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敏而好学的意思是什么?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全篇翻译是什么?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文言文翻译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哪里?

敏而好学的意思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而好学

问题一:敏而好学的敏是什么意思 敏:勤勉。 下问:向下请教。(出自: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 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问题二:敏而好学的好什么意思 敏:勤勉。 下问:向下请教。(出自: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 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问题三:“敏而好学”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问题四:敏而好学什么意思 敏而好学 [mǐn ér hào xué]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 处

《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问题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释 义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敏:聪明;好:喜好。

出 处 《论语?公锭长》第五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问题六:敏而好学的而什么意思 聪明而且爱好学习。

而:而且

问题七:敏而好学与学而不厌的而各是什么意思? 敏而好学:

而:并且,有轻微递进的意思(聪明,并且好学)

学而不厌:

而:表顺接递进的关系。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到不会厌烦的地步

希望能帮到你o(∩_∩)o

问题八:敏而好学的敏是什么意思? 聪明伶俐

问题九:敏而好学的好什么意思 敏:勤勉。 下问:向下请教。(出自: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 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问题十:敏而好学的而是什么意思 不是,敏而好学是一个典故,它的完整版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有一个叫敏的人,非常喜欢学习,有什么不懂就去问别人,不会因为自己不懂而感到耻辱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全篇翻译是什么?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要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勤勉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文’的谥号。”

出处:《论语·公冶长 第五篇》

扩展资料:

故事详解: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参加一个聚会。他在聚会上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问完这个,又问那个。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都问了一遍。

这时候,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虽然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但是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坏话后,他就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对不懂的事物我就要问个明白,这就是我要求自己懂得礼仪的表现呀。”

又有一次,卫国有个老师也姓孔,他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优秀的人后,国家会给他一个名字,叫谥号。

按照这个习俗,那位姓孔的老师后,卫国就授予他的谥号是“文”,老百姓就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就不服气啦。他觉得那位姓孔的老师没有那么优秀,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成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那位也姓孔的老师,既聪明又勤奋好学,还经常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询问自己不懂的事,也不会觉得没有面子,所以,是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文言文翻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文言文翻译如下:

1、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翻译:杨伯峻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孔圉yǔ。文是谥号。谥号,是指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一般为褒扬之词。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个人的谥号为“文”,这是朝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子贡认为,孔圉“生前乱于家室”,生前做过一些不太道德的事情,人品有些问题,怎么能够得到文的谥号呢?他表示怀疑。孔夫子给出两个理由:一个是敏而好学,一个是不耻下问。朱子说: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于下问。故谥法有以劝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为什么孔圉能得文谥号?因为一般情况下,聪敏之人往往有傲慢的习气,都不甚好学;处于高位的人,往往自以为是,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而孔圉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两点,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赐予他“文”的谥号,也是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论语的影响:

1、伦理道德方面

论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思想非常丰富,其伦理道德观念的“仁德”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仁的观念,并以此为指导思想,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行为准则等问题。这种“仁德”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化传承方面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智慧。通过学习和传承《论语》,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哪里?

《古人谈读书》其一原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翻译

天资聪敏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

出处

《古人谈读书》其一分别选自《论语·公冶长》、《论语·为政》、《论语·述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作者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体之于身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