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我所欲也教案

2.《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3.写作文结构顺序

4.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5.语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6.八年级《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案

嗟来之食全文朗读-嗟来之食的朗读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鱼我所欲也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言文词,品味语言情致;

 2. 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 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 文章 论点及论证 方法 ;

 2. 文章?义?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

 教材设计

 本文说理较深,对初中学生来说,文字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学习课文前,首先安排学生做好 课前预习 ,疏通文意;其次,利用互联网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并设计课件;最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文学习及拓展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 散文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 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课文翻译放在预习中完成,课堂上只解决学生难解的词、句。对于词语的解释,尽量用 成语 积累的方法,做到古今沟通。例如:

 欲(欲盖弥彰)  兼(德才兼备)(风雨兼程)

 患(后患无穷)  丧(丧尽天良)

 屑(不屑一顾)  与(与人为善)

 已(而后已)  舍生取义(出自课文)

 

 3. 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概括不要强求统一,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一些警句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于安乐》积累的有关 议论文 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 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 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 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第一题的回答,不要强调答案的统一,注意要求学生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理。

 第二题论证方法,学生往往比较熟悉举例论证,至于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能相对生疏一些,教师不妨运用浅显易懂的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题的回答要强调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启迪不必局限在某一、二个方面,只要和课文内容相关,都应该肯定。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参考问题:

 1. 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 说说 。

 参考答案: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人的这四种?本心?不必要求学生的回答完全一致,只要意思大致相同即可,也不必仅局限在这四种回答里。

 2. 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1.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参考资料:

文天祥《过伶仃洋》、夏明翰?就义诗?、裴多菲《爱情,自由》、李清照《夏日绝句》、陈毅《梅岭三章》、叶挺《囚歌》等。

 2. 查阅?嗟来之食?的 故事 ,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3. 孟子主张的?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作哪些理解?它有没有现实意义?搜集整理资料具体分析说明。

 说明:以上三方面的拓展学习,学生可只选取一个方面完成,查找整理的资料以及学生的思考回答,不必占用课堂时间进行交流。所有相关的材料都可以贴在教室适当的地方,由学生自由交流。

鱼我所欲也教学 反思

 今年我教《鱼我所欲也》是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学生在充分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的对话中品味了孟子的?仁义?思想,学习了孟子雄辩的写作方法,体验了孟子侃侃而谈的大家风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 用对话的方式串联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了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表现。教师出示幻灯片1,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起学生思考,教师的引领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幻灯片2,则让生生之间的对话在恰到好处的时机展开,学生合作探究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特别是结尾处与生活的链接,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点睛之功能,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自然融入。

 二、 注意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

 有人说:新课改就是让学生上课热热闹闹,就是只要过程不要结果。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课改后,学生的能力应更加全面。这样,我在执教时,注意了基础知识的积累: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等,这些都属于学生应掌握的。教学中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真抓扎实、抓落实了,就会让学生学有所得。同时,运用了新的教学方式的引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之后小组合作探究...其学习能力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进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三、 值得改进的地方。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鱼我所欲也》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1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它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气势恢宏,论证严密,非常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人生价值取向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课文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

2、与方法目标:注重朗读,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学习孟子运用具体事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难点: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障碍,加之论证严密,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学习论证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古文,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诵读是关键。它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我认为唤起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情境激趣法,通过、故事等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3、辩论明理法,所谓真理愈辩愈明,在辩论中锻炼口才,理解文意,从而展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情境激趣,重视熏陶感染

朗诵《过零丁洋》,这是文天祥在民族大义面前毅然选择亡的千古绝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众多像他这样作出无悔选择的人们,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天祥宁不降元、夏明翰英勇就义、狼牙山五壮士跳崖……这些悲壮的英雄故事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很容易进入情境,能够很顺畅的走进对生抉择和人生价值的探讨。这一环节大约用时3分钟。

2、反复诵读,体味文意。

一读,读出节奏。聆听录音朗读,明确停顿。

二读,读出气势。大声朗读,巩固一读成果,并尝试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

三读,读出疑难。互相提问读,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句义,并同桌互相质疑讨论。把不能解答处圈出来,老师点拨理解。

四读,读出句式。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反问句、对偶句,分小组朗读,体会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五读,读出感悟。合作交流,体会文意。

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①你认为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理解?

