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孟子》的成语

2.翻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意也"

3.取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4.(急)《孟子》这本书的内容(急)(10点)

5.《孟子》卷5滕文公章句上诗解4四民分业交能易作

有关《孟子》的成语

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的意思-取诸宫中而用之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齐东野语 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晬面盎背 谓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丛雀渊鱼 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语本《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断织之诫 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断杼择邻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艴然不悦 非常生气。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膏粱文绣 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语本《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绣也。”赵岐注:“膏粱,细粱如膏者也;文绣,绣衣服也。”

衡虑困心 形容费尽心思。语出《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己溺己饥 亦作“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胶鬲之困 胶鬲,商周时人,纣时因遭世乱,曾隐遁为商。《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因以“胶鬲之困”指士人不在位而处于困难之境。

壸浆箪食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壸浆,以迎王师。”原谓竹篮中盛着饭食,壶中盛着酒浆茶水,以欢迎王者的军队。后多用指百姓欢迎、慰劳自己所拥护的军队。

廉顽立懦 谓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披发缨冠 谓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比喻急于救援。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仆仆亟拜 一再作揖行礼。语出《孟子·万章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

齐王舍牛 《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后以“齐王舍牛”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

取诸宫中 《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宫,古代对房屋的通称。后以“取诸宫中”谓取用于自己家中,极言其便利。

三迁之教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嫂溺叔援 语出《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以“嫂溺叔援”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神州赤县 战国时齐人邹衍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唐刘禹锡《为京兆尹答于襄州第一书》:“盖神州赤县,尊有所厌,非他土之比。”后遂以“赤县神州”或“神州赤县”为中国的别称。

食箪浆壶 为欢迎所拥护的军队,用箪盛饭,用壶盛水,进行犒劳。语本《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视为寇雠 《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后因以“视为寇雠”比喻极端仇视。

守约施搏 谓所操者简易而施与者广大。语本《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以叔援嫂 《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以“以叔援嫂”谓权宜行事。

逾墙钻穴 亦作“逾墙钻蠙”。亦作“逾墙窥蠙”。语本《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以“逾墙钻穴”指男女偷情。

鱼与熊掌 语本《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比喻俱为所欲,难于取舍之物。

渊鱼丛爵 《孟子·离娄上》:“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后以“渊鱼丛爵”比喻为政不善,结果驱使人民投向敌方。

邹衍谈天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后因以“邹衍谈天”喻善辩。邹,通“驺”。

左右逢原 《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原谓学问工夫到家后,则触处皆得益。后以“左右逢原”泛指做事得心应手。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解释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示例故事

南蛮鴃舌 〖解释〗鴃:即伯劳。原为孟子讥讽楚人许行说话如鸟语。后用以讥笑操南方方言的人。

翻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意也"

一、诗句翻译

这句诗句的意思是:做脑力工作的人统治别人,做体力工作的人受别人统治,统治别人的人剥削别人,被别人统治的人被别人剥削,这是天下的共同法则。

用更通俗的方式来解释,是指有些人通过脑力劳动来统治和管理别人,而有些人则通过体力劳动被别人统治和管理。那些统治别人的人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收益,而那些被统治的人则会被别人剥削。这是当前社会的普遍法则。

二、诗句出处

?1、出处

这句话出自《孟子》中的《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上》是《孟子》中的一篇,由孟子与他的弟子公都子、万章等关于滕国国君滕文公的对话组成。该篇主要讲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人格理想等。它强调了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区别,认为劳心者能够治理别人,而劳力者则被别人治理。同时,它也强调了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尊重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尊严。这篇作品是《孟子》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原文节选

A:“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B: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A:“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3、节选译文

A:“用粮食换器械的人,不应该是烧制陶器的,而烧制陶器的人也不应该用器械换粮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用器械换粮食就好像是劝农夫去烧制陶器,这岂不太难了吗?再说许行为什么不烧制陶器呢?为什么不大力发挥他的技巧来制造器械呢?他本来可以到各国去游历,求得生存。为什么还要与众工匠交换,如此不怕麻烦呢?”

B:? 孟子回答说:“各种工匠的活本来就不可能边种地边干的。”

A:“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边种地边干了吗?有官吏的事,有小人的事。一个人身上,各种工匠的活都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干过之后才能使用,这不是率领天下的人都奔走在大路上了吗?所以讲:有的人动用心思,有的人动用体力;动用心思的人统治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统治别人的人剥削别人,被别人统治的人被别人剥削,这是这是普天之下通行的道理。”

4、节选赏析

这两段话要表达的道理是:社会上有不同种类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工作,而如果每个人都去做自己不擅长的工作,那么就会导致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和资源。因此,社会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作,而人们应该选择自己擅长的工作来从事,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这两段话也强调了劳动的分工和协作,指出只有通过分工和协作,才能实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三、使用场景

