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演义第39回成语

2.与敌人不共戴天的词语

3.势不两立什么意思

4.?势不两立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三国演义第39回成语

誓不两立-老贼我与你誓不两立

三国演义第39回成语有:不共戴天。

原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39回:凌统即头大哭曰:“不共戴天之仇,岂容不报!”

读音:bù gòng dài tiān?

释义:戴:顶着。不跟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生活。形容仇恨很深,誓不两立。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例句:面对不共戴天的敌人,他恨不得一刀把他杀了。

近义词

誓不两立

读音:shì bù liǎng lì?

意思:誓:发誓。两立:双方并存。发誓不与敌人共存。形容仇恨极深。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孔明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

例句:中国人民同外来侵略者永远誓不两立。

与敌人不共戴天的词语

与敌人不共戴天的词语有: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誓不两立、刻骨切齿,其详细内容如下:

1、势不两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2、水火不容: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后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恨,不能在一起,互不相容。

3、誓不两立:誓,发誓;两立,站在对立的一方。指誓反对站在对立的一方,即下决心进行反对或决不妥协。

4、刻骨切齿:切齿,咬紧牙齿。形容极其愤恨到极点。

不共戴天的相关内容

1、不共戴天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共存,形容矛盾已经到了极点,不能再忍受。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意思是对于父母的仇人,人们不能和他共同生存于天地之间。

2、不共戴天的表达方式非常形象,通过“不共戴天”这个词语,人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仇恨和愤怒的情感。这个成语经常被用于形容人们之间的深仇大恨,尤其是对于那些做出令人发指的行为,对受害者造成极大伤害的人或团体。

3、不共戴天的情感和仇恨的感受是紧密相连的。当人们遭受伤害或背叛时,会产生强烈的愤怒和复仇心理。这种情感有时会促使人们采取极端的行为来寻求报复,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不共戴天的情感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感,需要谨慎对待和处理。

4、在现实生活中,不共戴天的情感并不常见。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之间的矛盾和仇恨可以通过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通过对话和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彼此的观点和需求,并寻求妥协和解决方案。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更和平、更有效,而且也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友好的人际关系。

势不两立什么意思

势不两立什么意思:指矛盾十分尖锐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

势不两立,汉语成语,拼音为shì bù liǎng lì,意思是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引证解释:两立:双方并立。双方矛盾尖锐,不能并存。

《史记·张仪列传》:“凡天下彊国,非 秦 而 楚 ,非 楚 而 秦 ,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

《三国志》卷五十四 吴书 周瑜传:“今数雄已灭,唯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回 《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他与我们势不两立,定要捉尽俺山寨中头领,做个对头。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词语辨析:近义词:你我活、誓不两立反义词:情投意合、亲密无间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

?势不两立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典故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成语意思:两立:并存。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成语注音:ㄕㄧˋ ㄅㄨˋ ㄌㄧㄤˇ ㄌㄧˋ 通用拼音:shi bu liǎng li 拼音简写:SBLL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势不两立,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正音:不,不能读作「bu」。 成语辨形:两,不能写作「二」。 英语翻译:be irreconcilable with 日语翻译:两立(りょうりつ)できない 俄语翻译:непримиримый антагонизм 其他翻译:<德>unversǒhnlich<法>il est impossible que les deux coexistent <il faut que l'un des deux soit exclu> 成语谜语:千姿百态相对立 近义词:你我活、誓不两立 反义词:情投意合、亲密无间 成语例句:这饮马川贼人这等可恶!几番来搅扰,与他势不两立!(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回)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率数十万大军进攻孙权和刘备。孙权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张昭等主张投降,而周瑜认为要联合刘备,利用曹军不能打持久战的特点抗击曹军。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挥剑砍断案桌并发誓说要与曹操势不两立