②围绕这个观点,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新课标指出,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采取讨论合作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的讨论交流,在我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本文观点,理清论据和主要的论证方法。

3、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你认为今天“义”指什么?该怎样坚持?

课文所述的都是有关人生大义,与同学们相距甚远。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义”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利”的面前不能坚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这里,我想引导学生从课文走向生活,通过对文中观点的思考,结合现实中的现象,作出属于自己的评价。从而明确今天该怎样坚持“义”,该怎样面对人生的抉择。这个环节大约用时15分钟。

4、教师小结

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孟子的思想依然散发着巨大的生命力。今天我们走进孟子,去思索人生,明天我们吟诵孟子,去走好人生,实现价值。愿孟子倡导的精神,代代相传,世世不朽。这个环节大约用时2分钟。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鱼我所欲也》的教学设想。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师必须能够深入透彻地分析理解文本内容,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的重点。下面我将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鱼我所欲也》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先秦诸子散文,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把握其中的思想观点,了解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足够的认识,还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清楚明了的把握。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熟悉了议论文的学习流程。但是本篇课文相较于之前学习的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把握论点。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我设置了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立,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转给你我将采用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等。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环节开展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的最开始,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需要由一个良好的导入来开始,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所以我运用问答法导入,先是询问同学们在面对生与义的问题时,会如何选择,通过学生们的观点,接着引到孟子的观点,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阅读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解决重点字词,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因此,我在课程的开始先为同学们进行范读,接下来学生根据我的范读进行自读,读的时候要注意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能够扫清读音障碍,最后我会引导学生一起解决重点字词的意思,如通假字“得”和一词多义“为”等。

(三)深入研读

学生对于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会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因此我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如下问题,首先让学生同桌之间借助课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找出作者的中心论点,也就是在课文的开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板书:生、义)顺势让学生进行思考,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通过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可以清楚得出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味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接着我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一找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这一问题相对比较难,所以我会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通过分析原文内容,可以得出本文共用了四种论证方法:

①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与不义比,不义比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板书:比喻、道理、对比、举例;舍生取义)

最后我会与学生共同结合本篇文章及以前学过的文章,总结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应该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延伸作业

学贵有所思,学贵有所悟。在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请学生谈一谈,在学完本篇文章后,在现在这个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以此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和现实生活上的知识迁移,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观点。

此外,在本节课结束之前,我会与学生共同根据板书,进行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检查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所以我设置了如下课堂作业: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希望借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内容的浓缩,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简洁明了地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学有所获。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写作文结构顺序

1. 文章结构顺序有哪些

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文章顺序有三种:

1、按时间顺序作说明。即按事物变化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作说明。

2、按空间顺序作说明。即按照具体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从远到近等进行说明。

3、按逻辑顺序作说明。即对事物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特点到用途,或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概括到具体等进行说明。

扩展资料

文章结构的基本形式

1、纵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纵向形式展开。

①以时间为序

②以作者情感发展脉络为序

③以逐层深入的论证为序

2、横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横向形式展开。

①以空间为序

②以材料性质的分类划分层次

3、合式,即纵横式,指文章层次以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形式展开

百度百科—结构方式

2. 写出五种写作顺序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 一、按时间先后顺序写。

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 二、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

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 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四、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写。

五、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 1.先分后总。

2.先总后分再总。 3.先总后分。

另一种意见是: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顺序。总述与分述不属于写作顺序,而是属于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有: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 学会依据中心安排写作顺序 裁剪材料、确定主次详略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将留取、加工确定好的材料编织起来,即组织材料。 组织材料就是给文章“搭架子”,就是依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 把确定好的材料进行合理、巧妙地安排。

它是构思文章、布局谋篇的又一重要环节。 组织材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安排写作顺序。