这句话适用于许多场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和工作中的分工和协作的重要性,及不同类型的人的职责和作用。例如以下场景:

1.?在讨论社会分工和职业选择时,可以引用这句话来说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赋和技能,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来选择职业,以达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在批评某些人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时,可以引用这句话来指出他们的错误。

?3.?在讨论劳动分工和协作时,可以引用这句话来强调不同工种之间的配合和协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4.?在讨论领导力和管理时,可以引用这句话来说明领导者应该善于管理和领导他人,而不是过度劳累自己去干所有的事情。

四、相关拓展

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一样强调社会分工的不同和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工作和职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的名句还有很多,例如:

“劳心者使人,劳力者使于人。” — 《左传》

“有官有职有人有禄,有职有官有行有禄。” — 《墨子·尚贤上》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 — 《孙子上兵法》

“事在人为,天不负苦心人;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 — 《新儿女英雄传》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 《左传》

“脑力劳动者是创建世界的元勋,体力劳动者是这个世界的建设者。”

取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取长补短、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取而代之、

取乱侮亡、

取快一时、

取辖投井、

取之不竭、

取威定功、

取舍两难、

取之不尽、

取容当世、

取威定霸、

取友必端、

取瑟而歌、

取精用弘、

取信于民、

取义成仁、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取诸宫中、

取巧图便、

取民愈广、

取青妃白、

取与不和、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取予有节、

取法乎上

取长补短: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取而代之: 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取精用宏: 用:享受。从大量材料中选取精华充分加以运用。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取之不尽: 拿不尽。形容极其丰富

取舍两难: 采用或舍弃都能决定。指难以抉择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取诸宫中: 宫,古代对房屋的通称。后指取用于自己家中,极言其便利。

取义成仁: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取信于人: 比喻取得别人的信赖。

取青媲白: 以青配白,比喻诗文讲求对仗。

取青妃白: 取青媲白。同“取青媲白”。

取乱侮亡: 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指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侵侮将亡的国家。

取乱存亡: 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指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保全将亡的国家。

取长弃短: 吸取长处抛弃短处。

取以来:

取民愈广:

取巧图便: 使用手段谋取好处,图得便宜。

取信于民: 取得人民的信任。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

取辖投井: 比喻挽留客人极坚决。

取予有节: 获取和给予是有节制的,比喻不苟贪得。

取精用弘: 精:精华;用:享受,占有;弘:大。从丰富的材料里提取精华。

(急)《孟子》这本书的内容(急)(10点)

《孟子》简介 郭预衡 阅读《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的生平事迹,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篇列传,包括十几个人,始于孟子,终于墨子,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对孟子的重视,不同一般。 据这篇列传,孟子的生平事迹大致是:孟子,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为子思(孔子孙孔)的弟子(一说是再传弟子)。他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不管孟子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都算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朱熹《中庸章句序》称孟子受学于子思,而子思受学于曾子。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孟子》一书称述曾子之处也较多,说孟子之学源于曾子,也未尝不可。 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尽管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结论。《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 孟子“言必称尧舜”者,是以尧舜时代的仁政为标准的。但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虚构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说得相当具体。例如《梁惠王上》讲到“发政施仁”的时候,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所谓仁政的一个理想轮廓。 这一套理想虽多属虚构的,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孟子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 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这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这样的思想是从孔子那里承袭下来的。不过,到了孟子,更为强烈。《尽心下》甚至有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认为民贵君轻,社稷也可变置。这是新的观念,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新的变革,这比《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史墨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又进一步。说“民为贵”,“君为轻”,这是前人所不曾说,后人也不敢说的。和同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 《孟子》很有自己的特点。 1?善于论辩。前面说过,《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当时公都子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告子上》之辩人性,《滕文公上》之驳许行,都可为例。其驳许行有云:“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像这样的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和《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 2?极有气势。这也和时代有关。战国之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说话比较随便。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谈。写成文章,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孟子虽非一般的游士,而周游列国,也不免要游说的。他在《尽心下》里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个人修养颇有关系。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当时的游士之辞,虽然都能放言无惮,而《孟子》之文,则又自有个人修养的特点。 3?富于形象。战国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即是显例。这样的故事,也许得之民间,也许出于虚构,而孟子用来说明事理,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这样的文章,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特点。

参考: 上网揾的.

confucius2000/mengzishu 上去睇`即刻清楚0西`

参考: confucius2000/mengzishu

《孟子》卷5滕文公章句上诗解4四民分业交能易作

《 孟 子》卷 5滕文公 章句 上诗解4 四民分业交能易作

题文诗 :

有为神农 , 言者许行 , 自楚之滕 , 告文公曰 :

远方人闻 , 君行仁政 , 愿受一廛 , 而为之氓 .

文公与之 . 其徒数十 , 衣褐捆屦 , 织席为食 .

