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乌江亭杜牧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2.魏国的武将早期身经百战却在败于一场战争

3.历史上没尝过败仗的人有哪些,胜败乃兵家常事在他们身上不适用?

题乌江亭杜牧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一准确生肖-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一生肖?

题乌江亭

杜牧?〔唐代〕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

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的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从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评、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人们之所以喜欢这些诗,是因为他标新立异,也说明历史是复杂的,从多维的角度来看,有许多所谓定论是值得商榷的。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羽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从来,决矣。”其实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人们之所以喜欢这首诗,主要是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饶的精神,是可取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41年(会昌元年)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所写。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魏国的武将早期身经百战却在败于一场战争

魏国的武将,早期身经百战,却在败于一场战争

他是魏国的武将早期身经百战,却在败于一场战争后从此再难抬头。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作为身经百战的武将,对于吃了几场战败更是正常不过了。例如刘备就是屡战屡败的典型例子,纵观三国时期的刘备,他原先只是市井之徒,可是后来他又投靠多人。

好不容易拿下了徐州城这块肥肉,又相继被吕布与曹操抢夺过去,而刘备被吕布击败后还投靠了他一直辱骂的汉贼曹操。

刘备也被誉为三国中打不的小强,而武将就需要这样的精神,才可以在每天都发生战争的乱世之中存活下来。

可是在魏国之中却有一位武将对战争的结果看得很重,而且他在战败了一场战役之后,却再也没有参加过其他战争了,他就是魏国将军于禁。

于禁将军原本是出身于黄巾大军,张角被诸侯击败后,其它黄巾大军也纷纷投靠了各地的藩镇势力。

而曹操能够快速地建立起军事势力,一部分原因也是他接纳了许多黄巾大军作为他的士兵。

曹操把这些从黄巾大军收服的士兵改编为后来他的主力军青州兵。而于禁当时也是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于禁的上司是鲍信,鲍信也是最早支持曹操当兖州刺史的人。后来曹操当上了兖州刺史,军事实力也得到了增强,而于禁也是这时加入曹操的阵营的。

于禁一开始被分配到了王朗的军营之中,王朗觉得于禁的才华当一名小头头确实太屈才了,因此他把于禁推荐给了曹操。

曹操听信了王朗的举荐后就加封于禁为军司马,于是于禁对十分感谢王朗与曹操的知遇之恩,于禁在曹操的军营中当差更加尽心尽力了。

于禁还跟随曹操南征北讨,并且还平定多次叛乱,其中就包括张绣。张绣原本占据了宛城,因曹操一直在他周边搞扩充疆土,因此张绣害怕曹操会攻打宛城,在谋士的建议下张绣向曹操投诚了。

宛城在中原地区占据很重要的军事地位,因此曹操就带领于禁前去接收宛城了。

可是最终却因曹操调戏了张绣的婶婶,从而导致了张绣反悔了,张绣还命令大军攻打曹军。

曹操的大军也被张绣打了个措手不及,只有于禁带领的部队并没有出现混乱的迹象,而且于禁还承担起了断后的重任,并且最终击退了张绣大军。

于禁也因此得到了曹操的封赏,于禁在曹军之中威望也越来越高。于禁是一个十分爱面子的将军,他对自己的军队要求也是非常高。后来于禁与庞德一同镇守樊城的北门,而樊城当时也是曹军与南方荆州最近的一座守城,当时的荆州守将却是战神关羽。

关羽在看到三弟张飞与赵云等将领在川蜀与汉中屡立战功,因此好胜心强的关将军也按捺不住了,他开始带领兵马攻打曹军。而曹军也已经有城吃了败仗了,关羽之前曾经在曹军待过,因此曹军上下都知道关羽的英勇。

在得知是关羽前来讨伐的时候,樊城的将士与百姓都已经十分害怕了,关羽在樊城首战就巧用了雨季,并且用水淹七军之计轻松地拿下了庞德的人头,还俘虏了于禁。于禁对于此战的失败更是耿耿于怀,后来关羽被吕蒙击败,而于禁也被押送到了东吴,可是于禁在东吴却遭到了虞翻等人侮辱,他却无言以对。

于禁对于此战的失败更是耿耿于怀,后来关羽被吕蒙击败,而于禁也被押送到了东吴,可是于禁在东吴却遭到了虞翻等人侮辱,他却无言以对。

后来于禁回到魏国,却看到魏国曹丕叫人画的关羽战庞德而于禁降服的画作,于禁最终羞愧地去世了。

历史上没尝过败仗的人有哪些,胜败乃兵家常事在他们身上不适用?

从来没输过的战神白起。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是为战争而生,据说他一生中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别人是在乱世中都是苟延残喘地活着,但是他却在在主导着战争的一切,在军事舞台上施展自己天生的军事能力。

白起的能力有多强,强到没有国家敢挑战秦国,仅仅因为有个让他们闻风丧胆的大将——白起,白起从小就展现出他非一般的军事能力,他善于观察,喜欢看兵书,经常绕着家乡的地形去观察水域的根据地,还有山的走形和一些不为人知的小路,从小的培养使他长大以后在这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优势。

很多人提到白起,必定会想到长平之战,白起号称“人屠”,亡和战争似乎就是他的代名词。为什么能有这样的称号。

楚国强大的威胁,结局就是被教训一通。楚国在白起有针对性的削弱以后,剩下的竞争对手就只有赵国,双虎在山,必有一战,在白起的提前准备下,利用了地形的优势,环抱包绕了赵军,将他们一网打尽,赵军想要脱离的时候发现,进来的入口已经被堵住了,赵军当时带领了四十万人左右,虽说在战争的途中损伤了不少,但是,白起这一战,差不多杀了近三十万人,虽然他有称号为“人屠”,但是他的能力让人无话可说。

当时的三大强国,楚国是白起针对减弱的,赵国被白起坑杀三十万人左右,剩下一家秦国独自为大,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的他,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确实不适合用在他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