安排写作顺序,就是根据材料的特点以及中心、表达的需要,对选 择整理好的、可以使用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合理地安排在一起,组织到文章里,使文章言之有序,有条理。 写作顺序是文章的层次,内容的条理,作者的思路。

文章结构是否完整,材料安排是否妥当,条理是否清楚,脉络是否分明,关键都在于组织材料时能否找到一个合理的次序。 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应该按照同一个标准(一定的记叙顺序)来排列。

写作顺序不清,就会产生结构混乱的现象,写出的文章就会颠三倒四,东拉西扯,别人读了就难以留下清晰的印象。常用的写作顺序有哪些呢? (1)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起因→发生→发展→ *** →结果)组织材料,即先发生的情况先写,后发生的后写。

这种安排材料的方法又叫做“顺叙”或“正叙”,是最常用的一种记叙顺序。记事(包括写活动、 游记、参观访问记等)、写人(主要指一人一事)的文章,大多可以采用这种写作顺序。

采用这种顺序组织材料,因为心里有了事情的基本框架,所以容易把杂乱的材料理顺;事情的开头、经过和结果,条理容易写清楚;重点内容容易写具体。采用这种顺序写,最能反映事情的本来面貌,可以收到使读者渐入佳境的效果。

(2)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早→中→晚,前→中→后)组织材料。即以时间推移为序,将文章要用的各个材料串成一体,或将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连接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无论是写一件事还是几件事,无论是通过一件事写人还是通过几件事写人,或者写景,写活动,写参观记、游记都可以采用这种顺序写。按照时间先后这条比较单纯的顺序写,容易执简驭繁,使文章有条不紊,让读者读起来,既方便顺当,又容易领会。

(3)按照空间转换顺序组织材料。即按照方位、处所或地点变换来安排材料,决定材料先写后写的次序。

写景状物,写参观记、游记的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顺序来写。当然写人记事的文章,根据中心的需要和材料的特点,也可以按照这种顺序写。

按照这种顺序写,有助于把握主线,使文章结构、条理清楚,主次分明。同学们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就不会面对要写的事物而无从下 手了。

(4)按照事物(或内容)类别顺序组织材料。即面对众多的事物(或内容),把同类的放在一起,然后一类一类地写,写完这一类再写那一类。

这种顺序多用于写景状物,写游记、参观记。写人记事的文章,根据材料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也可以按照这种顺序写。

采用这种顺序,能使文章脉络清楚,内容充实,说服力强,完整、深刻地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 (5)按照事物(或内容)几方面顺序组织材料。

即全篇若只写一个事物(或内容),如写一个人、一处景色、一个物件,就可以采用这种顺序,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他(它)的特点。另外,像写一种动物、植物等,也都可以从既有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几方面组织材料,安排顺序。

按照这种顺序组织材料,可以使文章结构、层次清晰,步步深化中心,深刻、完整地表现中心。 除以上五种写作顺序之外,还有 按概括具体顺序(概括→具体、具 体→概括), 按总述分述顺序(总→分、分→总、总→分→总), 按因果顺序(因→果、果→因), 按前后对比顺序, 按问答顺序, 按作者感情变化顺序, 按事物特点顺序, 按整体到部分的顺序, 按生长顺序等组 织材料的形式。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顺序是多种多样的。就一篇文章而言,写作的顺序也是灵活变通的。

至于到底应该采用哪种顺序,要依据材料的特点、记叙事物的规律来定,尤其是要依据是否能够更好地突出中心思想而定。一句话,组织材料的顺序应该是文章中心最恰当的表现形式。

