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胜于蓝是什么意思出自哪_青出于蓝胜于蓝全诗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23 0
  1.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哪里
  2.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何处?
  3.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哪首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解释)
  4.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出处是什么?
  5. 青出于蓝胜于蓝最早出自哪里 青出于蓝胜于蓝出自哪里

荀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千年以前,荀子曾在著名的篇章《劝学》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教导***,说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的道理,希望***们能够坚持不断地学习,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恐怕,荀子自己很难想到,两千年以后,后世的人会引用自己曾经创造的文字来赞扬他。实际上,青,是指靛青这种颜色;蓝指的是可以用于制做靛蓝染料的数种植物。荀子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而后世一般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形容学生胜过老师,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相似。

青出于蓝胜于蓝是什么意思出自哪_青出于蓝胜于蓝全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荀子早年可谓出师于儒学,他继承了孔子“礼”的思想。并使之得以发展和完善。另外,荀子并不排斥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而是批判地吸收了百家学说的精华,成为诸子百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成为了战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经辅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而荀子的另一个学生李斯,也成为了秦国的宰相,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成为了中华大帝国的国家行政制度创建者。

难怪到了后世,评价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谭嗣同说:“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二千年之学,皆荀学也。”***也认为:“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可以说,荀子的思想为形成两千多年中华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荀子关于“礼”的思想也是其影响中国政治以及社会制度思想的最关键部分。荀子提出与孟子相反的观点,强调人性有恶。他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在他看来,“礼”就是先王(周及周以前的帝王)制定的用来调节人们欲望,避免“争则乱”现象的“度量分界”。“礼”规定了人们在政治、经济上的等级区分,可以使人们在社会中各安其位,从而避免了战乱。

从社会安定的意义上看,荀子的“礼”保证了在当时极端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生产可以顺利进行,社会财富得以积累。也正是在这种“礼”的影响下,战国的纷争时代得以终结。这些都为华夏文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荀子的另外一个重要观点,是他关于天论的看法。秦朝以前,人们更多的人为世界是由上天主宰的,人的认知与行动都是有限的。早期的天命观和迷信思想在那个时期十分普遍。而荀子在总结了百家学说之后,对人与天的关系,有了一个客观的评价。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天地合,而万物生”;天地万物的形成、发展、消亡都受客观规律的支配。他提出,只要人们把握这个“常”(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就能获得成功。这种观点大大增强了人们追寻规律,了解规律,利用规律的信心;也大大增强了古人改变落后世界的决心。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荀子在教育上,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可以通过积累而提高的,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十分倡导学以致用,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强调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因此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身体力行,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实践,知行一致,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荀子提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思考能力,主张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依靠学生学习的内驱,循循善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独立思考,这和现代教学论中强调的课堂教学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致的;他主张通过具体形象来晓喻一些道理和事物,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探索,以锻炼才能,启发智慧;希望教师尊重学生的独创精神,慎重对待学生的提问,掌握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可以看出,荀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问题仍然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荀子,作为从那个混沌年代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穿越了千年时空的阻隔,却依然值得后世去肯定,去赞扬。也许他思想的珍贵之处正在于——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超凡预见性;也许他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包容万家之言,却又不失去自我思想的宽容与自信。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哪里

1、“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出自古训《增广贤文》,此文非常长,自己百度一下吧。

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先出自荀子的《劝学》,荀子用靛青比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老师或前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何处?

《荀子·劝学》:"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荀子·劝学篇第一:(全文配意译)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_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认真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薰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_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哪首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解释)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白话文释义: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典故:李谧学习很用功,少年时代就读了很多书,他的老师孔_学问本来也不错,可是几年以后,李谧就胜过了老师。那时,孔_反过来要向李谧请教了。同学们作了一首歌谣道: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青:靛青,青色颜料。蓝:蓼蓝,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扩展资料

《劝学》的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出处是什么?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出自哪一篇文章的诗句。

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古文翻译

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哪首诗。

4、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原句是什么。

1.荀子在《劝学》中,用‘靛青’类比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

2.而用‘蓝草’类比他们的老师或前辈。

3.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

4.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5.原文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青出于蓝胜于蓝最早出自哪里 青出于蓝胜于蓝出自哪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出自战国时期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劝学》,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原文出处及翻译

君子曰:学不能够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可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因此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身,那么他便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青出于蓝胜于蓝”最早出自荀子的《劝学》,原句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运用了比喻论证,以颜料中蓝色和青色的继承关系,比喻师生之间学问的传承关系,表明学生只要发愤学习,就能超过老师。

 《荀子·劝学》的节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赏析:这一段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说明“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的可能,不仅说明了中心论点,同时催人奋进。文章进一步设喻,用“木材制成车轮”的过程,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从而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