朝政了: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退居二线的白居易没有“独往青山”,而是悠然回到那个洛阳的小家,享受天伦之乐去了,这正如他的《池上篇》所言: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龟居坎,不知海宽。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吾前。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

连“宅”带“园”,共十五亩,真正实现了“居大”、“居易”的目标。虽然不是在京城,但白居易是满足的,是逍遥自在的,而他在为官期间又没有主动或被动害人,坦然面世,这或许是他最后能活到七十五岁高龄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