3. 作文怎么安排好结构 作文的写作顺序

兰德尔说过,“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幢,“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这话告诉我们,文章的结构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篇文章中,结构和语言一样,都是给文章内容以具体形态的东西.结构,不仅关系文章的表达质量,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生成或者改变思想内容.那么,如何在我们的文章中去巧妙的安排文章的结构呢?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在写作中值得借鉴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纵式结构法这是记叙文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 *** 、结局的进程和材料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来安排写作的先后顺序.如2002年安徽省中考优秀作文《用掌声撑起一片蓝天》一文中所叙述的故事,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而伤心落泪的小女孩,在无人的角落唱完一支歌即将回到绝望中时,忽然听到了“啪啪”的掌声、事情的发展──第二天及后来,老人仍在原地笑容满面地倾听小女孩的歌唱、事情的 *** 和结局──十年后小女孩成了当红歌星的顺序来记叙的.又如2002年陕西省中考优秀作文《理想的生活》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后记叙了第一次写的作文“理想的生活”和父亲看后的评价及老师的批改与评分、第二次采访父亲对“理想的生活”的看法后写成的作文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并被当成朗读的范文、最后是老师对两次不同作文的评价以及男孩的若有所悟.二.横式结构法此法可以运用于各种文体当中,它的特点是文章所选用的材料之间有一种并列关系.如2002年重庆市中考优秀作文《那夜,星在笑》一文,运用横式结构法,把几篇日记串在一起,并运用题记来贯串全文,形式自然而又别致,令人耳目一新,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构思和精妙的布局,获得了满分.又如我们学过的课文吴晗的《谈骨气》一文,也是采用横式结构法.它用“齐人不食嗟来之食、文天祥拒绝降元、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拍案而起”三个事例并列,来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论点.三.总分结构法顾名思义,先总说后分说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总”,是对“分”或者文章内容的总体概括,往往出现在文章开头或者结尾;而“分”,则是对“总”的扩展,是文章内容的具体展开.“总分结构法”在具体的运用中,既可以先分后总,也可以先总后分,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灵活选择.如2002年四川广安市中考优秀作文《母亲陪我长大》一文,就是先总说“在我走过的十五个春秋中,我觉得最值得感激的还是我母亲”,然后用“锻炼”、“信赖”、“松压”作为小标题,从“童年锻炼”、“恋爱风波”、“考前放松”三个方面来具体分说,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对子女的信赖和良好的家教方法.因此,获得高分是理所当然的了.又如我们学过的的《回忆我的母亲》,也是采用“总分结构法”来布局谋篇的.在文章第一段中就用“勤劳一生”总领全文,然后具体写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等事情,照应开头的总领句.四.小标题结构法运用小标题的结构方法,把文章内容分为几个部分,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会使文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2002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优秀作文《水祭》一文,就分别运用杜牧的绝句《清明》中的四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作为文章四个部分的小标题,写出了四个概括性的画面,本文在得满分的同时,由于小标题的运用,以及题记和后记,想象独特而大胆,语言富有创意,另外得5分.又如2002年重庆市高考满分作文《鹰之歌》一文,也是运用三个小标题“日篇”、“月篇”、“星篇”来结构全文.日篇”暗用夸父追日的典故,“月篇”则精引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星篇”则叙述感人肺腑的母爱故事.小作者用“鹰”“日”“月”“星”等自然界的事物含蓄而深沉地象征人们对真、善、美的选择这一深刻的哲理,开拓了文章意境,加上语言富于艺术魅力,给满分是受之无愧的.以上几种方法都是我们常用的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它们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根据需要去选择恰当的方法.。

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散文的艺术魅力, 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作品赏析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文眼。

百度百科——荷塘月色

语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 文化 、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过程与 方法 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 逻辑思维 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

 1.“拿来主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概念的辨析

 2.“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喻体的本体内涵的正确解读

 3.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看韩剧吗?现在韩剧在中国可谓风风火火,尤其是2006年一部《大长今》横扫中国大江南北,而香港甚至要把这部电视剧写入教科书。于是有人惊呼“寒流来啦,我们要抵制”;而有些人则认为。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岂是一个小小的韩国就能够影响的了的。那么,同学们又是怎样看待文化问题的呢?对于这个问题,鲁迅先生给出了非常精辟的见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拿来主义》。

 二、 朗读课文,,粗知大意。

 正音正字解释词义。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

 三、 理清 文章 的结构

 问题引出文章的行文安排

 1.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2.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 总结 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 研习课文

 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语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二

 拿来主义

 一、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 留学 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 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 新编》 散文 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 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二、背景介绍: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主张“全盘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鲁迅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三、课文字词:导学案

 四、速读文本,围绕题目“拿来主义”,思考:1、什么是“拿来主义”?

