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飞蓬”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2.《诗经 伯兮》描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3.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出自

4.琴歌·有美人兮

“飞蓬”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翻译-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在中国文学里,「飞蓬」一词有「野外飘零、身不由己」的象征意义,蕴含着无奈、哀愁与悲叹.李白在送别杜甫时慨叹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吊古战场文》里用「蓬断草枯,凛若霜晨」来营造战后沙场的悲凉气氛.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国风·卫风·伯兮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孤蓬:飞蓬 李白《送友人》

《诗经 伯兮》描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伯兮 诗经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赏析:

《伯兮》描写在家思妇想念出外远征和丈夫,表达了无法忍受的强烈感情,诗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生动浮现在脑海中,这才更激起刻骨铭心的思念,连打扮也无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强烈,有如久旱渴雨.但是,这种思念之强,简直叫人无法忍受,班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种植的忘忧草,来消解这种沉重的思念,一层深似一层,而又层层变换抒写的方式,正是《伯兮》特点.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出自

《诗经之卫风之伯兮》。根据查询中国诗词网显示,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出自先秦时期《诗经之卫风之伯兮》,写女子思念远方丈夫的诗词。诗词节选: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琴歌·有美人兮

佚名 琴歌有美人兮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译文及注释

有位美丽的女子啊,我见了她的容貌,就此难以忘怀,

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

我就像那在空中回旋高飞的凤鸟,在天下各处寻觅著凰鸟,

可惜那美人啊,不在东墙邻近。

我以琴声替代心中情语,姑且描写我内心的情意,

希望我的德行可以与你相配,携手同在一起。

何时能允诺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

无法与你比翼偕飞,百年好合,这样的伤情结果,

令我沦陷於情愁而欲丧亡,令我沦陷於情愁而欲丧亡啊!

赏析

这是一首听琴的歌,写了听琴时被音乐所陶醉的感受,并由此而动了归隐的念头,觉得要去赴任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既入仕途,又向往在诗酒和音乐声中怡然自得,表明了旧时代文人大都有的矛盾心情。

首二句以饮酒陪起弹琴;三、四句写未弹时的夜景:月明星稀,乌鹊半飞,冷风吹衣,万木肃煞。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香绕,华烛齐辉,初弹《渌水》,后弹《楚妃》。七、八句写琴歌动人;一声拨出,万籁俱寂,星星隐去,四座无言。后两句写听琴声之后,忽起乡思:客去清淮,离家万里,归隐云山,此夜之思。

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人,步步深入,环环入扣,章法整齐,层次分明。描摹琴声,重于反衬,使琴声越发高妙、更加动人。

伯兮

佚名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译文及注释

伯啊,伯啊,你真是我们国家最魁梧英勇的壮士了,你手持着兵器殳,作为王的勇士,冲锋陷阵,是军中的先锋官。自从你随着东征的队伍出发,离开家,我就日夜思念,头发乱了也没心思理,更没有心思擦脂抹粉我打扮好了给谁看啊?下雨吧,下雨吧,可偏偏又出了太阳,总是事与愿违。我情愿想你想得头疼,只希望我的思念能换回你的归来。树荫之下生长的忘忧草,能够消除掉记忆的痛苦,(我佩戴了忘忧草,却仍不能忘记你)我甘愿相思成病,只希望你能够快些回来。(只要你能回来,我情愿头疼心碎。)

音切,英武高大殳:音书,竹制兵器杲:音稿,明亮的样子谖草:萱草,忘忧草 [2]:音妹,忧思成病

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朅:勇武

桀:通杰,杰出的人

殳:古代杖类兵器

膏沐:发油与洗发水

适:悦

容:打扮

杲杲:日出明亮貌

愿言:思念的样子

甘心首疾:形容思念的深切

焉:何

言:动词词头,一说是 代词我

树:种

背:北堂,即后堂

痗:病

赏析

《伯兮》描写在家思妇想念出外远征的丈夫,表达了无法忍受的强烈情感。诗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生动浮现在脑海中,这激起刻苦铭心的思念,连打扮也无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强烈,有如久旱渴雨。而且,这种思念之强,简直叫人无法忍受,她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种植的忘忧草,来消解这种沉重的思念。一层深似一层,而又层层变换抒写的方式,正是《伯兮》的特点。

诗经 萚兮

《诗经:萚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

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注释:

1、萚(拓):脱落的木叶。

2、女(汝):同汝。

3、倡:同唱。一说倡导,

4、漂:同飘。

5、要(腰):成也,和也,指歌的收腔。

译文:

枯叶呀枯叶,风吹动了你。

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应和!

枯叶呀枯叶,风吹落了你。

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收束。

赏析:

在《经》305篇中,《萚兮》该是最短小的之一,它的文辞极为简单。诗人看见枯叶被风吹落,心中自然而然涌发出伤感的情绪;这情绪到底因何而生,却也难以明说或者说出来也没有多名篇赏析思,无非是岁月流逝不再,繁华光景倏忽便已憔悴之类。他只是想有人与他一起唱歌,让心中的伤感随着歌声流出。叔兮伯兮,恐怕也并无实指之人,不过是对于可能有的亲近者的呼唤罢了。

但这种单纯的歌谣,虽然古老,却又是常新的。从《萚兮》之后,像楚辞《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像唐人王勃《山中》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直到现代徐志摩的《落叶小唱》,不知有多少相似的表述。因为在《萚兮》中,已经关联着人生最基本的两种情绪:对于岁月的留恋,以及在寂寞中对于亲友之情的渴望。这是人人都会有的情绪,每个人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述它。

《萚兮》因为单纯,而又有特别令人感动的地方。在萚兮萚兮,风其吹(漂)女之后,诗人不再说下去,让人觉着从落叶中看到的生命的流失,根本就是无奈的事情,不说也罢。而后叔兮伯兮,倡予和(要)女,又让人觉着人生的寂寞归根结蒂还是无从排遣。不可能真的就有人应着这呼唤唱出心心相印的歌来,寂寞也不可能真的会让人相互走近。呼唤也只是呼唤而已吧。如此想来,这种古老的歌子,浸着很深的悲凉。

儒者说诗,常有奇怪的谈论。《毛诗序》说:《萚兮》,刺忽(郑昭公忽)也。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这已是牵强附会,于诗无证。朱熹《诗集传》更谓:此*女之词。实在诗中主人公性别为男为女,本无从辨别,*字更不知从何说起。想要做圣贤的人,到处看见*邪,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琴诗

苏轼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及注释

若:如果的意思

何:为何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关于琴的伤感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