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角踢的读音角踢的读音是什么

2.总结的读音总结的读音是什么

3.角妙的读音 角妙的读音是什么

4.总角之交 下来还有什么之交

5.求古文中形容年龄的词语

角踢的读音角踢的读音是什么

总角之交的典故内容-总角之交怎么读

角踢的读音是:jiǎotī。

角踢的拼音是:jiǎotī。结构是:角(上下结构)踢(左右结构)。注音是:ㄐ一ㄠˇㄊ一。

角踢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古代不用球门的蹴鞠比赛方式之一。三人依照三角状站立位置,按顺序踢球,周而复始。

二、引证解释

⒈古代不用球门的蹴鞠比赛方式之一。三人依照三角状站立位置,按顺序踢球,周而复始。引明焦_《焦氏笔乘·白打钱》:“按《齐云论》:‘白打,蹴_戏也。两人对踢为白打,三人角踢为官场。’”

三、网络解释

角踢古代不用球门的蹴鞠比赛方式之一

关于角踢的成语

海角天涯踢天弄井总角之交敌力角气日角珠庭含牙戴角崭露头角拳打脚踢

关于角踢的词语

崭露头角显露头角拳打脚踢犀角烛怪敌力角气踢天弄井踢断门槛日角珠庭总角之交海角天涯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角踢的详细信息

总结的读音总结的读音是什么

总结的读音是:zǒngjié。

总结的拼音是:zǒngjié。词性是:动词。结构是:总(上下结构)结(左右结构)。注音是:ㄗㄨㄥˇㄐ一ㄝ_。

总结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总结zǒngjié。(1)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结论;总和各方面的情况。(2)这样作出的结论;总和各方面情况的结论。

二、引证解释

⒈总地归结。引《朱子语类》卷七四:“‘阴阳不测之谓神’是总结这一段。”金王若虚《五经辨惑上》:“殊不知《中庸》所以引之者,总结上文而非专举一句之义也。”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四:“《汉志》载扬雄赋十二篇于‘右赋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下,注云:‘入扬雄八篇。’后总结诗赋数目下亦然。”⒉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引孙犁《澹定集·成活的树苗》:“带回八株,而你培养者,独能成活,望总结经验以告。”⒊指概括出来的结论。引巴金《<探索集>后记》:“不管怎样,我要写出我的总结,我准备花五年的功夫,写完五本《随想录》。”吴晗《灯下集·从曹操问题的讨论谈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历史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是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经验的总结。”

三、国语词典

总归结、总结束。如施政报告、会务报告等,末后多有总结。

四、网络解释

总结(汉语词语)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同时总结是一个词语,可做动词,也可作名词,另外也是一种应用文体。

关于总结的近义词

回顾概括归纳

关于总结的反义词

分析

关于总结的诗句

谁肯把善缘总结谁肯把善缘总结总结眉梢

关于总结的单词

concludeoverviewsumconcludedsummarysummarizingtopsummation

关于总结的成语

总而言之同心结林林总总总角之好拉帮结派巴巴结结结结巴巴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总角之交攀高结贵

关于总结的词语

总角之交总戈成林总角之好总而言之总角相交拉帮结派攀高结贵同心结

关于总结的造句

1、写总结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无所不包。

2、这份总结,写得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让人一目了然,真是篇好文章。

3、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4、他的总结论评论句是官样文章。

5、事故已过去了,痛定思痛,一定好好分析原因,总结教训。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总结的详细信息

角妙的读音 角妙的读音是什么

角妙的读音是:jiǎo miào。

角妙的拼音是:jiǎo miào。 注音是:ㄐ一ㄠˇㄇ一ㄠ_。 结构是:角(上下结构)妙(左右结构)。

角妙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谓竞斗巧妙。

二、引证解释

⒈谓竞斗巧妙。引《文选·傅毅<舞赋>》:“於是合场递进,按次而俟,埒材角妙,夸容乃理。”李善注:“晋灼《汉书》注曰:埒,等。言_巧妙也。”张铣注:“角_巧妙。”

三、网络解释

角妙角妙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是juémiào,意思是竞斗巧妙。

关于角妙的诗句

诚难角妙染

关于角妙的成语

日角珠庭埒材角妙含牙戴角崭露头角海角天涯总角之交埒才角妙敌力角气

关于角妙的词语

埒才角妙敌力角气崭露头角犀角烛怪总角之交日角珠庭埒材角妙圭角不露海角天涯显露头角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角妙的详细信息

总角之交 下来还有什么之交

泛泛之交:普通的交情,并不是知心的朋友。金石之交:比喻坚定的友谊;金石,以其材质之坚硬来形容坚定不变的事物。金兰之交:比喻朋友之间互相投合,后来指结拜兄弟。金,比喻其坚;兰,比喻其香。点头之交:见面时只点头打招呼,比喻很淡的交情。患难之交:比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朋友。贫贱之交:指贫苦微贱时所结交的朋友。一面之交:只见过一次面。形容彼此没有深厚的交情。同“一面之雅”、“一面之缘”、“一日之雅”。八拜之交:结拜的异姓兄弟,近“金兰之交”。布衣之交:贫贱时所交的朋友,与“布衣之友”、“患难之交”、“贫贱之交”同。布衣,平民的服装,借指平民。竹林之交:本指魏晋竹林七贤游集於竹林之下,喻亲密的友谊。管鲍之交——说的是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人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再世之交:指两代以上的交情。忘年之交:两人因学识志趣相投,不论年纪长幼,而结为好朋友。杵臼之交:比喻结交朋友不以贵贱而有分别,近“车笠之交”。苔岑之交: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莫逆之交:指知心的好朋友,近“管鲍之交”、“刎颈之交”。逆,违背;莫逆,同心相契。道义之交:指以学问或品行互相勉励的朋友。势力之交:以金、权势、地位或其他利益结交的朋友。总角之好:谓幼年相契的好朋友,近“青梅竹马”。总角,原指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形如两角,后借指幼年。市道之交:指惟利是图,为利害关系而结交的朋友。乌集之交:一时为了同一利益而结交为朋友。

求古文中形容年龄的词语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古代年龄称谓知多少

据查,“米寿”一词是指人“八十八岁”,用的是“拆字法”。细心的读者一定可以发现,“米”字拆开,不正是“八十八”吗?中国古代对人的年龄有很多称谓,“米寿”是其中之一,但并不常见,还有很多更为常见的称谓,在此向有兴趣的读者做一个大致的介绍,以供参考。

襁褓,原意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借指不满周岁的婴儿;指幼年时期(大致二到七岁)的称谓则有:孩提、总角、垂髫、黄口等等。孩提为“儿童、幼儿”的意思;“总角”表示“小孩子把头发扎成髻”,所以也用来指“幼年”;“垂髫”和“总角”的意思相仿;“黄口”的原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小孩子”,我们常用“黄口小儿”形容一个人的年幼无知。男子成年要“加冠”,女子成年要“戴上簪子”,所以“及冠”就指男子二十岁,“及笄”就指女子十五岁。另外,由于二十岁的男子还没有达到壮年,所以又用“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孔老夫子在叙述自己生平时说了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矩。”这句话实在是太有名了,所以就有了“志学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耳顺之年”等一系列称谓。同样,“诗圣”杜甫的一句“人生七十古来稀”又把“古稀”和“七十岁”联系到了一起。以前的吹毛求疵还谈到过“花甲”指“六十岁”,而超过七十的年龄,还有一些专用的称谓,如郑先生提到的“米寿”指“八十八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则指“一百岁”,“寿登期颐”就是对老人长寿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