 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他占有,挑选。

 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2、“拿来主义”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的?然后又是从哪一段开始详细阐述的? 明确:在第二段提出,直到第七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3、课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出铺垫。

 五、回顾全文,整理思路:

 请同学们找出从哪到哪是论述第一个问题,从哪到哪是论述第二个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论述“为什么要‘拿来’”,这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先破后立:立论: 议论文 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 作者并不是从正面论述,也就是说不是通过论述“拿来”的好处,提出“拿来主义”。这是一种先破后立的观点,也就是数学证明题里常运用到的“反证法”,通过否定错误观点来确立正确观点。)

 第二部分:(5—9)论述“什么是‘拿来’”,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则总结上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六、填表

 闭关主义

 表现: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实质:惧外、排外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导致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

 表现:只是送出去,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实质:媚外、卖国 后果:祸延子孙(子孙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

 表现: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日本小东西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毒害、侵略)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闭关主义——盲目排外,抱残守缺(破)

 送去主义——投降卖国,媚外求宠(破)

 送来主义——嗟来之食,强加侵略(破)

 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立)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七、提问: 说说 “抛来”、“抛给”、“送来”“拿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来: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是中性词。

 抛给:是恶意的给予意味着轻蔑侮辱。

 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

 拿来: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抛来≠抛给 抛给=送来 送来≠拿来

 八、合作探究

  语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分析

 1、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将文本内容与时代结合,进行探究。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探究法,研读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与过程

 情景创设:

 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新课

 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特点:

 1、短小、犀利。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其中,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人物作品及背景简介

 鲁迅: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

 《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课前检测

 给下列字词注音

 自诩(xǔ) 残羹(gēng) 冷炙(zhì)

 冠冕(guān miǎn)堂皇 骨髓(suǐ) 譬如(pì)

 吝啬(lìn sè) 蹩(bié) 孱头(càn)

 走进文本

 一.通读全文,整理思路

 第一部分(1--7):揭露批判“送去主义” ,树立自己的观点(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

 第二部分(8-- 9):阐明“拿来主义” 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和意义。

 文章结构板书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为什么 送去主义: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破

 送来主义:鸦片、废枪炮、香粉、**

 是什么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立

 孱头 不敢进门 逃避害怕

 三种错误态度 昏蛋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破

 废物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怎么样

 占有 鱼翅(使用)

 三种正确态度 挑选 鸦片烟枪(存放) 立

 创新 毁灭(姨太太)

 注:1.闭 关 主 义

八年级《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是经典文言文课文名篇,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设计安排?这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八年级《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本文在文字理解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提倡进行互动探究性学习,允许他们提问,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从而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最实用最重要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习得语感,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培养能力。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

 3.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说明: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点名朗读并点评

 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有梯度。

 ⑴读准字音

 不为(wéi)苟得也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 不屑(xiè)

 苟(gǒu)得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者(wù)

 ⑵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

 ③ 向/为身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⑶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⑴字词注解补充: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仅。 避:躲避

 向:从前。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辨:辨别。 奉:侍奉。 穷乏:贫穷。

 ⑵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3)一词多义

 ① 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而不受(宁愿)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

 ③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

 ⑷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之: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 的)

 ②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③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比)

 ⑸翻译重点句子。

 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五、整体感知

 ①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六、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

 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

 向为身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学生齐背课文。

 七、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2.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一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解说: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有可能存在“鱼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的疑问,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见《教师用书》P442)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① 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 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与不义比,不义比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二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 污受 贿,滥用 职权,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明确:“是心”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本心”指舍生取义。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明确:“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确:“富贵不能*”即高官厚禄收买不了。

 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9.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明确:如在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10.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小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对偶。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与不义比,不义比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辨力量。如“向为身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2. 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参考资料: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五、总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六、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