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所说的“斗转星移”的“斗”,是不是现代发现的黑洞?

2.地球一直在运动,为什么天空中的星星位置一直无变化呢?

3.天文上的斗转星移指的是什么?拜托各位大神

4.天文观测确定天体位置不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古代所说的“斗转星移”的“斗”,是不是现代发现的黑洞?

斗转星移是自转还是公转-斗转星移是什么意思啊转

黑洞是现代科学才能观测的天体,古人靠着思辨和脑洞理解宇宙,甚至将星辰运行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可能认识到黑洞的存在,斗转星移只是古人形容时间迁移的一个词汇。

斗转星移中的“星斗”指的是各种星星,太阳系周围有大量的恒星,人肉眼可观测的恒星范围也就是1000光年内地,限于观测条件,人类观测最清楚的是像北斗七星那样距离地球不到100光年的恒星,超过100光年的恒星多是一些亮度非常高的。

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移,恒星在星系中的相对位移,天空中的星星分布位置会稍有变化,而经过长时间的观测,一些恒星运行的规律被人类较好地总结,有代表意义的是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四季在夜空中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而北极星由于较为接近地轴指向的方向,一年四季的位置变化不是很大,并且总是在北斗七星(连起来像一个勺子)勺口两星连线延长线的方向上。

因为地球的自转,夜空中天体的位置在不同季节的有所不同,这就是“斗转星移”。这里的“斗”大概是指北斗七星,它们在夜空中的连线,四季均不同,刚好转了一圈。

古人根据星斗在夜空中位置的变化用于记载季节的变化,季节的变化也就是时间的流逝,斗转星移一词是指时间的流逝。黑洞的观测历史并不是很长,爱因斯坦时代无法观测,他只是从理论的角度论述黑洞存在的可能。黑洞曾经是未知的领域,因为无法观测,要知道人类的科学就源于观测。

后来由于观测技术的提升,才能根据星系中央区域恒星的运行规律、星系中央的射线种类判断黑洞的存在,今年年初才利用事件视界望远镜这个以分布在世界多地的射电望远镜组成的观测矩阵拍摄到黑洞视界外的景象,验证了人类历史上总结的宇宙规律,也结束了百十年来关于黑洞是否存在的争论。

古人很长的时间内甚至将星辰运动和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事情毫无根据,简直是无稽之谈,要知道直到差不多到牛顿时代人类才知道地球原来真的是个球体,对古人的期望不要太高,观测水品代表理解水平,对于还处于肉眼观测天体的古代,是没办法直到黑洞是否存在的问题。我国宋代有人意识到宋朝那次超星星爆发已经很了不起了,不必将毫无关联的事情硬加在古代人身上。

地球一直在运动,为什么天空中的星星位置一直无变化呢?

天上的星星每时每刻都在动,而且速度很快,但由于距离我们太远太远,这个运动相对来说就很微弱了。

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天上星星有6000多颗,其中只有几颗是太阳系里面的行星。太阳系现在有八大行星,从距离太阳最近算起,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些行星除了我们自己站立的地球,肉眼能够看到的只有5颗,就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

其中金星、火星、木星是天上最亮的星星,因此最容易看到。水星距离太阳太近,常常被太阳光所掩盖,土星距离稍远,观察起来就困难些。天王星、海王星距离太远,肉眼就看不到了。

行星虽然本身不发光,是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的星星,由于距离我们很近,因此有些看起来就比会发光的恒星还要亮。这些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各有各的轨道,距离又近,因此变化很快,每年都会在天球不同的地方,或许这样,才被命名为行星吧。

天上千年不动的星星是恒星,每一颗恒星都和我们太阳一样,自己发光发热,只是距离太遥远,看起来才是一个亮点。

除了上述的几颗行星,我们看到的夜空星光闪烁都是恒星,而且这些恒星都是太阳系以外银河系里的恒星。

银河系是一个16-20万光年直径的棒旋星系,像一个铁饼,中间厚,边缘薄,中间厚度约1.6万光年。银河系这个?铁饼?里有恒星2000~4000亿颗,我们肉眼只能看到6000余颗。

这些恒星不但遥远,而且很稀疏,比如太阳系距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都有4.22光年,如果把我们太阳缩小到一枚硬币,按比例缩小距离的话,比邻星就是距离我们700公里远的另一枚硬币。所以这个巨大的距离,即使缩短一点也看不出来。

银河系是一个旋转的星系,我们的老大太阳带者太阳系所有的行星等天体,都在围绕着银河系中心公转,速度达到每秒钟约250公里,要2.5亿年才转一圈。

而所有的恒星都是这样在围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所以我们与它们之间的位置相对就基本不动,除了个别不安分的特殊恒星以高速穿越星系,这样动起来就明显些,其余绝大多数恒星是安分守己按部就班的运行着,所以虽过千年相对距离变化肉眼也看不出来。

