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顾草庐既意思系咩

2.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3.三顾茅庐的意思?

4.“三顾茅庐”原本是什么意思,现在多用来形容什么?

三顾草庐既意思系咩

三顾草庐的意思解释-三顾草庐的意思

东汉的时候,刘备到处寻找有才能的人帮助他打天下。他听说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是个人才,便亲自去拜访他。刘备和他的表弟张飞、关羽骑着马,来到诸葛亮住的草屋,可惜诸葛亮不在。一个大风雪天,刘备又再去拜访诸葛亮,他来到草屋,看到一个气宇轩昂的年青人,他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诸葛亮刚刚出门,于是刘备留下字条,以示曾专程拜访。春天到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耐心等候。过了很久,直至太阳下山了,刘备等了一整天,终于等到诸葛亮睡醒。诸葛亮换过衣服,就招呼刘备到屋里谈论国家大事,诸葛亮被刘备三次拜访的诚意所感动,终于答应帮助刘备。

三顾草庐既真正意思系比喻诚心诚意方邀请人家 三国演义》有这样一段故事: 徐庶走马荐诸葛之后,司马徽又再次推荐,并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良相比。刘备求贤的心情便更加急切,于是安排礼物,同关、张等来隆中,欲见诸葛亮。不料第一次,诸葛亮外出,三人只在回来的路上遇见诸葛亮的好友崔周平。第二次冒风雪而来,又未如愿,只遇见诸葛亮的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第三次,刘备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岗,又在草庐外拱手而立,等候半晌,直到高卧春睡的诸葛亮醒来,才得以相见。诸葛亮于是论天下,话三分,最后被刘备一片诚心所打动,答应出山。 这段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为佳话。「三顾茅庐」也已成为成语,被人们广泛使用。那么,「三顾茅庐」是实有其事,还是纯属虚构?历史上刘备怎样见诸葛亮?《三国演义》的描写哪些是艺术加工,哪些是如实而写呢? 历史上,刘备见诸葛亮是有根据的。据《三国志》说,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刘备要徐庶把诸葛亮带来见他,徐庶说,这个人是不会屈驾来见你的,你应该亲自去拜访。「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即是说,刘备去拜访了诸葛亮三次,才见得着诸葛亮。按这个记载,「三顾茅庐」当实有其事。 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却说,是诸葛亮求见刘备,刘备和诸葛亮非亲非故,又见诸葛亮年青,所以刘备对诸葛亮颇为冷淡,后来诸葛亮教刘备重整荆州户籍,征发兵员,以至兵力大增,刘备才知道诸葛亮有英才大略,并待以上宾之礼。所以不是刘备慕名去求见诸葛亮,更不会有甚么「三顾茅庐」。 那么,哪一种记载可靠呢?应该说《三国志》要可靠些,《魏略》是偏向曹魏的,对蜀汉、东吴人物事迹往往带有偏见。陈寿的《三国志》虽然也是以曹魏为正统,但记事要客观得多。更重要的依据,是诸葛亮二十一年后受托孤之重,将要率军北定中原时写的《出师表》,其中有这样的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段不翻译啦 ,有谁忘了如此有名的出师表,狗头铡侍候 ^_^)诸葛亮自己说的话应该是最可靠的。不过也有一种可能,就是连诸葛亮的《出师表》也不可靠,不过现在还没有谁能拿出证据来。 刘备第三次造访终于见到诸葛亮,他屏人促席,诚恳求教。诸葛亮纵论天下大势,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设想。这段对话,《三国演义》几乎一字未动,照录自《三国志》。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了。紧接着「隆中对」,诸葛亮提出的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刘备可占人和之说,却未见史载。 《三国演义》很多处都是照录史籍,这些地方,作者或者是有意让小说带点文献价值。从小说创作的角度看,严紧的文献史料和小说生动的人物情节,风格大不相同,要把两者融为一体,殊非易事,罗贯中写来却水 *** 融,毫无拼缀痕迹,这又让人赞叹他驾驭、融汇材料的杰出才能。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三顾茅庐或三顾草庐是是指中国三国时期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国志》中对此仅有“凡三顾,乃往”的简略记述,《三国演义》对此事件进行了扩写。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占据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今湖北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谈话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去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亦可以说是“三分天下”之计最早的起源。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的命运从此改变。

三顾茅庐的意思?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

一天,三人来到隆中,但孔明不,他们只好失望而归。

回到新野,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叫人立即备马.到了草屋,书童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很快,刘备打算三访孔明。三人第三次来到隆中,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这时,诸葛亮在午睡,为了不打扰他,刘备恭敬地在台阶下等候。张飞见了,很生气,想发火,但没有。

孔明醒来,谈论起国家大事。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便专程到隆中去拜访。

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原本是什么意思,现在多用来形容什么?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读音:三顾茅庐?[ sān gù máo lú ]

出 处: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近义词:礼贤下士

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造句:

校长三顾茅庐,诚恳地邀请爷爷再返学校代课。

为了表示诚意,我决定三顾茅庐,请王先生出马协助。

由于校长三顾茅庐的诚意,终于请来李博士莅校任教。

他一再来请你到学校主持教务,真有三顾茅庐之诚意,你怎能不去助他一臂之力?

诸葛亮终于被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给打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