陈良之徒 , 陈相与其 , 弟负耒耜 , 自宋之滕 ,

告文公 曰 : 闻君 能 行 , 圣人之政 , 是亦圣人 ,

愿为圣氓 . 见许行而 , 陈相大悦 , 尽弃其学 ,

而学 之 焉 . 拜 见孟子 ,陈相 乃 道 , 许行言曰 :

滕君贤君 ; 虽未闻道 ; 贤者与民 , 并耕而食 ,

饔飧而治 ; 今也滕有 , 仓廪府库 , 则是厉民 ,

而以自养 , 恶得 贤 欤? 孟子 问 曰 : 许子必种 ,

粟而食乎 ? 陈相 曰然 . 许子必织 , 布 后 衣乎 ?

陈相 曰否 ; 许子衣褐 . 问其 冠乎 ? 曰冠冠素 .

曰自织 欤? 陈相 曰否 ; 以粟易之 . 问 曰许子 ,

奚不自织 ? 曰害于耕 . 问 曰许子 , 以釜甑爨 ,

以铁耕乎 ? 陈相 曰然 . 问 自为 欤? 陈相 曰否 ,

以粟易之 . 粟易械器 , 非 厉陶冶 ; 陶冶以其 ,

械器易粟 , 岂厉农 夫? 且许子何 , 不为陶冶 ,

舍皆取诸 , 宫中用之 ? 何纷然与 , 百工交易 ?

何许子 者, 之不惮烦 ? 陈相答 曰 : 百工之事 ,

固不可 以, 且 耕且为 . 四民分业,交能易作 .

原文

?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1,自楚之滕,踵2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之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3,捆屦4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5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

译文

有一位信奉神农氏学说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登门谒见滕文公,告诉他说:“我这远方之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编外之民。”文公给了他住处。他的门徒好几十人,都穿着粗麻编成的衣服,以打草鞋织席子为生。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到滕国,也对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那您也是圣人了。我愿意做圣人的编外之民。”陈相见了许行,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以前所学而向许行学习。

?注释?(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神农,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三皇之一;重农学派托神农以自重。?(2)踵:至。?(3)褐:以未绩之麻制成的短衣。?(4)捆屦:捆,织;屦,音jù,草鞋。?(5)耒耜:音lěi?sì;耜是古代一种类似锹的农具,当“耜”和“耒”一道用的时候,耜则分指该农具下端铲土的部分,耒则分指耜柄;耒耜合指铲土的农具,甚至泛指农具。

原文

?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1。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2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 ?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3,以铁4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5?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译文

?陈相来看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确实是个贤明的君主,即便如此,还不算真懂得大道理。贤人要和人民一道种地才吃饭,而且自己做饭,通过这种方式做到境内大治。如今滕国有谷仓,有存财物的府库,这都是损害百姓来奉养自己,怎么能叫作贤明呢?”?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种粮食才吃饭吗?”陈相说:“对。”“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才穿衣吗?”“不,许子只穿粗麻编织的衣。”?“许子戴帽子吗?”答道:“要戴的。”“戴什么帽子?”答道:“戴白绸帽子。”“是自己织的吗?”答道:“不,用粟米换来的。”“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答道:“因为妨碍干农活。”?“许子也用铁锅瓦罐做饭,用铁器耕种吗?”答道:“是这样的。”“自己做的吗?”答道:“不,用粟米换来的。”“农夫用粟米换取锅碗瓢盆和农具,不能说损害了瓦匠铁匠;那瓦匠铁匠用他们的产品来换取粟米,又难道损害了农夫吗?况且许子为什么不亲自干瓦匠活铁匠活?为什么不放弃把各种器物储备在家里随时取用的生活方式呢?为什么许子要一件一件地和各种工匠做买卖?为什么许子这样不怕麻烦?”?陈相答道:“各种工匠的活计本来就不可能一边种地一边又来干的。”

注释?(1)饔飧而治:饔飧,音yōng?sūn,熟食;这里指自己做饭。逢彬按,治,意为治理得好,太平。《孟子译注》译为:“自己做饭,而且也要替百姓办事。”恐非。这种在“谓词性结构+而治”格式中的“治”多是《王力古汉语字典》归纳的“治理得好,太平”这一意义。例如:“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上古结绳而治。”(《周易·系辞下》)“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周易·说卦》)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2)厉:使病,摧残,折磨,损害。?(3)釜甑爨:釜,金属锅;甑,音zèng,蒸饭的瓦制炊具;爨,音cuàn,烧火做饭。?(4)铁:这里指农具。?(5)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舍,放弃。逢彬按,此句承上句,谓何不放弃皆取之于其宫中而用之的做法。宫,上古无论贵贱,住所都叫作宫。章太炎说,这一句的“舍”相当于后世的“啥”,“舍皆”就是“啥都”。恐非。“疑问代词+都”表周遍意义如“谁都不信”“什么东西都买”的格式产生甚晚,《孟子》成书时代不可能有这种表达方式。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