我们肉眼能够看到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a星,距离我们4.3光年,最远的是海山二(船底座?)星,距离我们7500光年。

一个距离我们100光年的恒星,即使按照太阳运行速度运行,一年也不到79亿公里,一光年是9.46万亿公里,是其一年行进距离的约1200倍。

也就是说这颗恒星要运行1200年才走了1光年的路程,这么远的距离,人类的肉眼能够看出来吗?何况天上的恒星并非每一刻都向着或背着或左右移动飞奔,而是集团性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转,相对位移并不太大。

还有很多恒星距离我们在几百几千光年距离,在人类肉眼中,它们的变化就更几乎是忽略不计了。

如果用精密仪器测量,就能够看到变化,不要说几千年,甚至一年也能看出来。但人类肉眼看起来,几千年天上的恒星就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了。

但以万年和十万年来计算,这些星辰的组合就会发生明显的位置变化了。比如北斗七星,根据其组成恒星运行轨迹测算,十万年前是一个钩子形,现在是一个勺形,再过十万年,就成了一个爬虫形了

天文上的斗转星移指的是什么?拜托各位大神

斗转星移--星空

视运

曝光约3

星迹

呈同

圆弧线

星空

静止

星空像

圆球

围绕我

旋转

面向北

仰望星空

观察

发现

明亮

北斗七星

缓慢

改变着

恒星

缓慢

围绕着北

点(

点叫北

极)沿逆

向运转

种斗转星移

现象

内周

复始

变化

叫做星空

视运

照相机

着北

向拍照

曝光几

照片

恒星

些半径

圆弧

离北

极越近

圆弧

半径越

距北

颗星叫北极星

熊座

颗星

熊座α

勾陈

面向南

仰望星辰

平线附近星座总

缓缓升起

沿着

圆弧顺

向运行

西

平线落

平线

升起

些新

星座

知道

斗转星移

现象并

足座本身

真实运

球自转所造

种表观现象

古代

认识

种道理

古书《春秋纬·

命府》

说:"

左旋

"

已经明白

斗转星移

(

左旋)

实际

球自西向东自转(

)

位于

理纬度

观测者所看

星空

视运

相同

:处于

纬度

星星

视运

路径

倾斜升起

倾斜

理纬度越高

倾斜

角度越

处北极

观测者

星星都平行于

平线运行;相反

理纬度越低

星星周

视运

路线与

平线

倾角越

赤道

观测者

星星都

垂直升起

垂直

采纳哦

天文观测确定天体位置不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如果是单选题,我会选择第一个选项“自转”。何出此言?莫急,容我一个个分析。

先来说说岁差和章动,他们都是地轴运动所产生的效应,如下图所示。地轴的变化会导致天体赤经赤纬的变化,继而影响到天体的位置。然而岁差和章动的变化量都很小,每年的变化量以角秒计算,除非特别的需要,一般情况可以忽略。然而日积月累,也会积累陈巨大的误差,譬如三千年前的北极星是帝星(小熊座β),今天按照同样的方法需按照,会找到勾陈一(小熊座α)。所以今天我们使用的星图,往往会加上一个注释“J2000.0”,为的就是避免岁差章动导致的误差。

其次是“折射歧变”,恕我才疏学浅,从未听说过这个概念,百度搜索也没有找到这个名词,应该属于不通用的概念。在我知识体系中,有一个比较接近的概念,指的是大气折射是的天体视位置偏高的现象,又叫做“蒙气差”。和岁差章动一样,蒙气差的影响也很小,天顶处垂直入射,影响为零;地平线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在30′左右,对于平常的观测,一般也可以忽略。然而对于比较精细的观测,这又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譬如在上海崇明东滩,水委一(波江座α)最高高度区区1°27′,其中37′即是拜大气折射所赐,七年的守望之后,终于在一个晴朗的秋夜,一睹水委的光芒。

最后是我选择的答案,自转。倘若自转所说是地球自转,那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斗转星移即是地球自转的体现。如果自转所说是天体的自转,对于太阳系以外的天体,一般来说属于可以忽略的因素。相比与天体的距离,天体的直径实在太小,可以到直接忽略不计的地步,因此天体的自转不会对于它的位置有任何的影响。不过也有一些例外,日全食的贝利珠,必须考虑月球表面的地形和自转导致的差异;太阳黑子的观测,其自转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太阳系外也有一个例外,就是脉冲星的自转对于其电子流发射的方向有很显著的影响。

综合考虑几个因素,个人觉得还是选择自转更合适些吧,当然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楼主不妨比对上面的介绍,做出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